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林青:生活中的网格系统

 木头1018 2016-09-03


我对网格系统的认知一开始不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着手的,我的需求非常直接,就是作为一个平面设计师遇到了问题,想利用它来解决问题,所以很想去了解这种设计方法,然后就找了大量的书来学习。对我最早产生影响的是吕敬人老师,1999年大学毕业后我在吕老师的工作室工作,他经常会提及当年杉浦康平是如何把西方的设计方法与日本的本土文化进行结合的,那时候我就有很想去欧洲,但是我没有去瑞士,而是去了法国。


今天,我想从三个环节去分享。首先,我会问什么是网格?为什么在设计里网格无处不在?为什么今天他会成为我们讨论的一个话题?其次,就是谈一下这本书:《平面设计中的网格系统》,作为本书的监修和设计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的理解。最后是我自己的设计实践,因为在我的大部分工作都是与书籍、杂志打交道,我需要借助网格系统去处理复杂的信息和解决阅读的问题,他确实为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下面我们进入到第一个环节:什么是网格系统?我想从不同的视角来理解他。这张图片是西班牙的一个城市——巴塞罗那,它是我从谷歌卫星上截的图。2005年我去过这个城市,这个城市中的楼和楼之间的空间关系非常适度,楼也不高,五六层楼,里面还有非常多的历史建筑,但是当时我完全无法想象自己身处在这样的格子当中。显然,设计师会利用“网格”来规划城市,并在里面设计一个城市的空间。他们把一个格子作为一个城市的空间单位,每个格子的面积几乎相等,但每一个里面都富有不同的空间变化,有点像中国福建的土楼,很有生活气息。他们为什么会用这样的格子来建造城市?格子大小的依据是什么?比如说这个地方,巴塞罗那的标志建筑——高迪设计的圣家族大教堂,始建于1884年。如此夸张、独特的建筑造型也被规划在这样的格子里,这让我非常吃惊!这座教堂现在还在建,预计2050年竣工,可想这样的城市规划的设计可以让建筑持续几百年。




在《平面设计中的网格系统》这本书里面就谈到了从建筑的角度去理解网格,书里有两张图,分别谈到了建筑设计师从人体身上得到依据,通过手、足、身体的比例关系与数学逻辑发展出一套测量体系,然后根据这个体系来设计建筑和规划城市,他的依据来自于人,这是为人思考的一个城市空间。通过这种角度再去看看其他建筑,在这些复杂的建筑外表下,他们内在的结构都是基于某个大小的格子。


比如巴黎的蓬皮杜当代艺术中心,建于上世纪70年代,第一次见到它的时候,完全被他复杂的建筑外表所震撼。在上世纪70年代,它就如一个工业怪物被置于巴黎的老城之中。这个建筑的结构尽管看起来很复杂,但也很容易从它的单元结构里找到它的空间依据。我们再来看看中国,这是四川的民居,建筑由一个个格子组成,每栋建筑错落有致,非常漂亮!当然,这仅仅不只是为了好看。这种建筑的结构与居住的环境是有密切关系的,每个格子的大小基于梁柱之间的比例关系,这个格子中间是一个单元墙面,方便安装,每个白色的墙面的核心是由坚韧的竹片编制而成,然后在外面用有黏性的泥草固定,最后刷成白色。这样的结构不但美观,还可以应对四川潮湿和闷热的地理气候,冬暖夏凉。



现代建筑那就更加夸张了,我们利用这样的数理结构不但可以建造垂直的高楼,还可以使其扭曲产生动感。这样格子似的建筑结构必须与力学机密相连,才可以支持这样的一种变化,好似一颗植物往上生长。虽然我不太很喜欢高楼大厦,但是不得不佩服人类利用数理关系制造出来的空间。再看看中央电视台这栋建筑,通过室内的灯光我们可以看到里面的结构,我相信库哈斯他最开始的设计是很感性的,但是最后要通过力学的计算来实现这样的一种建筑结构,通过晚上灯光我们能看到这个力学的基础,也就是基于一种单元网格结构。平时我们看到的砖墙、玻璃幕墙也都是网格状,或者是一种非方形的网格,都必须通过一个一个单元的数据他才能形成这样的一种扭曲的形态,他必须经过力学的验证。再来看看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窗户,这些非常漂亮的窗花其实都是根据一个单元的格子来进行整体的变化,通过木条之间的力学关系,先满足空间的实用功能,然后才是其美观问题,当然我觉得这两者结合得非常的好。





再来看看生活中的各种织物,也都是由垂直的网状的经纬线构成。还有我们的书架,我们利用格子来归类图书。还有我们的手机屏幕,从最早的单色点阵到彩屏再到今天高清的智能手机,他们内部显示技术的演进都是基于一种网格状的数理结构。可以说,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人类总是通过这种方式去解构这个世界,然后再重构世界。当你放大你的电脑屏幕,我们可以看到文字的显示也是基于这种方式。谈到文字,不得不说到汉字,汉字本身就是方块字,所以无论是造字还是练习书法都在这样的一个或多个格子里。

 

雨果曾经说过这个世界有两本“圣经”,一本是由石头筑造的建筑,另一本就是通过印刷文字形成的书籍,这两本“圣经”储存着人类的所有文明,这就不难理解建筑和书籍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似乎好象有着某种密切的基因关系,也就是作为两者的基础要素,石头和文字如何更科学的承载人类的文明。我们来看看中西方古代的书籍版面,左图是中国的雕版印刷书,右图是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之前的手抄书。中国的雕版书,可以直接看到版面的结构,因为分隔文字的线条被直接印在了书上,这些分隔文字的线条,横向和纵向对不同属性的内容进行了分化。





那西方的手抄书,放大后我们可以隐约地看到每行文字下的线条,这很像今天我们谈到的西文网格系统,这是在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术出现之前。因为拉丁字不像方块状的汉字那样易于摆放,于是为了保持版面的规整和美观,他们在书写前会根据文字的大小计算出一种便于手抄的结构。从建筑到文字,什么是网格?可以说,网格或是一种数理关系,或是一种空间基础,或是一种隐形的比例结构,或是一种控制形式的法则,或是一种建立秩序和逻辑的系统,或是一种制造节奏和美感的工具等等,有了这样的一个角度我们就不难总结一些词语来去理解什么是网格。虽然《平面设计中的网格系统》这本书是瑞士设计师写的,但其实网格一直都存在着。西方人非常善于总结并形成有效的方法论,他们通过对内容的分析,并结合当时的排版和印刷技术,总结出一套适用于现代社会的设计方法论,并随着商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推广到全世界。





第二个环节就是分享一下《平面设计中的网格系统》这本书。这本书的内容其实形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1981年由瑞士的Niggli出版社出版,距今已有35年了。为什么我要谈及出版的年代?那是因为1981年是照排印刷时代,那时候电脑尚未普及,也没有手机,作者很多文件都是照排时代的影印件,图片质量远不如今天的高清扫描。那时的排版是通过手工贴字和机器照排来实现的,正因为是这样的一个特殊时代,这本书里保留了第一次出版时的时代痕迹,并没有因有了电脑做任何精细的修改。但对于不了解这段历史的设计师来说,书里谈到的一些技术问题早已退出历史舞台,所以我们增加了一些译者注来说明。尽管我们已经不用这些技术,但其设计的方法论仍然鲜活有力,就如手抄书时代的人们意识到的问题一样,无论是在哪个时代,我们在处理文字编排时所面临的问题都是一模一样的,而现在更为复杂。作为本书的监修之一,我想从书里面挑了一些关键点和大家分享,也是我理解这本书的一个过程。

 

忘了在哪儿看到这段话,一个读者看了这本书的一个总结,我觉得写的很好,摘出来和大家分享:


“在页面上建立网格系统,不只是为了摆放和规范各种文字和图象元素的需要,而是旨在通过看不见的网格重新梳理信息并赋予信息清晰的逻辑和内在的韵律。”


显然,网格并不是目的,他只是一个帮助我们梳理信息的工具。书中谈到设计师利用网格系统来编排版面上文字和图片,其客观、严谨、科学的态度就如同建造一栋信息的建筑。

 

从我的自己理解的角度,我把这本书的目录大致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布罗克曼阐述了编著这本书的原因,甚至从网格和哲学的关系谈及设计对社会的作用。第二部分就是书的主体内容,他从一张纸的尺寸开始,到版面中的度量系统,既文字与版面的数理关系,再到栏、行距、页边距和版心,最后形成一种支撑整体版面的网格系统,从点到线到面再形成一个立体的信息建筑。第三部分是网格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的延展。第四部分从自然、建筑、符号、雕塑、音乐等其他角度来理解网格原理,也就是问人类为什么要建立这样的秩序系统?这部分似乎要把我们带到了更广的纬度去理解他。


我从这本书里挑了八个关键点来和大家分享,通过这八点基本可以对这本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第一点是网格与设计哲学,第二点是点制系统,第三点是倍率,第四点是阅读,第五点是字体,第六点是草图,第七点是从平面到空间,第八点是汉字网格。其实,这本书里并未涉及汉字网格,但我认为这恰恰是看完这本书后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第一,网格与设计哲学。也许我们会认为学习网格系统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设计好版面,但是这本书首先要告诉我们是:设计师在学习这种设计方法之前,如何利用网格系统从哲学的角度看待设计?我觉得写得特别好。这里提炼了四点:一,以一种结构性、预见性的方式来进行构思和设计的。二,设计师的作品应该是易懂的、客观的、功能性的和具数学逻辑美感的。三,具有建设性的、可供分析和理解的设计作品不仅可以提高社会的审美品位,还可以对其造型文化和色彩文化产生影响。也就是说好的设计是可供分析的,这些分析可以形成一种方法论,然后这些方法论再作用于整个社会。四,用客观取代主观,具有客观的设计作品符合公众利益,并且能够很好的构成民主行为的基础。这是哲学范畴里面的一个问题,这句话特别触动我,设计师往往都很主观和感性,如何做到客观?视觉设计是有强烈的舆论导向性的,如何呈现一个诚实的设计?我觉得设计师的确有这样的一种责任。





第二,点制系统(Point System)。这是一个与我们非常密切但又很陌生的知识,它是版面构成的一个度量字体大小、行距的单位。这本书里采用了两种度量单位:西塞罗(cicero)和点(point)。在西方,还有派卡(pica)和英寸(inch),派卡在英美用得比较多,英寸大家都知道,这些度量单位在数理关系上都是可以被整除的,好似一个度量家族。但是米制单位(metric)与它们是不能整除的。我们如何认识点制呢?点是印刷中最小的度量单位,这个刊登在1937年中国最权威一本印刷杂志《艺文印刷月刊》上的一段话,何为点制系统?这里面明确说到西文铅字中的Point System,中国的音译叫做“磅”或“磅体”是错误的,正确的叫法应该是“点”或“点数”。文字的大小和行距基于“点数”,我们通过字体大小和行距来设置版面的结构。这和在建筑设计中用最小的单元构件来计算建筑的结构一样,版面上的元素也与结构和系统紧密相连。我们天天都在运用各种软件,字号大小和行距的界面里面都是用“点”来标注,无论你用什么软件这两个单位是不变的,其它的都可以用毫米、厘米、英寸、像素等来计算。

 

第三,什么是倍率?在建筑设计中,我们很容易从一块砖或者一扇窗的大小找到构成建筑的最小单位,并通过计算这个单位的倍率得到结构与力学之间的关系。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的玻璃幕墙,需要多少块才可以承担起这面墙的保护功能,同时还很美观。在来看看排版软件里选择字号大小和行距的界面,除了11点这个不能被整除的质数,其他都是2和3的倍数。为什么没有35、45、53或70?为什么是这几个数值?这是铅印时代留下来的遗产,是人类通过了几百年的反复验证沉积下来的,那就是多大的字号能满足什么样的内容和什么样的纸质媒介,是用于书还是用于杂志。在那个时代受限于技术,铅字的大小一旦铸锭,是不能改变的。这是通过几百年铅与火的不断锤炼才得到这样的结果,这些数值基本能满足那个时代我们的阅读需求。今天有了电脑,我们更自由了,可以任意改变字号的大小,但也许忘掉了它们背后的意义,对于字体排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认知基础。



《艺文印刷月刊》里面也描述到:“西文字体的大小以‘点’为单位,1英寸等于6派卡,1派卡等于12点,各号的点数彼此成为比例的倍数”。这句话提到了字号大小之间的倍数关系,为什么要去了解倍数?因为这种倍率关系不但符合印刷机的原理,还可以排出各种漂亮的版面。但是我们今天进入了电脑时代,却把这些知识都丢了。50年后的另一本书,1987年出版的《编辑出版印刷手册》,书里写到:“汉字铅字的规格、大小通常用号数来区别,为了计算和折合方便起见,也用‘点’来作为铅字的基本计量单位”。什么叫做折合?也就是好以倍率来计算版面中的构成。再来看看纸的尺寸标准,我们平时用的A4纸,它和A5、A6、A2、A3、A1的大小关系,然后折叠一张纸形成16开、32开、4开、8开的书籍,他们之间都是倍率关系。也就是说我们从一张纸开始,这些倍率关系就存在。





接下来就是在页面上字号大小不同的文字之间的倍率关系,从这一页上我们能看到三种不同的字号,它们分别代表标题、正文和注释。请注意这三种文本的行距,是一种1:2:3的倍率关系,为什么需要这样的比例关系?因为这是建立网格系统的基础,如果没有这样个基础,我们是无法建立系统的。这是这本书里的网格系统,从确定正文的字号大小开始,到确定文本的行距,然后根据行距值生成出一个版面,再在版面中划分纵向的栏宽,最后形成矩阵似的网格系统,这个系统就好像从一个字生长出来的一样。很像建筑设计是根据人体的比例来设定空间大小一样。


有了这个矩阵中,图片可根据单元网格的组合变化大小。最小的图片是一个单元网格的大小,也可是四个或六个单元网格的组合而成,同样发生在一种倍率的关系中。不仅如此,在这样的网格中,利用倍率的关系,图片的大小变化将会得到一个无穷的结果。由于基于同一个网格系统,图片的变化与文本之间的关系也会相当协调。




第四,关于阅读。这本书里,作者不断提到这三个词:易认、易读、易记。内容的编排首先要满足阅读功能,一行的字数太多或太少都会造成阅读的疲惫,否则就会干扰阅读,甚至形成误导。易认,就是版面里的内容要易于识别。易读,就是文本的设置便于阅读。易记,就是易认、易读的文本是有助于读者记忆的。这意味着你所做的版面是能帮助读者更好地吸收内容的。实际上,网格系统的分栏是可以帮助我们达到这个需求的。




第五,关于字体。这本书里面列举了这九款经典的西文字体,在上个世纪,这九款字体在各种出版物里面用的频率最高。作者按照每款字体的创作时间依次列举出来,并用文字简要说明了它们的特性,像一个简要的字体史。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去了解这九款字体,而且还是使用其他字体的一个历史参照。因为今天的新字体非常多,只有对字体设计史有一个基本的认知才知道如何选择所需的字体。每一种字体在设计的时候都有明确的使用目的,比如说我个人就不喜欢用报宋来排书,因为它是为报纸设计的,很多人用它来排书完全是因为它宽大的字型。为了满足报纸的碎片化排版和横向快速阅读,报宋的横竖笔画粗细差别不大,中宫放松,字面宽大。这种字体是不适合书籍阅读的,把它用在书籍上缺少书卷气。




第六,关于草图。这本书的作者反复提到要画草图,直至最终确定设计方案。因为他觉得在做设计之前,草图可以帮助设计师整体地驾驭内容,并从画草图的过程中预见到后面的问题。甚至要求设计师介入编辑过程,使内容按照预定的结构完成。当然,这对我们来说是很理想的状态,但是确实很考验设计师设计以外的能力。




第七,从平面到空间。前面讲到的都是网格系统发生在二维的页面上,它还可以被应用到复杂的三维空间中。在我的工作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就是在一个展览空间中借助网格系统来规划所有内容。




第八,汉字网格。我觉得这是读完这本书后将会给我们自己带来的思考。这本书里有两页列举了日本设计师的设计作品,左页就是日本设计大师杉浦康平的作品,并写到:“自网格系统在60年代大放异彩以来,不少日本设计师便开始在自己的设计作品中尝试。日文很像中文的方块字——字形方正、棱角分明,非常的适合网格系统的版面编排”。虽然并未对日文或中文做深入的分析,但作者还是很想说明网格系统这种设计方法论具有世界性的意义,因为它不仅适用于西文,也适用于汉字。确实,字形方正的汉字自身就带有这样的一种结构基因。在正式谈到汉字网格之前,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两个日文编排的案例。



这是杉浦康平设计的另一个作品《宇宙志》,这是一本非常棒的书籍,应该是杉浦康平巅峰时期的一个设计作品。这本书出于照排印刷时代,很难想想这么厚的一本书,书里的每一个文字是靠手一个一个拼贴出来的。翻开这本书就如进入了浩瀚的宇宙。我们来看看这本书的网格系统,那个时候没有任何的电脑辅助,完全靠手动计算来获得。版面中以12级大小(相当于3mm)的一个字作为基础单位,纵向排列78个字形成版心,把版心分为两栏、三栏、四栏和五栏,每种分栏限定字数,栏间距为两个字,无论字数还是栏间距都是整数。这种网格系统不但能满足各类文本和图片的编排和阅读需求,还可以模拟出一个丰富的宇宙空间,这简直太棒了!



另一本关于建筑设计的日文书籍,应该是电脑桌面排版时期的书籍,日英双语混排,采用了12×9格的网格系统。横向4格作为日文正文的栏宽,新的内容起始的地方往右推后2格,产生一种空间的错落感,表达出本书的建筑语境。尽管段落之间错落变化,但其栏宽总是保持在4格的宽度,每行字数几乎一致。也就是说无论如何错落变化,文本本身总是保持着一种稳定的阅读感。页面下面部分横向12格分为四栏,用来满足英文的排版。

 

日本一直在系统性的学习西方设计,借助西方的方法论梳理本国的文字,并建立起一套适用于现代日文排版的知识体系。我们今天用的indesign排版软件里,所有对应方块字的排版功能都是基于日文排版。前面曾提到,字形方正的汉字自身就带有一种网格结构的基因,甚至在20世纪初,中国传统的书籍中就已经存在着这样的一种进步,只是我们不太善于总结罢了。来看看这本书:《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1901年出版,光绪二十七年,距今整整105年。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汉字字典。从版面上看,尽管版心还保留着雕版印刷的遗风,但版心内已不是雕版书的结构了,版心内就是一套完整的网格系统。仔细来看,设计者以最小的汉字作为一个单元大小,横向24个字纵向36个字形成版心大小,纵横每12个字作为一个单元区域。每个区域右上角5×6个字的地方放主字和发音,右下角5×6个字的地方放组词,左边7×12个字的地方用来放文字解释。每个区域严格控制字数。图片的大小也是按照这个倍率设定的,图片不但能和文本严格对齐,其大小和位置还富于变化。







第三个环节就是我的网格实践,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我做的设计案例:《艺术界》2015年的法文特刊。这里我只讲如何建立网格系统的环节,也就是从文字到建立系统,网格系统是如何帮助我解决问题的。

 

这是一本以法文为主中文为辅的中国当代艺术杂志,文本性很强,主要在法语地区售卖。以往所有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文章都是经英文的二手翻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原文的语境。所以杂志主编希望做一本法语特刊,直接在巴黎这个艺术前沿阵地传递中国的当代艺术。我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如何解决法中双语的混排问题。我很喜欢做这样的选题,它直接拓展了我在专业上的探索。杂志是一个实效媒介。首先,它的生产周期不长,必须得在很短的时间完成;第二,每一个版面都有严格的规定,也就是说每篇内容都有版位限定;第三,就是双语问题,如果只有一种文字还好处理,两种文字其实对版面的限制就更大了。总之就是如何突破这些媒介的限制?

我先从西文字体的选择说起。这是我选择一款西文字体(adelle),因为要让杂志肯花钱购买它,那我就必须讲出选择它的理由。为什么我要选择这款字体?第一是与杂志语境的搭配,中国当代艺术介于传统与当代之间,承前启后。如果选择衬线字体(如Times),未免显得内容很传统。如果选择无衬线字体(如Helvetica),又显得太现代。Adelle的字形正好介于两者之间,非常符合杂志的语境。第二,Adelle有着多种字重和斜体,可以满足不同文本的排版需求。第三,Adelle支持法语。第四,这款字体的字面较大,升部与降部较短,与中文搭配起来文本灰度会显得更加均致。第五,这款字体的连字非常漂亮,排出来的法文版面显得相当地道。第六,它支持屏显,也许将来会用在网站中,这样使得纸媒和电子媒介风格一致。基于以上的理由,我们最终选定了四个字重,每一个都带斜体。


接着就是选择中文字体。我也做了一个同样对比,虽然中文字体是配角,但也非常的重要。中文字体的字形需要中性一点才能搭配这款西文,同时还要具备不同字重。我拿了三款黑体做了对比,第一款是传统黑体,第三款是旗黑,第三款是兰亭黑。传统黑体的中宫收紧,字面较小,排出来的版比较传统,语境上不搭配。兰亭黑的中宫放松,字面宽大,虽然有不同字重,但工业感强,适合用于一些科技类的题材,语境上与这本杂志还是有点差异。旗黑恰恰介于传统黑体和兰亭黑之间,字形现代又具有人文气息,非常符合这本杂志的语境。选定了这两款字体后,就开始把他们配比到各种属性的文本中,用于文章的标题、导语、正文、注释等。在建立杂志的网格系统前确定他们的字号、行距。



如何建立一个双语混排的网格系统?如何通过网格系统来满足两种文字的不同体量?我们知道两种文字的混排总的来说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在这个文本里面,这里面有一些红点,就是说比如说这个是中文,中文里面夹杂着西文,这是一种混排情况,第二种是左面是中文右面是西文,第三种是上下,基本上双语混排逃不出这三种情况,而这三种情况在这个杂志里面都有了。那为什么要去做这样的分析,因为我们知道中文的行距和西文的行距不能雷同,如果我们要让他们下面齐,但是杂志第一个他对内容的要求他尽可能的容纳更多的内容,如果我们中文某一个迎合某一个文字都不协调,如果中文舒服了,我用中文的行距对待西文的行距,那同样这个西文的杂志是不好看的,这个杂志是要给西方人看的,你要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思考,不能只站我们的角度思考。那西文舒服了,中文按照他同样行距做的话,中文太密了,为什么我要讨论这个话题,因为我刚才说了,我在系统里面要找到一种平衡的关系,就是体量的平衡的关系,后面我是通过五个系统去解决。



那最理想的这个就是中文是中文的行距,西文是西文的行距,那这种行距如果只是这样的一个页面很自由,但是在一个严丝合缝的空间里面我觉得很难驾驭的,因为他没有足够的空间,他不是一种那种纯艺术的杂志,他是一个纯文本为主的杂志。既然要尊重两种文字意味着在两种文字中间要找到一种他们的基因的关系,就是数据,这些横线都是数据关系,我们从字体的大小到行距,到行距之间的关系,比如说这个是西文的正文,西文的正文的每六行等于每五行中文,大家可以看到这个规律吗,在大一点的文字之间是什么背离关系,我必须找到他们的背离关系,这个可以帮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呢?当我把他们放到版面的时候,我无论怎么切,就是我塑造这个版面的可能性是相当的强大的,就是自由,而且他们绝对在我的控制之内,他可以让我在短时间之内找到这两种版面的问题,我可以在任何地方切他们之间都是等量的,由于这样的等量我开始生成了一个系统,因为网格系统,这本书里面谈到的是一种,但是网格系统有非常多的方式来生成,根据不同的情况,书里面也谈到了,那不是唯一,那只是一个方法的基础,我们需要举一反三,根据自己实际的情况去推算,这个根据我自己的情况去推算的,我建立了这样的结构就是九阳的结构,纵向是11个,那这个结构他能帮助我解决什么问题,这个是有颜色区分的,因为法文和中文的比例是什么?首先英文和中文的比例是1.5比1,西文150字的量相当于中文的100字,法文是1.7比1,我必须要掌握这样的体量,这样的体量可以协调两种文本的空间关系到最后的阅读关系还有版面的美感和他的这种气质。









横向这块是法文的话,这块就是中文,总之在这里面我可以找到两种文字的一种比例的关系,然后同时可以把他们嵌入其中进行版式的塑造。再继续往前推,就是我把刚才已经做好的基础放在这个网格上,那就意味着无论在这样横向的哪儿一根实验上面结束都可以同比,这个是一个西文网格的基础,中文是随着他走的,这是一个比例的关系,他在求证左面的法文体量和右面的西文体量是差不多的,我们在前期控制非常多的文本变化,可以让编辑提前知道他所编辑的文字大概把控在什么样的一个范围内,可以是这样的关系,也可以是这样的一种关系。我们来看看这个版面,这个是这个杂志的版式设计,这个杂志的版式节是来自于这样的系统,这个是法文、中文,中间是放着注释,为什么把注释放中间,正文是左边法文右面中文,而注释是上法文下中文,他们全部至于这样的一种结构当中,这种结构可以支撑我去塑造各种阅读上的形态,这个是另外一页,他们都比较的相似,因为很少杂志有人做设计,他的阅读性很强,这是带图片的版面。刚才看成了比较规范的,然后像这样的版面就越来越活跃,这个是在模拟一个网页,其实网页因为他们单位之间是有关系的,所以说其实网页里面也是有这样的一种结构关系的,即便是这样的一种版面,其实我已经很想玩他了,但是他仍然至于这样的一个系统里面,而且他可以让我去平衡不同文字的这种体量关系,就是他可以制造非常丰富的变化。




好了,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本文原文首发于Studio0909( 微信号 studio-0909),是根据6月26日在浙江工业大学屏峰校区举行的 “Swiss Graphic Design 设计学术论坛:后印刷时代的突围”活动现场速记稿,以及7月3日在北京单向街图书馆爱情海店举行的,由汉仪字库主办的名师排版训练营活动现场速记稿整理而成。8月中旬,杨林青老师又进行了修改。



杨林青

平面设计师、出版人。

1975年生于重庆。

199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毕业后工作于北京敬人工作室。

2002年至2006年留学法国巴黎,毕业于巴黎国立高等装饰艺术学院(ENSAD)编辑设计专业。

2007年回国后在北京成立个人工作室,从事出版物的策划、编辑与设计工作,并致力于中西文字体的媒介应用和图形信息交流的研究。


点击下列 蓝色文字 查看精选内容

入行指南如何制定读书计划投稿说明编辑生活范文编辑手记范文诗歌出版从想法到成书书店范文电子书kindle豆瓣阅读知乎离线独立出版刘瑞琳李昕谈页边距沈昌文范用汪家明姜峰原研哉朱赢椿聂永真杨林青王志弘诚品PAGEONE钱晓华方所万圣书园理想国再谈编辑再谈电子书再谈读书我在单向街书店的日子2015中国最美的书书单Goodreads2015书单2015年《纽约客》年度书单那些在豆瓣上消失的书关于书籍设计的一些网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