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生可以这样教育:巧用“震慑效应”更好的进行管理

 资源868 2016-09-04


新的一个学期开始了,老师学生们又回到了熟悉或者不熟悉的校园。学生们开始为新一轮的冲刺做好了准备,老师们也绷起了神经准备随时应对面前那群“熊孩子”们带来的各种状况。不管什么阶段,老师们总是会对该如何进行班级管理而头疼不已。今天小编给各位老师带来的“震慑效应”,亲民固然好,但是老师也不能缺乏威严。

人们把受到强烈的心理刺激而发生态度改变的心理现象称为震慑效应。在一般的劝说不能奏效的情况下,对人施加强大的心理刺激,从而产生一种震慑作用,迫使对方冷静下来思考问题、认识问题,并接受劝说。


震慑劝说常常是不得已而为之,是在对方执迷不悟,用常规方法反复劝说无效的情况下才使用的。它的效用是巨大的,但却是即时的,也可能会留有后遗症,所以,要谨慎使用。


震慑劝说是最难以把握尺度的,对教师的驾驭能力和说话水平有很高的要求。如果没有较好的班风基础和很强的控制能力,不要轻易采用。要想充分发挥震慑效应,首先就要考虑“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教师在震慑劝说中表现出来的气势一定要和平时的形象有较大反差,差距越大越好。


正因为教师的即时表现与平时判若两人,让学生看到了教师的另一面,才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但也正因为这一点,它成了一把双刃剑,对师生双方的心理都是很大的挑战。只有偶一为之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不能成为一种说话的习惯,否则不仅效果大打折扣,还会对教师的形象造成损害。

震慑式的讲话如果掌握不好,有可能让学生产生心理阴影,对师生关系造成伤害。如何把握好分寸,发挥震慑劝说的正面作用,消除其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就事论事

不要伤及学生的自尊和情感,不要口不择言,说出有辱学生人格的话,也不要轻易上纲上线,更不要翻陈年旧账或者老账新账一起算。事先要有准备,不要口无遮拦,无限扩展。控制时间是一个解决办法,震慑劝说的时间不宜过长。

第二,震慑教育不是盲目地“骂”

震慑教育不是盲目地“骂”,也不是为了吓唬学生,让学生心生恐惧,而是把道理用比较另类的方式表达出来,怀着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绪,关键是要让学生从震慑中看到教师内心深处的爱和担忧。

第三,在使用震慑劝说时,要注意把握节奏

从声音来看,要抑扬顿挫,不能从头到尾一个语调、一种语气。从讲话内容来看,要褒贬结合,不能一味斥责,要打一打、揉一揉,让学生在反思的同时看到希望。

第四,一定要做好善后工作

震慑劝说后,一定要做好善后工作——调整、安抚、鼓励。要向学生传达积极的信号,肯定学生(或班级)的主流是好的,虽然有缺点,但只要改了就会大有希望。



内容来源:文章选自《学生可以这样教育》,陈宇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