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要这样读,孩子才能成才

 昵称35356602 2016-09-04



循序渐进


所谓循序渐进,即是要按照学习者自身的能力水平和知识深度由浅入深,按照一定的发展顺序量力而行。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学知识也跟着加深。如果不打好基础到后来学得再好知识也不牢固。


读书是一个由简单到高级、由浅至深的过程。不能急于贪多、求成,否则脑中就会充满杂乱无章的知识,从而影响学者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和吸收。在学习中应让学习的内容与学习者的认识过程同步发展,按照学习材料本身的难易顺序,以及人的认知发展规律,使学习者先有个良好的基础,再由浅入深地学习更多的知识。若根基不牢,便学无所成。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熟读精思


不仅要熟读成诵还要精于思考。所以读书一定要阅读多次、熟读,熟读是基础,文本材料不能铭记心中,自然无法运用思考。熟读的目的是为了精思。通过读书从无疑到有疑,最后到解疑的过程,这样就能做到“精思”。把书本熟读成诵则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自然有效。


同时掌习者还要在读书的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思考,做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不仅能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而且还能锻炼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习过程有更深入的进展和收获。所以,读书不仅要熟读,还要精思。




虚心涵泳


所谓“虚心”,是指在读书的时候首先要虚怀若谷,不能带着以往的认识和固有的偏见去理解书中的意思, 也就是不能先入为主,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和看法, 在刚开始读一本书时,难免会对书中的观点产生抵触,如果不虚心并固执己见,就很难学习接受书中的观点。


虚心也意味着要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要多与别人交流,不能将自己孤立起来单打独斗,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嘛。对于自己不懂的问题,要敢于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虚心还要求读者自身要不断地认识自己, 反省自己。所谓“涵泳”是指对于书中的内容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不断揣摩,期于无入而不自得。




切己体察


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或口头上,必须见之于自己的实践活动。众多的读书人为科举考试而读书,只以功名利禄为念,不管不顾圣贤道理于自己何益,不求“体之于身”,而是只求背完了事。这样即使是“广求博取,日诵五车”,也无益于学。譬如读了《论语》:“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能将这些圣经贤传倒背如流,但是对待父母不尽孝,对待朋友不诚信,则书读再多也是无益。这便是朱熹所说的不能切己体察,学习只停留在书本上,而没有用行动去亲自实践体会。




着紧用力


读书不能悠悠然,不能松松垮垮,而应该抓紧时间,发愤忘食松松垮垮读书,容易读着后面的忘着前面的,容易读不完一本书又去读另一本书,东一下,西一下结果就什么书都没读好。


读书要抖擞精神,勇猛奋发。读书过程中也不能遇到困难就逃避,遇到不懂的地方也不去想方设法解决,而是要有迎难而上和勇往直前的精神。正所谓是“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书应该向救火那样,像治病那样充满紧迫感,同时还要有撑上水船那样的不进则退的顽强的作风,和破釜沉舟那样的勇往直前的精神。




居敬持志


所谓“居敬”,就是指思想精神和注意力高度集中。“敬”是行事和读书的根本,读书时应该心无旁骛,一心只在面前的文字之中,专心致志,贯穿始终。这种严肃认真、心志专一的精神是读书和学习首先应该存于心中的态度。


所谓 “持志” ,就是树立远大的目标,明确读书的目的。这是“为学” 的最根本性的问题。读书要明确目的,专心一意,不应受客观物欲的干扰,要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活动的主导作用和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本文系儒风大家原创,转载须注明:

[ 作者:儒风大家  来源:儒风大家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