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百家第三期栏目内容

 杏坛归客 2016-09-03





蜘蛛(张彦)

了无背景做平台,家在空中门自开。

巧设一张关系网,待他愿者入怀来。

       (《诗词百家》2016.02)

向小文点评:

咏物言志,托物寄情。一首好的咏物诗,不单纯的是体物肖形,更多的是传神写意。它往往寄寓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引人遐思;包涵了生活的哲理,令人沉想;表现了作者的生活情趣,高人一筹。

蜘蛛的网,说穿了就是蜘蛛自己苦心经营的一张罗网,望穿秋水,在默默和煎熬中等待落网的猎物。了无背景做平台,可以看出罗网的单薄和不堪一击,因为它缺少了任何背景。家在空中门自开,有诸葛亮空城计的味道,令人啼笑皆非。这样的罗网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这也只是一种表象。可一注入了“关系”和“人情”,这张网就会变得非常强大和坚不可摧。也正是关系网的存在,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才有了看起来似荒诞而又符合逻辑的必然。

蜘蛛的罗网,没有任何背景,没有支撑的平台。其实透过蜘蛛这张网,我们看到的是像作者一样千千万万的在为生活和前途奔波的草根,它只是一个缩影而已。记得我大学刚毕业的一句话“没有背景,只有前景”,人生况味,个中自知。这样的罗网是悲哀的,也是令人心酸的。关系网在中国根深蒂固,是一种传统,作者难以自拔,显得很无奈和沉痛。欲罢不能,越是挣扎,越是努力,可还愈陷愈深,越是迷惘。诗的最后两句,深化了主题,把关系网提升到人生道路成功与否的一种共同探讨和思索,这也是此诗的一个亮点。

此诗在描写蜘蛛网的形象上,可能弱势了些。但意足可弥补,道出了人人能想到的关系网,却不一定人人能写出的关系网。余味袅袅,发人深省。

小重山·埋伏(涂运桥)

蹲守孤村雪满身。几回梅影下,暗香循。当时偏爱落花茵。征衣湿,松竹掩柴门。案犯久相邻。石阶芳草绿,又清晨。个中滋味向谁论?闻警令,收网在黄昏。

       (《诗词百家》2016.02)

李争光点评:

此词内容创新,对武警战士埋伏围捕案犯的描写乃是古往今来诗人词家很少涉及的题材。其写法是叙述描写,不仅使其内容显得特别形象生动,而且其蕴含的情感意味既丰富又深厚。开头一句,十分精炼地将埋伏的具体情状展示出来,是“蹲守”,是“孤村”,是“雪满身”。何其冷寂,何等艰苦。而接下去却将“梅影”、“暗香”、“落花茵”和“松竹掩柴门”——渲染出来,画出一幅孤村荒郊之美景,似乎是美化所描写的环境,可见苦中寂美、苦中有乐,而实际上更重要的是将武警战士在“埋伏”中苦与乐的情景交织在简略而复杂的图画中,映衬了武警战士保卫世间美好事物的高尚职责,不畏艰苦的美好心灵。下片进一步从深度方面将环境气氛进一步渲染,将重点点出。“案犯久相邻”,武警战士在此埋伏已久,久未见到案犯,为了一网打尽,而久久地等待其他案犯到来。一“久”字又可见武警战士历艰苦已久。“又清晨”,可见从昨晚上围守埋伏到如今已久了。辛苦之状不言而出。“石阶荒草”又现出一种美境,亦可见苦中有美,“个人滋味有谁论”正是苦与美的心中复杂感情的集中的直接表达,最后两句是写埋伏的结果成绩所在,是描述的重点,是苦与乐,苦与美的最后收束。如此收笔使人联想无限,而韵味悠长。

鹧鸪天·挖野菜有感(杨小源)

细雨霏霏降九霄,荒坪一夜绿如涛。公英伸臂支支嫩。荠菜开花朵朵娇。   微合眼,大哈腰。频将娇嫩入囊包。诗坛地气如何接?眼底身边细细刨。

                 (《诗词百家》2016.02)

张正清点评:

有一个成语叫绝妙好词,这首词虽然谈不上绝妙,却是一首好词。《鹧鸪天》这个词牌,很像两首七绝相并而成,唯后阕换头处稍变。填此词牌,比七律灵动,比七绝厚重;既宜叙事,又擅抒情,很得词人喜爱。这首“挖野菜有感”,初读是一首叙事词,使人联想到上世纪60年代初苦日子时,挖野菜填肚的难忘岁月。细读深读却不是一般的叙事,而是以叙事写景为由为铺垫,把作者的深领悟深思考,不留痕迹地透露出来,让读者回味无穷。前阕主要是写景,写野菜娇嫩鲜活生长的情景。第一、二句看到的是远景,是广角镜头下的杏花春雨江南,细雨霏霏中的荒郊野外,一夜之间,绿嫩如涛,绿卉如烟。第三、四句是突然聚焦的近镜头,把蒲公英的支支摇摆,荠菜的朵朵花开,活灵活现展现出来。后阕换头处的“微合眼”、“大哈腰”,是两个有生命的特写镜头,是对娇嫩极为形象生动的描绘。这么美好的物象、景象、意象被作者惬意地收入囊包,真让人羡慕甚至嫉妒。然而,作者的高明处是将叙事写景就此打住,笔锋一宕,从最接地气的挖野菜联想到“诗坛地气如何接”,诗人要真接地气,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怀,就必须根植大地之中,根植人民之中,根植生活之中,像挖野菜一样,在身边眼前“细细刨”,寻找源泉,寻找灵感,寻找亮色。才能看到身边处处有风景,眼前处处是风骚。这样的结句,令人捧读之下有一种出神入化之感,使韵味突然增色,使境界豁然提升。更像一束颤栗的思想闪电,穿透时空,给人们以不可磨灭的印象。


居高楼有感(陈芝宗) 

开窗接红日,俯首望山头。

站在青霄处,方能见九州。


                 (《诗词百家》2016.02)

刘宝田点评:

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逐步栖身于青云之中。从低矮的小屋迁居高楼,自然有许多感慨。首先是感觉到星月在户,云霞绕栏。作者用“开窗接红日”具体可视地表达了这种感觉。第二句承向上看写向下看,昔日高高的“山头”而今竟要低首俯瞰!此十字乃全系写实,还未显出什么诗意玄机来。第三句转笔,由实入虚,抒怀议论。其实,站得再高,“九州”是无论如何看不到的。作者在这里只是表达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宽的道理。如果就是这层意思,也是老生常谈,未足见妙。但是我想作者要表达的和读者能读出来的不仅如此,而是做事情、做学问,乃至为政、做人,以及修身、养性,都是这个道理,“更上一层楼”才能“穷千里目”。这是为诗为文的一种方法:实中生虚。无实写则虚无生之处;不生虚则实囿于拘泥,无甚意味。古今诗文之妙者,皆能就实生虚。若生出之虚为人所不能想及或心有之而未能言之,则成绝妙佳构,白乐天“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范希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因实生出来的绝妙之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