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韦力 | 戚继光:这样的英雄,这样落寞的结局

 真友书屋 2016-09-04

戚继光画像。

蓬莱(登州)戚继光故居前的牌坊,李辉摄。

戚继光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主要就是一位著名的战将,如果用官方的正式语来形容:他是杰出的军事家、著名的民族英雄。这种断语当然没错,然而《明史》本传中却把他称之为一位“儒将”:“明季语将帅,具文武资,多推南塘。呜呼!可以为儒将矣!”

戚继光打小就喜欢读书,戚祚国等撰的《戚少保年谱耆编》中称赞他“不求安饱,笃志读书”,同时又说他“日孜孜慕古,博极群书”,看来戚继光喜好的是读书,而不是去做一位武将,人的一生,大多数的机缘其实都不是由自己决定的,可能这也是人信命的主要原因之一吧。比如戚继光在15岁时,就已经以学习优异名于乡里,可是他父亲戚景通却总想把他培养成一位军官。

戚景通从小就教儿子武术,到戚继光17岁时,父亲病重,于是戚景通就让戚继光世袭自己的职务。戚景通的官职是京师禁军神机营副将,老爷子对这个职务特别看重,他安排儿子进京去办理袭职手续,但是因为家里没钱,戚景通卖掉了家乡的一处院落,以此给儿子作路费。戚继光临行时,父亲嘱咐他说:“吾遗若者,勿轻用之。”而戚继光回答说:“儿当求增,何敢轻用!”

当时在场的人都认为,戚老爷子是嘱咐儿子不要浪费卖房的钱,其实父子二人的对话跟钱没有关系,戚景通是说自己遗留给儿子的就是这个军职。而戚继光却回答说他要将父亲的这个遗留,不但保护好还要让它有所递增。果真,以后的经历证明了戚继光不负父亲所托,他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大将,尤其在东南沿海抗倭战争中创造出了奇迹。

戚继光撰《纪效新书》十八卷,清刻本。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倭的战争,总计打了80多场,竟然以全胜收关,这简直是个奇迹。但更为奇迹的是,戚继光总是能够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胜利,戚在其所著的《纪效新书》中说:“杀人三千,自损八百,此谓势均力敌者立说也。杀人三千,我不损一,则称比之术也。”

戚认为,杀敌三千人,而自己的部队折损了八百,这样的胜利没什么值得夸耀的。那怎样才值得夸耀呢?戚继光认为,杀敌三千人,而自己的部下一个都没损失,这才叫真本事。这句话听上去,显然有些夸张,可是《戚继光评传》一书中统计出来的数字也确证戚的所言八九不离十:“南湾之战,擒斩敌二百八十一级,己方只伤四人,无一阵亡。花街之战,擒斩敌三百一十人,而己方阵亡只有三人。上峰岭之战,全歼倭寇两千余,获首级三百四十九,而己方阵亡也只有三人。横屿之战,全歼倭寇千余人,俘斩三百七十七,己方阵亡十三人。牛田之战,俘斩敌六百九十八人,己方无一阵亡。平海卫之战,斩倭二千四百五十一,己方阵亡十六。”相差这么大的比例,这位戚继光果真是位神奇将军。

其实戚继光从小就有建功立业的心愿,他在年轻时就写过一篇这样的诗作:

小筑惭高枕,忧时旧有盟。

呼尊来揖客,挥麈坐谈兵。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看来戚继光打小就盼望着国家的安宁,而并不在意自己能当多大的官儿,所以他在频繁的战争中依然读书写作。《登州府志》卷十六《人物》一节中谈到了戚继光在军旅生涯中读书写作之事:“军中篝灯读书,每至夜分,戎事少闲,登山临海,缓带赋诗。”

其实,流传至今的几百首戚继光所作之诗,大多是他写于军旅途中,比如他写过一首《过文登营》:

冉冉双幡度海涯,晓烟低护野人家。

谁将春色来残堞,独有天风送短笳。

水落尚存秦代石,潮来不见汉时槎。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戚继光撰《戚大将军练兵纪效合刻》光绪二十五年京都宝林堂藏版本。

戚继光的那个时代,当时的海防已经十分脆弱,军队中兵员缺额、军纪涣散、卫所失修,其到任后进行练兵整顿,他的很大本领就是能够改造武器装备,培训出了一支敢打硬仗的戚家军,而戚所写的这首诗,正表明他不负皇帝的期待、一定要振兴海防的决心。为此,他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军队建设中,他所写的一首名为《马上作》的七绝最受人们所喜爱: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但现实与理想与总是难以达到统一,戚继光能够建设军队并且培养出一支百战百胜的戚家军,这跟内阁首辅张居正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可惜的是,张居正在万历十年去世了。因为张居正的才干,使得他在朝中触动了一些权贵的利益,故而他去世不久就受到了这些人的清算。到了万历十一年,皇帝竟然下令追夺赠官和谥号,将其子开除公职;在他去世的第二年,也就是万历十二年,张居正被抄家,其子自缢身亡。而戚继光也被那些人视为张居正的同党,朝中有人散布谣言,说戚继光曾夜里送信给张居正,说不定有谋反的意向。好在朝中有人替戚说了几句回缓的话,总算没有将其治罪,而把他调任到广东去任总兵。

戚继光撰《练兵实纪》光绪二十五年京都宝林堂藏版本。

广东福建沿海也本是戚继光抗倭的主要战场,经过他十年的治理,当地已无倭寇之乱,再将其调往此地任总兵,显然就是个闲职。但戚继光明白,在这种紧张的政治氛围下,没有给他治罪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于是他在前往广东的途中特地回老家蓬莱一看。他为了平倭寇之战,竟然这么长时间没有回家乡,见到家乡的父老让他大为感慨,于是他写了一首名为《放舟蓬莱阁下》的诗:

三十年来续旧游,山川无语自悠悠;

沧波浩荡浮轻舸,紫石崚嶒出画楼。

日月不知双鬓改,乾坤尚许此身留;

从今复起乡关梦,一片云飞天际头。

而后戚继光前往广州任职,他本以为躲到这远离京师的天南就会有一种安定,可没想到的是,他到职后不久就被免职了。万历十三年十月,戚继光又回到了故乡蓬莱,两年之后,他就在家乡去世了。这位大英雄就以如此寂寞的方式离开了这个世界。

戚继光虽然是著名的将领,然而他颇有诗才,他的诗作除了写那些军旅生活,同时也有一些诗作写出了侠骨柔情,比如他写过一首《寄怀》:

佳人负红颜,家在白茅渚。

独怜形影时,东风一延伫。

这首诗显然是怀念一位女子,这位女子是何人,资料上没有记载。

从戚继光的经历来看,他18岁时就与王氏结婚,二人感情很好,但可惜王氏所生之子都夭折了,于是戚继光在嘉靖四十二年背着王氏纳妾沈氏,可是一年后,沈氏仍然无子,于是戚继光又纳了一位姓陈的妾,到了万历三年,他又纳妾杨氏。而后陈氏和杨氏都先后生了儿子,到这时,他的原配王氏才知道消息。

这位王氏脾气很大,手持一把刀准备杀死戚继光,于是戚有所防备,他向王氏解释此事时,在衣内穿上了贴身的铠甲,而后他向王氏解释了祖宗的遗训,说完后号啕大哭,王氏见此势,扔掉手中的刀,跟戚继光抱头痛哭。这件风波就以这种方式平息了,只是不知戚所作该诗,怀念的是这其中的哪一位,也说不定是这些位之外的另一女子。

戚继光虽然忙于战争,但他却能细心地体验女人的心,他作过一首《闺意》:

不见郎君到,但见塞鸿归。

鸿归知妾意,故向楼前飞。

这首诗是以女子的口吻来书写思念丈夫之情,虽然短短的几句,但却传神地描绘出了女人在心境上的纠结。

戚继光还写过一首名为《送别》的六言诗:

帘外漏传疏雨,篱边风递幽香。

明日使君归去,一方月照空梁。

六言诗在古代的诗作中较为少见,从内容上看,该诗写的也很婉约,似乎也是一位女子怀念情人的心绪写照,由此可见,如果戚继光不是一位武将,那他有可能定会去作一名诗人。

玉米地中的文保牌。

站在公路边,完全看不到戚继光墓所在。

戚继光墓位于河北省沧州市献县商林乡北宗村村西500米处。出景城上石黄高速,西行20余公里,从献县出口下道,上307国道,西行第一个口右转北行,到达献县商林乡北宗村,在村北玉米地中,见到了戚继光墓文物保护牌,从距离上在北宗村村西500米处。

不知他为何长眠于此。

在田地中扒拉出了残碑。

戚继光墓离公路边约有200米远,从路边向墓望去,玉米已经砍伐,更突显出戚墓所在的位置,从地里穿行而过,走到墓前没有看到戚继光的墓碑,当地文保部门的陪同者,说墓碑砸烂就在地上,扒开长满的荒草,果真看到四块断碑,然而上面却是写明了戚继光墓的保护范围的保护牌,墓上长着十余棵树,这种树我以前似乎没有见过。

戚继光墓已经变成了一个略有外形的土堆。

这几棵奇怪的树叫“杜树”。

陪同的人说这叫杜树,并告诉我以前墓丘很大,后来被村民越挖越小,仅剩了这么一个20平方米大小的土堆,我说自己查过资料,戚继光的墓在其它地方还有两个,比如在山东蓬莱县城南的芝山上也有戚继光的墓。但文保部门的人告诉我,这个才是真的,因为戚继光当年路过此地,就病死在了这里,后来因为戚继光被贬,他的后人就留在了这个村子里,为了避祸,均改姓祁。这个说法我在之前未曾得闻过,不知历史的记载孰是孰非,但我觉得既然有了文保部门的专业认定,这个墓应该一定跟戚继光有关系吧。

这样的一位英雄,却有着如此落寞的结局,每念及此都让我心生一堆无谓的感慨,戚继光在我的心中已经固化为横刀跃马的雄姿,我特别喜欢他写的那首《部兵戌蓟》:

叱马过幽州,横行北海头。

朔风喧露鼓,飞电激蛇矛。

奋臂千山振,英声百战留。

天威扬万里,不必侈封侯。

这首诗可谓写出了他扬威万里的英雄气概,可惜时也命也,人生的境遇无法选择,但他的英名已经留在了人间,念及这一层,我觉得戚继光已经不会有太大的遗憾了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