分享

钧窑的演变与特征

 自华居 2016-09-02




  钧窑瓷器的烧制自唐至元延续了数百余年,为了使大家对它的发展轨迹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我们根据考古发掘的地层关系和对钧窑的专项调查,把钧瓷烧造的历史,具体分为创烧、发展、鼎盛、衰落和复兴五个时期,现分述如下:

第一期 创烧时期(唐至五代) 被称为“唐钧”的花釉瓷器烧制成功,其窑变斑彩装饰技法对宋钧铜红窑变釉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影响,为宋代钧瓷的全面发展及兴盛奠定了技术基础。同时,唐钧的形成及其装饰工艺的发展也有其自身的演变规律,它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早期的装饰技法是在黑釉上采用立粉法,即先将器物表面通体上黑色底釉,然后将天蓝或月白釉堆立在器物表面,经低温烧制,堆立的釉彩尚未全部熔融,仍保持原堆立的釉彩痕迹。
  中期发展为涂彩或点彩的装饰技法,一般是将器物蘸釉之后(大多为黑釉或白釉),再涂抹或点上几块青蓝斑彩,入窑烧造,即形成排列不太规则但又色彩对比强烈的块状彩斑。
  严格地讲,以上两种花釉瓷器的装饰方法与自然天成的宋钧装饰工艺还是有明显的区别,它只是一种人为的,可预见性的斑彩装饰。
  花釉瓷器发展到唐代晚期,才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窑变”,“唐钧”就是特指这一阶段的花釉瓷。其装饰方法是先将器物上一层黑色的底釉,再通体淋洒上一层蓝色釉料,经过高温焙烧,两种色釉融乳交织,器表出现了像雨丝一样的斑纹,这种自然流淌,毫无规则,并非人为所能控制的窑变斑纹,为宋代钧瓷窑变开启了先声。所不同的是唐钧以含铁、钛成分的色釉在氧化气氛中烧成,而宋钧则以含铜、铁、钴成份的色釉在还原气氛中烧成。但是。唐钧窑变斑彩装饰技术对宋钧铜红釉窑变的形成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

第二期发展时期 以北宋初年禹州规模最大的民窑——刘庄窑为代表

 刘庄窑其特点表现为:

  刘庄窑最具代表性的产品是粉青釉上挂红彩,既具有唐钧窑变釉匀净明快、豪放洒脱的特点,又有汝窑青瓷“釉如膏脂润如玉”的特色。著名的天青、天蓝、月白釉则是继唐钧、汝釉之长创出的自己独特风格。它的釉色匀净莹润、乳光内含,有如青玛瑙或蓝宝石一般美丽。
  器物造型规整,有盆、瓶、炉、洗、盘、碗、碟、盒等八种。除花盆见到的只有仰钟式花盆外,其它造型均有多种形制。
  盘、碗、碟之类器物大多均施满釉,甚至施过足釉,足上多涂褐色护胎釉。胎质细密坚固,呈灰黑色,因而能做到胎薄釉浓、葱青肥厚、光彩夺目的效果。
  产品多为一钵一器采用支钉架烧制而成,器物内心缺釉或少数外施半截釉的则是采用摞烧和套烧的方法。
  这一时期虽然是钧窑瓷器的发展时期,但其制作工艺己相当成熟,产品也已相当精良,不能不使人们对它的发展之迅速感到惊奇。

第三期 鼎盛时期 最为显著的标志是禹州钧台窑被朝廷垄断为官窑

  其产品特征也发生了质的变化:

  造型除少量的碗、盘等日常生活器皿外,大多是为满足宫廷需要而生产的花盆、盆奁、尊、瓶、洗等陈设用瓷。
  器物内外均施满釉,圈足内刷芝麻酱色护胎釉。器底刻有“一”至“十”的汉字数码,从传世的官钧看,底部还有刻“奉华”及“省符”两种铭文的。
  器表施釉独特,铜红窑变工艺趋于稳定、成熟,使用也更为普遍。在配釉、挂釉和烧成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它在配釉上采用铜、铁、磷、锡等多种元素,分别配制和分层挂釉,加上还原焰的气氛,使之釉层结构复杂。其釉色基本色调是红、蓝、灰、白四种,经过窑变,四种色调相互调和,变幻莫测。有的呈光芒四射状;有的呈横向或斜向浸漫,如山峦云雾缭绕;有的色带纵向流淌,犹如瀑布从山巅直泻而下,气势雄浑,飘逸虚幻,颇具神韵。这种毫无人工痕迹、自然而然的形态之美,可谓北宋晚期官办窑场钧瓷艺术的一绝,是当时其它任何窑口所无法比拟的。
  钧台窑作为被朝廷垄断的瓷窑,所烧钧瓷是专供皇室御用的,所以在制瓷工本上毫不吝音,并从民窑中广为选拔能工巧匠,使钧台窑的制瓷技术更加精益求精,进而促使钧瓷制作工艺达到了历史顶峰,成为钧瓷生产最为鼎盛的历史时期。

第四期 衰落时期 北宋末年,金兵南侵,烧杀掳掠,使封建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遭受严重破坏。作为官办窑场的钧窑与其它名窑一样,也被迫处于中断荒废状态。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至宋金之间对峙阶段,战争相对减少,使社会有可能进行较为正常的生产活动,钧瓷在北方广大地区,即金人统治区内也开始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缓慢的发展,但与整个北宋时期钧瓷制作水平相比,已有天壤之别:

  造型大多为碗、盘、罐、瓶、炉等,纯属于民间生活实用品,制作不甚规整。
  釉色以天青、天蓝为主。釉质较粗,烧成后多有气泡和棕眼。
  器表一般施满釉,但底足露胎无釉,胎质也较粗松。
  有少数带紫红斑的,但色彩不艳且不自然,多是由于烧成温度低而引起的。 

第五期 复兴时期 元代由于商业的发展,特别是受海外贸易的刺激,陶瓷手工业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虽然这时南方的景德镇已逐渐成为中国的瓷业中心,但北方制瓷业的发展并未停滞不前,钧窑瓷器也是如此,无论是造型,还是产量都较之金代有了很大的改观,而且烧制钧瓷的窑口也不再仅局限于河南一省,波及的范围更加广泛,并最终形成了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影响甚巨的钧窑系。

  纵观这一时期钧瓷生产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量大质粗。元代钧瓷已成为北方地区人民最为主要的生活用具,虽然各地的瓷窑纷纷烧制钧窑瓷器,但数量的不断增加并未相应带来质量的提高。
  器物尺寸加大,是这一时期较为明显的变化,最大的钧瓷瓶大约在70厘米左右,这是宋、金钧瓷所不见的。
  堆雕、镂孔技法的运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出土的香炉和镂空瓶是这一技法成功运用的典范。
  釉色主要以天蓝为主,少数带紫红斑的也显得较为呆板,不及宋钧自然。
  器物多数施釉不到底,且底足露胎。烧制方法全部采用垫饼垫烧。
  这一时期为了满足民间对钧瓷的大量需求,全国各地,尤其是广大北方地区纷纷设窑,烧制钧瓷,这对钧瓷的复兴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各瓷窑对钧瓷生产只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的作法,使这一时期钧瓷的胎、釉显得较为粗糙,乃至最后,几乎失去了钧瓷的本来面目。至元末,逐渐丧失了艺术生命力的钧窑瓷器终于停止了延续几百年的烧造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