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忙死右脚也要让左脚闲着的奥秘

 我是大自然 2016-09-02

 

车的人都知道,最早的汽车只有手动挡,开车的操控除了方向盘外,最核心的就是司机脚底下的三个控制踏板:左脚的离合器,右脚的刹车(左边)和油门(右边)。很多10年以上驾龄的老司机,都已经非常习惯了左脚离合,右脚油门或刹车的开车方式了。



但是,随着近些年科技的进步,出现了自动挡的汽车。由于汽车电脑系统代替了人工离合换挡的工作,所以,自动挡汽车就只剩下刹车和油门了。既然已经不需要离合器踏板了,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自动挡的汽车不干脆把刹车放在左边,油门放在右边呢?这样两只脚分别只管一个控制功能,岂不是更方便,更舒服,更安全?

 

相信很多开车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吧。可不是吗,以前的手动挡,因为加上离合器有三个控制踏板,所以必然会是一边放一个,另一边放两个的设计。而从绝大多数人的使用习惯,以及人体构造往往右脚更有力更灵活的考虑,所以约定俗成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左脚离合,右脚刹车和油门。但是,现在自动挡汽车明明只剩下刹车和油门,为什么不一左一右放置,这样对于司机来说,踩踏岂不更方便,也更均衡?

 

这种说法当然有它的道理!一左一右还非常符合平衡原理,也更加不容易疲劳。按照现在自动挡汽车这种设计,尤其在大城市市区行驶,右脚往往忙得抽筋,左脚却闲得蛋痛!相信很多从一开始就没开过手动挡的司机一定有这个感觉吧:左脚到底是应该象征性地伸直了放在离合器的位置(虽然那里并没有离合器),还是像坐凳子那样缩回来放在椅子边上更舒服?

 

另一个更重要的理由是:一左一右,一脚管油门,一脚管刹车,岂不是更安全?要知道,在每天发生的各种交通事故中,错把油门当刹车导致的事故所占比例可不小!尤其对于现在很多新手司机来说,恐怕这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了!





为何油门和刹车被摆在一起,而不能像摩托车一样将一个开关换成用手控制?油门刹车摆这么近,真是当年工程师拍脑袋想出来的么? 

这个问题就要从汽车零件的进化史开始说起了。当汽车被发明的时候,就开始使用舵柄转向来控制方向。到了1896年,英国的英国的Frederiek·Strickland和A·J·Drak将船用转向柱和方向盘技术应用到汽车上,而1897年,Daimler·Paririan 又制造了第一辆拥有斜转向柱与倾斜方向盘的汽车。

 

不同于摩托车的是,由于转向柱和方向盘技术的不断革新,体积和重量都较大的汽车才能够被人轻松驾驶,但方向盘部分仅仅能够负责方向,动力和制动的控制就需要交给脚来解决了。所以工程师在当时就把油门和刹车一起摆放在了驾驶者脚下。



世界上第一辆拥有斜转向柱与倾斜方向盘的汽车

为什么自动挡的车不改成用左脚来控制刹车?


刹车和油门的控制,并不像电灯开关一按就亮那么简单,而需要驾驶者根据需求和路况,通过调整踩踏板的力度来随时控制汽车动作,并且只有一直踩着踏板,车子才会有动作。这样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了减少驾驶者的失误。

 

所以,把油门和刹车摆在一起,自然是默认驾驶者在开车的时候,只用右脚去控制油门或刹车中的一个,只让车子进行加速,或进行减速。所以在学车的时候,教练也会专门说明,只使用右脚控制油门和刹车,原因就是防错。




也有人给出这样的理由:

因为手动挡的车子左脚踩离合,油门和刹车是在一起的,为了统一驾驶习惯,自动挡的如果左脚刹车右脚油门就会增加危险概率。在遇到突发危险的时候,人的反应很可能是两脚同时用力蹬的,对于自动挡车型,如果刹车和油门分开设计,两边同时猛踩,对车的伤害就会很大。


其实,我们从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安全驾驶意识和习惯,右脚不踩油门时就放到刹车上,就不会有问题啦。

 

还有人是这样说的:

很多卡丁车就是左脚刹车右脚油门,很多新手会在过弯时下意识地同时踩下刹车和油门,这必然会给车辆的刹车系统和传动系统带来额外的损耗。另一方面这样做的好处是缩短操作间隔,即从踩刹车的状态到踩油门的状态所需的时间更短,但这种设计给日常用车带来的坏处(损耗,维修)远远大于好处。

 

另外想说的是,如果细心观察,大多数汽车左脚的边上会有一块固定的踏板(离合踏板左边),自动档也有。这块踏板的作用不是让人舒服地放脚那么简单,而是在车辆猛烈颠簸甚至翻滚时用来踩住以便支撑身体保持坐姿稳定的(踏板的角度让人比直接踩在地上更容易稳定坐姿,有兴趣可以自己找个陡坡横向停在坡上感受一下)。设想一下在极度颠簸的危险情况下你要踩刹车减速,如果没有这块踏板来固定坐姿,刹车根本踩不牢。




不过一定有人会提出这样的观点:刹车放到左脚,把这块踏板放在右脚不就可以了?但这样做是不安全的,慌乱中右脚如果想踩住踏板结果错踩成油门,那麻烦就大了。

 

左脚刹车作为赛车比赛中常见的驾驶技巧,其实是非常考验驾驶者反应速度的,即使是赛车手,也必须经过专门训练,一般驾驶者很难做到精准控制刹车力度,建议不要去尝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