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自早期开始,便是以颜色釉装饰为其特征,特别是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青釉,曾独霸天下数百年。这是由于受当时技术条件所限,人们无法从制瓷原料中将铁质除尽。而当青釉瓷器出现四百年以后,到了隋代我国北方窑场终于成功地烧出了白釉瓷器,最终结束了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其后当绚丽斑驳的唐三彩陶器问世后,又进一步丰富了陶瓷器的釉面装饰。宋代是我国瓷业全面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是各种颜色釉争奇斗妍、光辉灿烂的时代,特别是当钧窑烧出灿若晚霞的高温铜红窑变釉后,更为我国陶瓷美学开创厂一个新境界。它使高温颜色釉本身,取得了独立的美学价值,已不再仅仅是器物的一种保护层。 所谓颜色釉,指的是釉料的装饰颜色,在制作无色透明釉料时,加入某些金属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高温下就会呈现色彩缤纷的釉色。如我国传统颜色釉中,以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就能烧出“祭红”、“鲜红”、“宝石红”和“牛血红”等鲜艳夺目的红釉;以铁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又能烧出如“豆青”、“粉青”、“天青”和“梅子青”等“千峰翠色”的青釉;而以钴作为氧化物的着色剂,则烧出“霁蓝”和“宝石蓝”等美丽动人的蓝釉。 然而同一种金属氧化物,由于在釉内含量不同,温度与烧成气氛有别,以及釉中其他化学成分组成的差异,又能呈现出众多不同的色彩。这其中以“铜红”的烧制最为不易,这是因为铜元素在高温下极易挥发,窑室内的温度和氧化还原时气氛的变化,以及铜元素在釉中的含量多少,都会对它的呈色产生影响,即使是一些微小的变化,也能导致色调有所变异。例如,同样是以铜为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中就呈现绿色,而在还原气氛中却呈现红色。唐代长沙窑青瓷上的那种绿色花纹,便是铜在氧化气氛中的结果。由此可见,高温铜红釉的烧成,在技术上难度很大,能够烧出浑然一色的红釉瓷器十分不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