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虞汉六朝窑业及其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

 熠美 2017-09-24

       瓷器是人类历史上出现早、应用广泛、影响深刻的伟大发明之一,渗透到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杰出贡献。

       中国早期成熟青瓷起源时期的汉六朝窑址绝大多数集中在浙江,规模庞大、产品质量高、种类丰富,是当时制瓷业的中心。浙江成熟瓷器发明及其发展史几乎等同于世界成熟青瓷的发明和早期发展史。浙江在东汉时期成功烧造出成熟青瓷,这一伟大的技术成果造就了汉六朝时期浙江作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制瓷中心的地位。因此浙江早期瓷窑址资料是探索成熟瓷器起源的最重要材料。

       浙江包括成熟青瓷的起源及其第一次兴盛等在内的汉六朝成熟青瓷烧造的伟大成就,主要在上虞的曹娥江流域完成(图1)。该地区位于宁绍平原的中部,自南部的会稽山等山脉向北流入杭州湾,其中部地区是南部高大山脉与北部大平原的过渡地带(图2),低山起伏,河湖纵横,燃料与瓷土缊藏丰富,制瓷条件相当便利。

图1  曹娥江

图2  上浦盆地-窑址的核心分布区


       上虞曹娥江流域汉六朝窑址群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第一,最早成熟青瓷的起源地,发展过程清晰。

       东汉时期窑址有50多处,产品至少可分成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以上浦镇白鹤馒头山等窑址为代表(3),主要以生产硬陶、印纹硬陶与原始瓷器为主。产品以壶、罐、罍为主,多数器物无釉,表面多拍印网格纹、梳状纹等纹饰。仅少量器物有釉,为较典型秦汉时期原始瓷,其基本特征为仅在肩部等部分施釉,施釉线不清晰,釉层厚薄不均,凝釉明显。

图3  馒头山窑址标本

       第二个类型以上浦镇小陆岙等窑址为代表(4),从地面采集的标本来看,产品复杂多样,既有青瓷产品,也有类似于西汉的秦汉原始瓷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青瓷产品质量较高,胎质灰白或青灰色,胎质较细,外腹施釉,釉色青黄或青绿,纹饰较少,主要是水波纹与弦纹。类原始瓷产品胎色较深,呈深灰甚至紫红色,胎质略粗,釉色较深,呈青灰或深褐色,外腹施釉多不及底,施釉线清晰可见,当为人工刷釉而成。装饰复杂多样,一般通体拍印几何形纹饰,有梳形纹、菱形短直线纹、方格纹、垂鳞纹。器型主要有碗、罐、双唇罐、洗、锺、瓿、罍、壶等。该类型的窑址产品生烧比例相当地高,许多器物胎釉结合较差,釉面剥落严重。

图4  小陆岙窑址标本

       第三种类型以小仙坛、大园坪窑址为代表(5),生产高质量的青瓷器,器类丰富,有碗、钵、洗、锺、瓿、罍、虎子、托盘、鬼灶、五管瓶等,且多数产品质量极高,胎色灰白、胎质细腻坚致、硬度强、吸水率低。青釉以青绿色,釉面均润饱满,施釉均匀、胎釉结合紧密,无论是胎是釉均相当稳定,代表汉代青瓷烧造的最高水平。

图5  小仙坛窑址标本

       以上三种类型,基本代表了成熟青瓷的起源与发展过程。馒头山类型仍以硬陶为主,少量的原始瓷器;小陆岙类型的器物一方面生产西汉以来的秦汉原始瓷类器物,另一方面也生产东汉中期以来的刷釉类器物,并且在质量上有明显的提高,已进入成熟青瓷的行列,只是产品的比例仍较低;而小仙坛类型则是在小陆岙类型窑址生产刷釉器物的基础上,不仅在质量上有巨大飞跃,比例上亦完全不同。以生产青瓷为主,基本不再生产秦汉原始瓷类器物。至此成熟青瓷完全完成了其成熟过程。中国走上了漫长而又灿烂辉煌的瓷器发展的旅程。


       第二,产品种类丰富,质量高超,中国成熟青瓷的第一个发展高峰。

       成熟青瓷在东汉中期左右起源,在中晚期完全成熟,并在东汉晚期、三国、西晋迎来了制瓷业的大发展,成为中国青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辉煌时期。

       其产品种类丰富多样、造型复杂、装饰华丽、胎釉质量高超。产品主要有罐、洗、盘、罍、壶、钟、虎子、碗、薰、灯、耳杯、樽、狮形器、羊形器、五管瓶、堆塑罐、唾壶、盘口壶、双唇罐以及包括各种日用器型的整套明器等。许多器物器型巨大,制作成各种复杂的器型;装饰华丽,流行压印网格纹、连珠纹、神兽纹、仙人纹,并堆贴包括牛头、虎头、羊头、马头、铺道、青龙、白虎、朱雀、胡人、佛像等;胎质细腻坚致,釉色青翠,施釉均匀,胎釉结合好,火候高,其包括烧成温度、吸水率等在内的理化测试数据甚至超过许多唐宋时期的产品(图6-图13)。

图6  三国西晋时期瓷器标本

图7  樽

图8  人形灯

图9  蛙形器

图10  鸡首壶

图11  胡俑

图12  铺首

图13  虎形流

       同时,这一时期许多高质量的器物目前仅发现于作为都城的南京及其周边地区高等级墓葬中,是身份与地位的重要象征(图14-图15)。

图14  卣(安徽马鞍山朱然墓出土)

图15  羊形器(安徽马鞍山朱然家族墓出土)


       第三是窑址规模庞大、分布集中,是汉六朝时期的制瓷中心。

       这一窑址群目前保存下来的窑址至少有200多处,这在全国任何一个地方均是绝无仅有的。许多窑址分布十分集中,特别是曹娥江西岸的上浦镇大善小坞村、石浦村一带的四峰山东、南麓,窑址连绵不绝,几乎不曾中断。许多窑址规模庞大,堆积层极厚,如正在发掘的禁山窑址,窑址面积至少在1500平方米以上,堆积层最厚处超过1.5米,从东汉一直持续到西晋时期(图16-图18)。

图16  禁山窑址

图17  出土器物

图18  瓷片堆积

        第四,装烧工艺成熟,引领制瓷业的发展。

       东汉时期龙窑技术已完全成熟,龙窑由火膛、窑床等组成,长方形火膛低于窑床,黑灰色烧结层较厚;窑床底部铺砂,坡度为15度左右,窑壁以黏土抹成,具有良好的烧结面。这一时期的窑炉结构有利于窑温的提高和分布均匀,这是高质量瓷器烧成的先决条件(图19)。

图19  龙窑炉

       除龙窑技术的进步外,大量窑具的使用,也是高质量瓷器烧成的重要保证。东汉时期的窑具以高大的筒型支垫具为主,保证器物能在理想的火位烧成,从而大大提高质量的同时保证产品废品率的降低。到东汉晚期至三国西晋时期,大量三足与锯齿状间隔具的出现,使产量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图20)。

图20  各种窑具

     

       因此上虞曹娥江流域汉六朝时期窑址群是中国成熟青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代表着当时最高的制瓷技术,并引领着中国成熟青瓷制瓷业的发展。该窑址群对于探索中国成熟青瓷的起源及其早期发展、早期越窑技术的扩张及周边地区窑业的兴起、汉六朝时期江南地区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中国南北方文化的交流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编辑:三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