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其有独特的吉祥寓意,相信年年有余,这是我们常说的吉祥词,这也是历代画家都喜欢创作的题材。 文献上记载,画鱼始于三国。五代后唐时,有袁羲善画鱼,穷其变态。北宋时,又有徐白、徐泉、徐易等人专门画鱼,作品载入《宣和画谱》。元、明、清三代也都有以画鱼而著称的画家,但他们的作品很少流传于世。 《春溪水族图》 宋 陈可九 【名称】宋人画春溪水族图 【文物现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简介】绢本,设色,24.3cmx25.5cm 此图是现存宋画中游鱼类题材画的一幅佳作。春暖花开,群鱼戏藻。鲢鱼摆尾漫游,鲶鱼回身在后,鳜鱼则迎头向上,隐喻了“连年有贵”的吉祥含义。画家通过鱼儿欢快游动时自由弯转的体态和藻类植物在游鱼冲击下漂浮不定的形状,巧妙地暗示出流水的动势以及春水的清洌透明感。 《鱼图册》清 朱耷 纸本水墨 【名称】清 朱耷 《鱼图册》 【文物现状】上海博物馆藏 【简介】 纸本水墨 34cmx26.5cm 此图笔法简朴,全用淡墨描绘,鱼眼著浓墨一点,拙趣盎然。这种高超的表现手法,是作者写生画的特色,显示了他深湛的艺术造诣,显得冷峭、凝练、苍劲圆秀,逸气纵横,形象变化多端。 明 缪辅 《鱼藻图》 立轴 【名称】明 缪辅 《鱼藻图》 立轴 【文物现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简介】 绫本设色 171.3cmx99.1cm 缪辅《鱼藻图》深得画鱼要领。画中以一鲤鱼为主体,描绘群鱼追逐戏水情景:藻荇漂浮,茨菇丛生,群鱼活泼自如地游嬉其间,一派生机盎然。鱼鳞清晰可见,游鱼可数,每条鱼形神逼肖,栩栩如生。以线描晕染,用笔工细,色彩绚丽典雅。 清代 赵之谦 《异鱼图卷》 【名称】清代/1861年 赵之谦 《异鱼图卷》 【文物现状】西泠印社2011年秋拍1150万元成交 【简介】 纸本设色,手卷,35.4cmx222.5cm 时年赵之谦33岁,所作《异鱼图卷》,画各种赵之谦以前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海中生物,计有沙噀、章拒、锦魟、海豨、剑鲨、鬼蟹、虎蟹、马鞭鱼、琴虾、竹夹鱼、胡阑、骰子鱼、燕魟,共计15种。落款曰:“咸丰辛酉,撝叔客东瓯,见海物有奇形怪状者,杂图此纸,间为考证名义,传神阿堵,意在斯乎。” 钤白文印“赵氏之谦”。 元 赖庵 鱼图 绢 【名称】元 赖庵 鱼图 【文物现状】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简介】 绢本墨笔 19.4cm×31.0cm 赖庵,元代僧人。生平事迹不详。所画有装饰化倾向,能尽(口佥)喁之姿,泼刺之势,工画鱼藻,亦善画龟。赖庵在画史上并不著名,更谈不上有什么影响。从他的绘画风格来看,他画鱼的技巧主要源自北宋徐崇嗣。事实上从元代到明代的许多画鱼的名家大多是从北宋徐崇嗣的没骨画法延续下来的。 《群鱼戏藻图》 宋 刘寀 【名称】宋 刘寀《群鱼戏藻图》 【文物现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简介】纨扇,页,绢本,设色,24.5cmx25.5cm 图中绘小鱼5尾,欢快地游戏于荇藻之间。鱼身用没骨法墨染而成,其光滑、细腻而富于弹性的质感表现得非常充分,线条圆浑流畅; 黑脊与白肚之间过渡自然;口、眼、鳍、尾之刻画逼真而具立体感。鱼的游向各异,远近分明,荇藻轻灵而富于动感,构图生动活泼,是宋人画鱼的名作。 北宋 刘窠 落花游鱼图 【名称】北宋 刘窠 落花游鱼图 【文物现状】 圣路易斯艺术博物馆 【简介】 水墨设色绢本 255.3cm x 26.4cm 刘窠,生卒年不详,北宋画家。字道源,一字弘道,少时流寓都下,遂为汴(今河南开封)人。官至朝奉郎。擅画鱼,深得戏广浮深、相忘江湖之意。传世作品有《落花游鱼图》、《春溪鱼藻图》、《群鱼戏荇图》。 此图开始先画盛开的杏花,伸向水面,向后展开,落花引来群鱼争食,或聚或散,或潜游,或上浮,或回泳,翻藻戏蒲,以示水中的畅泳自然之态。其画法全用渲染,间或用没骨法,不见钩勒,活泼生动。这种表现方法和诗情画意,独创一格,多为后人所仿效。 北宋 刘窠 落花游鱼图局部 |
|
来自: 老刘tdrhg > 《三十四、画作/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