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跑步的益处,80岁以后依然看得见

 慧跑 2020-08-27


都说跑步是最简单的运动,大家也知道运动是可以终身坚持的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元素。那,运动究竟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改变?

当我们老了,不能动了,年轻时运动积累的益处会如何体现呢?


曾经有一项通过MRI(核磁共振)检测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铁人三项运动员在40周岁和70周岁时,骨骼肌的结构并未发生太大变化;

而在70多岁,以久坐少动生活方式为主的普通老年人和同年龄段的铁人三项运动员相比,骨骼肌横断面中已经被大量的脂肪组织所包围。


这是我们常说的,如果随着年龄的增加不进行适量的运动的话,我们的骨骼肌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废用性萎缩

事实上,情况比我们看到的几张图要复杂得多,除了丢失蛋白质以外,还包括神经对骨骼肌的失支配。

那么我们就先来说一下神经对骨骼肌的支配。一个神经元及其支配的肌纤维构成了一个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我们将其称为运动单位


 

当然,运动单位当中包含的肌纤维数目不是完全相同的,一个神经元支配的肌纤维越多,在收缩时产生的力量越大,但是灵活性差(想想进行力量训练发展最快最明显的四肢吧);而支配的肌纤维少,灵活性就高,但力量较小(类似于我们丰富的眼部表动作就是因为眼部肌群支配的神经非常少)。


在相同运动单位中,肌纤维的收缩是同步的,而同一肌肉中的不同肌纤维的活动则不一定是同步的。好了,基础知识铺垫完毕。

最新有研究从年龄和运动单位着手,认为我们从30岁开始,丢失的不仅仅是肌肉,也包括了运动单位。但是不用太担心,这些肌纤维并不会群龙无首,而是会有其它神经接手,建立新的连接,起到代偿作用(被领养了。。。哭)。


虽然我们的运动单位数量变少了,但是可以控制的肌纤维数量并没有减少太多,因此,在60岁之前,这种代偿机制有助于维持我们的肌肉力量和缓解肌肉丢失程度下降。然而,之后却发现肌肉力量大幅下降,骨骼肌丢失程度加剧,可能的原因是随着年龄增加,这些神经的支配效率越来越低,当大量运动神经元失去功能后,我们的骨骼肌的形态和力量都会发生较大变化。


先前有研究发现,优秀长跑运动员在他们60多岁时和年轻运动员的运动单位数量没有区别,数据显示:观察的肌肉中,65岁左右的运动员拥有140个运动单位,对照组25岁的年轻人拥有的运动单位是150个,而同样是对照组的65岁左右以静坐少动生活方式为主的老年人拥有的运动单位是91个。


那么,当人步入70-80岁后,运动单位的丢失会给我们造成什么更严重的影响呢?

最新的这项研究将14名世界级优秀跑步运动员列为研究对象,包括了短跑和马拉松项目,平均年龄为80岁,同时,将跟他们同龄的老年人列为对照组。尽管这些80岁左右的世界级运动员看上去不再像25岁的年轻人一样,但是总体来说他们的状态非常好,相较于同龄健康老年人而言,他们的肌肉力量高出25%,不过,他们的肌肉质量却只比同龄人高出14%。


这就提示我们,肌肉力量不完全取决于肌肉质量的大小,也就应证了维持良好的肌肉力量,不仅仅要求我们努力提高肌肉质量,也应维持良好的神经控制,保证足够的运动单位的数目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中并没有告诉我们保持终身运动是否是这些世界级运动员保持这些运动单位数目的主要原因,还是他们的优秀基因使然。希望以后有研究者会从事长期的纵向研究会告诉我们确切的答案。

不过,这项研究的结论让我们更坚信了一点:尽可能保持慢跑的良好习惯,并终身坚持,你将终身获益

参考文献

Wroblewski, A., Amati, F., Smiley, M., Goodpaster, B. & Wright, V. (2015). Chronic exercise preserves lean muscle mass in masters athletes.. The Physician and Sportsmedicine, 39(3).

Power, G., Dalton, B., Behm, D., Vandervoort, A., Doherty, T. & Rice, C. (2010). Motor Unit Number Estimates in Masters Runners: Use It or Lose It?.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42(9).

Power GA, Allen MD, Gilmore KJ, Stashuk DW, Doherty TJ, Hepple RT, Taivassalo T, Rice CL. (2016).motor unit number and transmission stability in octogenarian world class athletes: can age-related deficits be outru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doi: 10.1152/japplphysiol.00149.201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