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问文化产业金融创新

 【点石成金】 2016-09-02

文化产业评论:中国银行市场交易商协会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占比超过99%,对GDP的贡献在60%左右,税收贡献超过50%,并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和82%的新产品开发。但其中仅有1/3的企业能够通过银行获得资金支持。而对于中国文化产业领域的众多小微企业来说,再加上轻资产、高风险的特性,融资难的问题更加明显。


作者:陈奇峰

来源:中评信用

编辑:吴慧敏

 

一位资深文化产业从业者这样评论文化企业的融资之苦:文化企业融资难,貌似无形资产评估是唯一解决方案,可质押评估依然不能真实体现资产价值,金融机构依然对无形资产质押说“不”!IP价值怎么用?偿债能力怎么算?借多少,借多久,跟谁借最合适?于是你就绕进了这个怪圈……时间越拖越久,问题越来越难,融资遥遥无期,好项目也拖黄了。的确,这就是国内文化金融的现状,人人都知道有困境,话题都谈烂了,还是一头雾水。


文化与金融相互看对眼到底有多难?


众所周知,无论哪个产业,只要产业链结构的不健康就会导致金融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反过来又会加剧产业链结构的不健康程度,这种恶性循环很难依赖单纯的金融创新来解决。而目前的文化金融发展就恰恰绕进了这个死胡同。

 

文化体制改革后,处于产业链中后端的国有文化企业规模迅速扩张,同时也更容易得到资本青睐,而处于产业链前端的内容生产方主要是轻资产的小微企业,资金往往对他们望而却步。不仅如此,文化金融环境的配套体系不完善又导致了金融创新异常艰难。



在文化金融配套体系中,没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是硬伤。经济学家认为,没有知识产权保护的文化产品交易市场必然是一个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市场,任何创意都会被迅速模仿、山寨,用低成本分分钟对原创赶尽杀绝。创新的知识产权价值也自然而然地得不到资本的认可。除了知识产权的创新,传统的文化艺术品更是有价无市,泡沫大、变现率极低,资本必然对其望而却步。

 

另外,即使金融机构为响应国家扶持文产的政策,打造出了一系列金融产品,但这些产品大多照搬其他传统金融产品,缺乏专业的行业信息中介方的参与,难以做到真正结合文化产业行业特点,所以也谈不上真正的金融创新。与此同时,文化企业也对这一系列产品深感水土不服,金融机构依然对文化企业的融资风险无法量化,于是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到底有没有对中小文化企业“普惠”?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机构摇着普惠金融的大旗,从风生水起、大起大落,再到风平浪静,看上去中小文化企业应该是最合适的受益方,可事实上依然被绕进传统金融服务的怪圈里。

 

中评信用作为第三方信用信息服务机构通过与多家知名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沟通和债项跟踪发现,为了债项安全,大部分互联网金融平台最优先选择传统行业中龙头企业和上市公司的债项,其次便是有大量固定资产抵押的债项,用他们的话说,为了风控好做,不做“开口”的债项。包括那些曾作出艺术品金融尝试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一提到文化金融更是有苦难言。


(中评信用董事长 徐志鹏)


随着8月24日《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的发布,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发展更趋严格、规范,优质债项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对于他们来说,文化产业是块高成长、高回报、用款周期短的大蛋糕,看着很美好,只是不知咬下去的风险是什么,数年徘徊、无从下口,这也是互联网金融机构的难言之隐。更别说那些尝过文化金融苦头的平台,对再好的文企债项都拒之千里。总之,再“普惠”项目也依然和轻资产、高IP价值的中小文化企业没什么关系。


知识产权证券化之路到底有没有戏?


不同于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的九曲回肠,知识产权证券化一旦将文化资产转换为了金融资产,IP价值的评估就不再是唯一的标准了,而对“资产风险”关注成了另一个重点。引用一句官方评价: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创新,知识产权证券化对于建设多层次金融市场、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具有重要意义。

 

从理论上来说,它的确为知识产权型中小企业开辟了一条充满光明的直接融资之路。可资产证券化在国内的实践不过十年,相对于其他金融创新,这条路从理论到实践用了漫长的时间。而知识产权证券化的金融创新,从试行到成熟,需要更多的条件和支持,政策的、市场的以及大众认知的等等。

 

事实上与理论发展曲线相异的是,中国特色的文化产权交易市场电子盘在两年间发展得如火如荼,灵活的交易方式和低要求的交易门槛,使每天的交易额、交易量令人咋舌。而正是这样的一种交易形式,在央视的新闻中,被多次提到,它是国家金融改革之资产证券化的案例之一。电子盘的交易从邮币类收藏品到限量版数字版画都有不错的案例。




不过,任何一种新事物发展之际都有规律,从萌芽到野蛮生长,到再到修枝剪叶的规范,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现在,文化产权交易市场电子盘还处在野蛮生长的末端,游走在各条红线之间,政策层面和参与者都意识到了它的风险,亟待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第三方信用管理机构也需尽快介入进来。

 

总而言之,从文化产权交易电子盘到真正规范化的知识产权证券化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首先架构需要逐步向传统资产证券化架构一样完善;其次信息的披露和第三方信用评级的作用要真正凸显出来;再次,资本端对证券化的文化产权交易产品的风险要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要结合文化产权交易产品的特点,研究、整合出可标准化、并在一段时间里有稳定现金流的证券化产品。做到以上几点,离知识产权证券化的路就不会太遥远。

 

归纳上述,文化产业金融创新之路需要社会资本和机构资本的双重注入;互联网金融机构和文化产权交易所应发挥正面、积极、关键的作用;文化产业从业者要学会从金融产品的视角去思考,而金融从业者要潜心研究文化产品的特性。可以这么说,打造适应于市场的文化金融产品是核心,多维度的跨界融合是必要手段,鼓励自主创新、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加强信用管理是文化产业金融创新的三个前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