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男子的辫子多久才洗一次?会不会有味道?

 尚宫女史 2020-04-04

先秦时期的《孝经》中有这么一句话经常被后世人提及,即“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也就是说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和头发,不能轻易毁伤。因此,在古代的大部分时期里,不论男女,都留长发,剃头发是不被允许的,一个人生下来之后,对于头发就要爱护,长了可以修剪,但不能剃掉,这种传统一直持续到明朝时期,而到了清朝就是另一个景象了。

说起清朝,有一个尽人皆知的特点就是男士留辫子,而说到古装剧,大概清宫戏是最多的,打开电视就能看到清朝的辫子男士,不过,实际上即便是清朝的辫子,也是经过一步步变化的,并不是一开始就如同我们在电视中看到的那样,头发剃去的部分还没有一半。在最早的剃发令实行的时候,头顶上留下来的头发不过一铜钱的面积,基本等于全部剃光了,这对于几千年来一直爱惜头发的汉人来说就是晴天霹雳。所以当初因为剃发令的实行,很多地方都爆发了起义,那一段时间死的人更是不计其数,但清政府的决心是很大的,无论死多少人都必须执行这个剃发易服,意思很简单,这个天下是满人说了算,你只有剃发易服了才算是真正归顺大清朝。

这样的高压政策在过去基本是没有过的,在古代,朝代的更迭,除了战争引起巨大的伤亡外,其实这个天下姓什么,谁来做皇帝对平民百姓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到了清朝就不一样了,因为剃发易服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是所有人都必须遵从的一个命令,而这个命令对于大部分中原人来说又是宁死都不愿意执行的,顾炎武在《断发》中说:“华人髡为夷,苟活不如死!”。

那么一开始的剃发令是怎样的呢?实际上早在清军入关之前,剃发令就已经在实行了,只是范围比较小,仅限于归降的汉人和蒙古人等,而到了顺治入关之后,1645年,全国范围内的剃发令和易服令就实行了。易服令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接受的,就是这个剃发令很难被接受,顺治帝和多尔衮要求剃发后的发式为金钱鼠尾式,即头上仅留铜钱大小的一撮头发,然后编成小辫,这个小辫要能从铜钱中间的那个小孔穿过,这基本就相当于剃光头了。如果不按照这个规定剃发,那就是逆贼,按律当斩,“剃发不如式者亦斩。”

这么一小撮头发别说十天半个月,就是一年不洗估计也没事,编成小辫之后盘在头上,基本不需要花时间打理,倒真的节约不少时间,当然满人将头发弄成这个样并不是为了好打理,而是由他们的生活习性决定的,满人最开始属于游牧民族性质,打猎骑射,头发太多确实不方便,所以才形成了这样一个独特的发式,而当他们统一了全国,为了更好的统治,将满人的统治强加给汉人,自然在头发上做文章是最好的。

不过随着满人入关,原先的游牧性质的生活已经成为过去时,他们开始越来越会享受汉人的生活,而头上的头发也越留越多,到了清朝晚期,剃去的头发可能都占不了一半,然后剩下的那些头发编成一条辫子,这个辫子就比较粗比较长了,打理起来就相对费事一些,关于洗头发的问题也就出现了。

不过,关于多久洗一次头发这样的问题,古今都有相通的地方。古代也有很多人爱干净,那么头发必然是需要经常洗的,但也有人就是没那么爱干净,十天半个月不洗也是很正常的,甚至一个月不洗也不是什么稀奇古怪的事,都说魏晋风流,当时的整体环境下,人们实际上是不怎么爱干净的,想怎么来就怎么来。再有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也是出了名的邋遢,《宋史》记载:“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王安石喜欢蓬头垢面,而且邋遢的理直气壮。

再说到现在,有人每天出门前都要洗澡洗头发,而有的人就是很多天不洗澡不洗头发,也能坚持个十天半个月,尤其是农村,一个周洗一次头都可能算是勤快的,当然夏天勤快点,冬天的话就真的十天半个月才洗一次,这并不稀奇,味道的话,肯定是有的,但是习惯了也就那样。

所以清朝时期有辫子的男士也是如此,勤快的勤快,懒的懒,当然,上流社会或者有正儿八经的地方上班的那些人洗头发的次数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高的,毕竟要给别人留下好点的印象,形象还是很重要的,所以他们可能几天就洗一次,可以在自己家中洗,也可以去外面专门洗头的地方去洗,顺便打理打理头发。而农村的人,一个月不洗也很正常,大家整天忙地里的活,哪有功夫去洗头发?就算是洗也不会好好洗,能自己感觉清爽就可以了,大家都一样,谁也不会笑话谁。

但是特别爱干净的人要是和一个普通百姓遇到,可能就不会太愉快了,比如有一个外国的传教士有一次在走路的时候恰好就遇到了一位在拆辫子的普通百姓,风一吹来,那味道,传教士终生难忘,然后吐了一地,估计那位男士已经好几个月没洗过头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