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花色泽断代

 自华居 2016-09-04

青花瓷用钴料在釉下彩绘后一次烧成。在科学还未发达的古代,青花原料均采自自然界的天然物质。自唐代出现原始青花以来,在近千年的青花瓷发展过程中,曾用过许多种采自各地的钴矿石,有进口料也有国产料。各种钴矿料中含有的杂质不同,在淘炼时又不可能全部筛选掉,因而经烧制后会呈现不同的色泽。
  进口料是高铁低锰钴料,呈色明丽鲜亮、青料堆积处有黑色斑疤。国产料是低铁高锰钻料,呈色淡雅、青中含灰。这是对青花色泽的总的概括,实际上因烧制技术、淘炼方法的差异,即使来自同一地方的原料,在烧成后也会不同。正由于这种差异性,为我们鉴定青花瓷的烧制朝代提供了最好的依据。从仿制品来看,造型、纹饰都可以仿得丝毫不差,但青花色泽却不能神似。
  1.元代青花的色泽


  现在有足够的证据说明青花瓷产生于唐代,唐代青花采用的是高铁低锰和含铜的钴料,青色浓郁而夹有黑斑。宋代青花近年也有出土,青料呈色灰蓝带黑,有晕散和浓淡层次,用的是浙江青料。
  元代产生的成熟的青花瓷可分两大类。
  一类是以外销为主的大型青花器,采用波斯进口的钴料,烧制正常的呈色青翠,过烧的青中泛紫,欠烧的青中带灰。青色浓郁而无晕散。元青花中有一部分小型器物,内销或出口至东南亚,青花呈色青中带灰,无黑色斑疤,用的是国产料。
  2.明代青花的色泽
  明代瓷有官、民窑之分,所用原料优劣不一。明官窑青花用过两种进口料和数种国产料,民窑青花则以国产青料为主。就原料不同可将明青花呈色分为五期:
  ①洪武期
  洪武青花均使用国产青料。官窑器青花呈色因烧成条件的不同而呈现三种色泽:清丽而有层次的淡蓝色,无晕散;有深蓝色点且少量晕散的淡蓝色;含黑青色的铁黑色斑的灰蓝色。民窑青花为深靛青色,初期灰暗,后期则较明丽,凝聚处有黑褐色斑点。
  ②永乐—成化前期
  永乐开始又进口“苏麻离”青料,至成化初青料用尽。进口料主要用于官窑器,民窑器用国产料或掺有一些进口料。
  永乐官窑青花所用“苏麻离”青含锰少,烧成的青花不含红色,呈纯正的“宝石蓝”色。因进口料中含铁量高,青花凝聚处有下凹的黑铁斑。民窑青花发色与洪武所制相似,靛青色中夹杂黑褐色斑点,青色垂流或凝聚处釉面有凹陷,有流散现象。
  宣德官窑与民窑青花均同时使用进口和国产的两种青料。用进口料的宣德青花呈色浓艳、蓝中泛绿,有铁斑,用国产料的则色泽青灰。有些器物用时使用两种青料。如海水龙纹高足碗,用呈色淡雅的国产料画海水,用浓郁的进口料画龙,从而主次分明相互衬托,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民窑青花发色较差,有些器物上由于节约钴料而颜色很淡,没有洪武青花的厚实。
  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的上品青花用进口青料,呈色与永乐、宣德官窑青花相似。民窑青花以国产青料为主,偶见掺用“苏麻离”青,呈靛青色,有浓淡区别。
  成化初期青花从原料到工艺,从胎釉到纹饰都与宣德相似,官窑制品所用进口青料呈色浓艳而有黑铁斑,与宣德制品几无两样。
  ③成化中期一正德前期
  成化中期开始官、民窑产品全部用国产青料,是产于乐平县的“平等青”或谓“坡塘青”。以靛青为基调,淡雅而清丽,有浓淡不等的层次。
  正德青花用江西上高县产“无名子”料、呈色青中带灰,少数明丽清亮而呈靛青色。发色稳定、匀净。有浓淡两个层次,淡色的略有混浊。
  ④正德后期—万历早期
  正德后期至万历早期的官窑青花用“回青”料。“回青”来自云南大理(一说来自回鹘即今新疆),价同黄金,故一般民窑用土青为主。回青呈色为蓝中泛紫,无浓淡层次。民窑器中除少数用回青的呈色幽青外,大部分因用国产料而呈蓝灰或黑灰色。
  ⑤万历后期—明末
  明万历后期(万历三十四年后)回青已告罄,官、民窑青花呈色又发生变化。
  官窑青花用产于浙江衢县一带的浙江料,呈色青中含灰但颇清亮。民窑青花用料有浙江料和品质较次的庐陵、永丰、玉山所产土青,青花呈色也有青灰、靛青等几种。
  晚明天启崇祯青料有上中下三等,“以衢信两郡山中者为上料,名曰浙料;上高诸邑者为中,丰城诸处为下。”官窑器用上好的浙料。民窑器一般用下料,发色含灰但无流散,个别的发色明丽些。崇祯末期有些器物呈色有改观,明亮而层次增多。
  3.清代青花色泽
  清代制瓷技术已臻成熟,各种瓷的烧制均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但另一方面民用粗瓷却更加草率,使青花发色优劣差异很大。
  清代顺治早期的青花发色如祟祯瓷,无论是胎骨粗重的还是细薄的,均青中含灰甚至灰黑混沌。后期制品中有的较为明艳。
  康熙青花以中期制品为最好。早期制品发色大多仍是色泽灰暗,与顺治瓷相似。中期(康熙十九年至四十年左右)用国产浙料,提炼极为纯净,呈色有浓淡近十个层次。发色鲜艳青翠,是纯净的蓝宝石色。康熙后期青花变为浅淡灰暗,有的呈色不稳。
  雍正时大量仿制明初青花,使青花呈现多种色调,有青翠,浓郁,浅蓝几种。所仿宣德青花用浓厚的青料堆积模仿铁褐斑。雍正青花大多略有晕散。民窑器中有一种淡描青花,用含钴量极少的青料绘纹饰,烧成后青色仅隐约可见。
  早期的乾隆青花和雍正相似,呈色不稳而有晕散。乾隆中期开始青花呈稳定的纯蓝色,线条清晰而无晕散。乾隆晚期的青花带灰,以民窑器为尤,有的则青色浓郁深沉。
  嘉庆、道光、咸丰三朝青花呈色有不同变化。较前生产的呈色淡雅、纹饰清晰,较后生产的灰暗而有飘浮。
  同治、光绪、宣统三朝青花瓷有共同特征,色泽飘浮而纹饰不清。色泽有黑褐、浅蓝或艳而泛紫的洋蓝色。光绪仿康熙青花色泽青翠欲滴,浓淡层次分明,但缺少康熙青花的厚重感。
  需要注意的是,青花呈色是千变万化的,同一时期的器物也不尽相同。我们在对各个时期青花瓷的呈色作描述时,不可能完全精确与完整。在不同的光线中观察又产生了视觉上的误差。上述仅具有相对意义的描述,必须和实际器物对照分析,以求达到辩证逻辑所说的从抽象概念到具体概念的推移。






----------------------------------------

扫一扫 关注“打眼”



-------------------
打眼 出品 ?
-------------------








谈历史、说文化、论收藏
主人微信号:leewinston
备注'打眼',纯属公益交流,商业勿扰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