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青瓷发展历史脉络考析 · 秦汉时期(二)

 云趣小集 2019-11-04
中国青瓷发展历史脉络考析 · 秦汉时期(二)

龙泉窑是中国瓷业史上最后形成的一个青瓷名窑,其文化内涵丰富,生产规模极为壮观,是南北两大瓷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典范,是官民瓷业相互关联、相互激荡的结果,是中国青瓷工艺发展的历史总成。


中国青瓷发展历史脉络考析 · 秦汉时期(二)

东汉 青瓷盘口双系罐

我国的原始瓷约自商代出现以后,一直到东汉才完成了由原始瓷向瓷器的过渡,此时的瓷器都属于青瓷系瓷器,直到北宋末年,白瓷的烧制才在北方有了突破。

秦汉时期原始瓷手工业迅速发展,工艺技术不断提高,在东汉中晚期终于创烧成功瓷器,使我国成为发明瓷器和最早生产瓷器的国家

中国青瓷发展历史脉络考析 · 秦汉时期(二)

东汉 越窑青釉辟邪

中国青瓷发展历史脉络考析 · 秦汉时期(二)

东汉瓷窑分布在广大的长江流域南岸,其中以浙江最多,是我国瓷器的主要发源地和东汉瓷器的主要产区,后来这些瓷窑分别发展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越窑、瓯窑、德清窑和岳州窑,其中以越窑青瓷质量为最好。

中国青瓷发展历史脉络考析 · 秦汉时期(二)
中国青瓷发展历史脉络考析 · 秦汉时期(二)

慈溪上林湖是越窑最重要的基地,唐五代时,上林湖周围窑场林立,瓷业十分发达,瓷器质量高,是“陶成先得贡吾君”的“贡窑”和晚唐、五代吴越国“秘色窑”的所在地。

中国青瓷发展历史脉络考析 · 秦汉时期(二)

东汉 越窑青瓷布纹四系罐

中国青瓷发展历史脉络考析 · 秦汉时期(二)

唐 五瓣葵口凹底深腹秘色瓷碟 法门寺地宫出土

上虞县小仙坛、帐子山,慈溪县周家岙、桃园山等早期越窑青瓷,胎质细腻坚硬,胎骨坚实呈灰白色,氧化铁的含量较低,上釉使用浸釉法,外壁施釉不及底,釉层均匀,青釉淡雅文静,胎釉结合紧密,极少有脱釉现象。

中国青瓷发展历史脉络考析 · 秦汉时期(二)

上虞小仙坛窑址标本

中国青瓷发展历史脉络考析 · 秦汉时期(二)
中国青瓷发展历史脉络考析 · 秦汉时期(二)

东汉 越窑青瓷双系罐

汉代瓷场多数用龙窑煅烧瓷器。龙窑形似一条狭长的甬道,窑身前低后高,好像一条向下俯冲的火龙,故称“龙窑”。

中国青瓷发展历史脉络考析 · 秦汉时期(二)
中国青瓷发展历史脉络考析 · 秦汉时期(二)

现代龙窑

汉代龙窑窑身较短,基本上在10m以内,为了扩大龙窑前后的高程差距,增加窑内的空气自然抽力,所以窑的坡度很大,一般在20°左右。

中国青瓷发展历史脉络考析 · 秦汉时期(二)
中国青瓷发展历史脉络考析 · 秦汉时期(二)

宁波平风岭汉代龙窑遗址

龙窑普遍使用筒形、喇叭形等支具,创造三足支钉,使碗、盏等坯件能够叠烧,以增加装烧量,坯体垫装则在龙窑窑内烧成的最佳部位,使产品达到正烧。

中国青瓷发展历史脉络考析 · 秦汉时期(二)
中国青瓷发展历史脉络考析 · 秦汉时期(二)

窑具

窑具的创制与使用,是装烧工艺的一个重大进步,使瓷器的质量大大提高,汉代瓷器生产已发展为独立的新兴手工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