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如凝脂、浑然一色的白瓷,最具自然天成的情趣,它看似朴实无华、平淡无奇,却极具诱人的魅力。因为正是有白瓷相衬,才有姹紫嫣红的彩瓷争妍,无论是釉下青花、釉里红,还是釉上五彩、粉彩、斗彩、珐琅彩,才能竞放异彩。白瓷可谓是彩瓷展露姿色的绝好天地。然而在我国陶瓷史上,白瓷的出现绝非易事,它经历了一个由青到白漫长的工艺技术发展与提高的历史进程。 成熟的青瓷早在东汉晚期就已经出现,而白瓷的成熟则大约晚于青瓷400年。1971年,在河南安阳北齐凉州刺史范粹墓内,出土了一批约6世纪的“白瓷”,包括碗、杯、罐、四系缸、长颈瓶等器物。但这批近似白瓷的釉面上,却微微泛青绿色。它一方面表明当时白瓷胎釉尚未达到成熟白瓷的标准,还属于过渡阶段的产物,另一方面也说明白瓷脱胎于青瓷的历史渊源。至此,瓷器的烧制便分为青白两大体系而各自分道扬镳。 青瓷与白瓷两者之间的特征区别,表现为前者胎色较重,釉呈青色碧绿无瑕,后者胎色较淡,釉色洁白匀净。然而为什么中国瓷器最早出现的是青瓷而不是白瓷呢?这主要是古代制瓷原料及工艺所决定。瓷器的外观色泽,是由胎和釉两方面决定的,而各种色釉的瓷器均是以铁、铜、钴、钛、锰、锑、铬等金属元素作呈色剂,才能使器物分别呈现红、绿、蓝、紫、黄等色彩缤纷的釉面。如若将釉中这些呈色金属全部清除干净,特别是使含铁量降至最低点,就能烧出纯洁一色的白瓷。如此看来,要烧出纯粹的白瓷,就必须掌握一定的除铁技术,而在古代烧造瓷器因条件所限,只能就地取材,利用当地含铁量在左右的瓷土,首先烧成的就是美丽的青色或青绿色瓷器。此外,青瓷早于白瓷出现,在我国也与历史变迁、社会习俗的潜移默化密切关联。例如,江南地区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色,必然形成人们尚青的审美情趣,而长期生活在白雪皑皑的自然环境下,北方各族人民注定要追求一种以白色为美的旨趣。这也许是为什么我国早期白瓷出现在北方,而不是出现在窑业历史悠久、制瓷业颇为发达的南方的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