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满清入关汉人不愿留辫子,满清灭亡汉人不愿剪辫子,为什么呢?

 昵称27106408 2016-09-04

这个话题看似自相矛盾,但仔细琢磨,它不但不矛盾,还蕴含着深刻内涵。其实,世界上有许多人现在正执着地做着当初厌恶的事情,正如一个人坐了一辈子牢,临老出来,对外面的世界完全不适应。这就是人,人是具有可塑性的。

满清入关汉人不愿留辫子,满清灭亡汉人不愿剪辫子,为什么呢?当时满清入关的时候,为了彻底征服汉人,下达了一道《剃发令》:“京城内外,限10日;各省自诏令到达之日算起,亦限10日,官军民一律剃发,迟疑者按逆贼论,斩!”清廷把剃发作为归顺的标志之一,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而那时,汉人十分重视发式与衣冠服饰。《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汉人成年之后,除了必要修剪,不可随意剃发,男女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顶。而满人则不同,男人的传统发型是剃发留辫,将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

满清入关后,以《剃发令》的方式,强迫汉人改变发式,更换衣装,以表示归顺大清。但这一政策遭到汉人强烈反对,在朝汉官遵令剃发的寥寥无几,还有不少官员甚至护发南逃,京都周围附近的地区百姓也揭竿而起。于是,满清就出了狠招,不剃发者一律处斩。

为了保住额头的那一片头发,多少人丢了性命?许多汉人喊出了“宁为束发鬼,不做剃头人”的口号,历史上著名的“江阴十日”,就是江阴人为誓死捍卫颅上发而起义。还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也都是汉人为了保住头发而战斗。当时为了那一片头发,死了多少人真是难以计算。乍一听,觉得那么多人为了一撮头发掉了脑袋不值,但仔细想想,就觉得值了,因为那么多人表面上是保那一撮头发,而骨子里保的是民族的尊严和信仰。如此一说,事儿就大了,不要说掉一个脑袋,就是灭门九族也值得,因为他们觉得,剃了头比灭门九族更耻辱。

但汉人的反抗最终还是没有奏效,一小部分人为保住头发死了之后,大部分人都屈服了,剃了头梳了辫子,也换了满清装,从形式上归化了满清。但三百年之后,这种形式上的归化,就变成了实质性的归化。

满清入关汉人不愿留辫子,满清灭亡汉人不愿剪辫子,为什么呢?满清灭亡以后,革命军强令百姓剪掉满清的辫子,老百姓都表示不满。他们不愿意剪掉辫子,甚至武力和革命军对抗。在嘉兴县,竟有“顽民千人之众,以反对剪辫为号召”,把积极推动剪辫令的官绅之家捣毁。

民国成立后,相当数量的中国人还留着辫子。直到1923年,中国许多地方还以蓄辫子为俗。据《中华全国风俗志》载:天津开埠虽早,但“蓄辫之恶俗,反较他埠为独甚。无论上中下三等人,剪发者殆居最少数。”

汉人脑后的那条辫子,是无数人留血牺牲后才被迫留起来的,三百多年后,人们为什么不愿意剪掉呢?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遗忘,二是习惯,三是困惑。

遗忘,是忘了三百多年前的事情。三百多年啊,十五、六代人了,谁还记得那些老事儿?中国不是一个记仇的民族,善于遗忘,这一点,许多事情都能证明。

习惯,是一种约定俗成。三百多年,十五、六代人都是光头留辫子,人们早已把它当成传统,当成风俗了,那种形象已在心中形成了信仰,如果让他改变,就会像当年宁死不留辫子一样去拼命。

困惑,是对剪辫子的不理解。当初满清让剃发蓄辫,只是把前额的头发剃掉,后面还留着大部分头发,这和汉文化里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之理念虽有冲突,但却没有彻底颠覆,而革命军让剪辫子,则是连脑后的那一大把头发也不留了,彻底剪掉,这似乎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彻底颠覆了,人们不理解,也无法接受,于是宁愿保留着辫子,以守住祖宗传下来的根。

满清入关汉人不愿留辫子,满清灭亡汉人不愿剪辫子,为什么呢?有人说,要想改变一个民族,无需杀戮,只需强迫他改变风俗习惯即可,一百年后,这个民族就不复存在了。此话不无道理,其实人就是具有可塑性的,之所以有民族区分,就是因为风俗习惯不同,如果大家都是一个风俗习惯,就没有民族之说了,大家都是一个民族,一家人!

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民族同化是一种必然。现在,全世界都在相互同化,相互融合,衣着、饮食、居住、出行等等习俗都在寻求大同,总有一天,全世界各人种、各民族都会接受一种公认的习俗,到那时,明末的护发和清末的护辫就会永远躺在史书中了。

难道不是吗?现在还有几个汉族人在继承真正意义的汉文化?还有几个满族人在继承真正意义的满文化?全中国各民族的头型、服饰,除了重大节日还看得到,出门在外,谁还坚持本民族特色?民族特色已经成了非遗了,我们只有供着、捧着、保护的份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