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我国年出栏50头生猪以下的养殖场大量退出,从2007年的8010万个,降到2014年的4689万个,减少幅度达41.5%。 环保是养猪业绕不过的一道坎,必须要面对,食品安全也是大势所趋,不可抗拒。本文最后给出的参考意见,或许正是养猪人解决困境的根本道路。 新牧网讯 猪价、能繁母猪数量、出栏数量、原料价格……从这些行业的大数据可以窥探近三十年来养猪业的发展和趋势。 2016年9月1日,在天津由中国畜牧业协会、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等单位举办的第十四届 (2016)中国猪业发展大会上,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主任张广安分享了30年来养猪业数据的变化。
从1985年数据至今,猪肉产量总体趋势一直持续增长,2014年达到历史最高值5671万吨,2015年略有下降。但猪肉在肉食中占比持续减少。
30年来,能繁母猪存栏数出现过几次下降后上升的波动,但整体呈上涨趋势,近几年来稳定在5000万头左右。2015年能繁母猪存栏数再次大幅减少。
生猪胴体重方面,1998年以前增长幅度较大,从1985年的69.3kg/头增长到1998年的77.4kg/头。之后呈现缓慢下降再回升的曲线,2015年回到77.5kg/头。张广安分析表示,这可能和各地屠宰以及胴体重标准不同有关。
从十年各地区生猪存栏、出栏、母猪存栏的对比上看,生猪存栏数量上,东北、西北地区增速分别位列前二,其他地区不同程度的减少;生猪出栏数上,除华北地区之外,其他地区均有不同程度增长,东北、西南、华东、华中地区增速明显;能繁母猪数量上,东北地区增幅最大。生猪出栏省份,四川、河南、湖南分别为前三位,山东、湖北、广东、河北、广西、云南随其后。
2005-2011年年间,生猪生产成本快速增加,之后稳定在1700元/头左右。这其中与人名币升值,原料价格上涨、人力成本的提升等因素有关。而利润方面呈现波动规律,自2014年触底后开始反弹。
目前影响猪业的主要因素有政治因素、资源因素、环境因素、消费因素、贸易因素以及技术因素。 1、规模比重稳步提升高,规模场户成为生猪养殖主体,比重达到52%。 2、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大幅提高,粪便综合利用率大于75%。但张广安也表示,规模化如果定义为年出栏500头以上,第一个目标太容易达到,随着我国生猪业的发展,规模化的标准也应该水涨船高。
环保是养猪业绕不过的一道坎,必须要面对,食品安全也是大势所趋,不可抗拒。 种养结合是解决环保问题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生态循环是环境保护最科学、最根本的解决之道。 国际上多数国家都将猪粪尿作为有机肥,上地肥田。国内企业应利用土地流转政策,采取购买、租种土地的办法,先建农场,后种养结合, 确实无法解决环保问题,就应尽快突围转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