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歌专题复习】——杜甫

 杏坛君 2016-09-04

杜甫


盛唐诗和中唐诗的差别:

盛唐诗:浓烈的理想色彩,少年情怀   

中唐诗:人间艰辛,中年思虑,生活化倾向,追求境界的浑融,有意识的字锤句炼,存在审美趣味相近的、不同的、有相近理论主张的不同的诗歌流,诗人群落表现出拓展诗歌新艺术领域的努力

杜甫是衔接盛唐到中唐转变的伟大诗人。



社会动乱与诗人杜甫


一、安史之乱的影响,使唐诗发生转变。


二、元结与《箧中集》。

(一)元结的《箧中集》。

1、时间及内容:天宝间,反映社会不公与人生悲惨艰辛。

2、诗人:失意士人沈千运、赵微明、孟云卿、张彪、元季川、于逖、王季友。

3、体制:《箧中集》存诗24首;加上其它文集所收,7人存诗46首。

4、风格:以悲愤写人生疾苦。“朝亦常苦饥,暮亦常苦饥。”(孟云卿《悲哉行》)。“虎豹不相食,哀哉人食人”(同上《伤时》)。

5、地位:最先感受到衰败景象的到来,冷眼旁观,走向写实。

6、元结的诗歌观念与他们一致,写有《二风诗论》、《系乐府序》、《刘侍御月夜宴会序》,主张诗应有规讽寄托,有益政教。

(二)元结,字次山。

1、代表作:《舂陵行》、《贼退示官吏》、《系乐府十二首》。

1)《系乐府》中《贫妇词》、《去乡悲》、《农臣怨》诸篇,写生民疾苦。

2)《舂陵行》以同情之心写安史之乱以来道州一带州县残破,民不聊生,而赋税逼迫:“军国多所需,切责在有司……大乡无十家,大族命单赢。朝餐是草根,暮食仍木皮。出言气欲绝,意速行步迟。追呼尚不忍,况乃鞭扑之。”

3)《贼退示官吏》写赋税之祸害,甚于盗贼。杜甫读此诗后,给予很高评价:“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两章对秋月,一字偕华星。”

4)元结与《箧中集》诗人转向写人生悲苦;虽有思想深度而乏艺术力量。


三、杜甫。

(一)思想:忠君恋阙、仁民爱物的思想。

(二)生平创作:

1、青年在盛唐度过。

233岁在洛阳遇李白。不久北上齐鲁,登泰山写《望岳》。

3、十载长安,历尽辛酸,看到生民疾苦,关心国家安危。写下《兵车行》、《前出塞九首》《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反映天宝后期动乱到来前社会风貌。

4、安史乱起落入叛军手,在陷落的长安,写下忠君恋阙名作,如《春望》《哀江头》。

5、肃宗即位灵武,授左拾遗。写《羌村三首》《北征》等。

6、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期间,写“三吏”、“三别”。


(三)安史之乱使战乱生活题材入诗。

1、盛唐诗人未把眼光转向底层。

1)在战乱面前感慨,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2)李白是盛唐诗人中写及战乱最多的,有《奔亡道中》《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扶风豪士歌》《永王东巡歌》《南奔书怀》等,写参与战争的感受、抱负、态度和不被理解的心情,没有转向写底层百姓的苦难。

2、安史乱起前后进入创作高潮的诗人写百姓苦难。李嘉祐《题灵台县东山村主人》《宋州东登望题武陵驿》写战后凋残景象。

3、最早、最全面反映战乱灾难的是杜甫。写战争许多重要事件,写百姓在战争中的苦难,以深广生动的形象,展现战火中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被称为“诗史”。

1)反映重要历史事件,具史的认识价值。如《悲陈陶》《悲青坂》写唐军陈陶斜、青坂败;《收京三首》《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收复两京;《洗兵马》九节度兵围邺城,反映此事在当时造成的普遍心理;“三吏”“三别”九节度兵败邺城补充兵员。

2)有些可补史之失载,如《三绝句》写到渝州、开州杀刺史事。

从杜诗可见安史乱后蜀中的混乱情形。

3)《忆昔》描述开元盛世繁荣景象:

从杜甫开始才从如此广阔的视野如此频繁地写时事,可以证史,可以补史之不足。

4)更主要的,史实只提供事件,杜诗提供更广阔、更具体、更生动的生活画面。

①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通过描写具体情景,体现当时的氛围和情思。

②从一个人、一个家庭写起,写战争带给百姓的苦难,写他们的遭遇,写他们的内心的悲酸。如《无家别》《羌村三首》《哀王孙》《哀江头》《北征》等。

③有些诗虽只写一己感慨,但由于与战乱息息相关。心之所系,未离时局,因之从他的感怆里,也可以感受到其时社会的某些心理状态,也具诗史意义。

4、诗史性质决定写作方法的变化。

1)盛唐诗创造玲珑兴象以抒情,杜诗用叙事手法写时事。

诗的叙事手法《诗经》、乐府都用过→唐诗人中李白《赠张相镐》李颀《别梁锽》用叙述手法。李白诗叙自己行藏;李颀诗写梁锽性格→大量用叙述手法,以五七言古体写时事,即事名篇,把叙事手法发展到新高峰是杜甫的创造。

2)既叙事件经过,又用力于细部描写。

①从细微处见出真实,展开画面,把人引入某种氛围、境界,如《北征》。

②写不起眼的平常细事,从一个视角展现广阔的历史画面。

③细小的描写使杜诗叙事方式有别于此前的叙事诗。从概括描写走向写具体事件片断,更少夸张,更多真实感。故事性被冲淡,生活色彩加强。如“三吏”、“三别”等。

3)多数叙事诗作为抒情来写,融入强烈的抒情。如《羌村三首》写与家人、邻里相见,“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扣柴荆”表现悲喜交集的心境:悲哀、同情、无可奈何,交错在一起。

4)客观真实的叙述与主观强烈的抒情融为一体,有时杂以议论,融抒情、叙事、议论于一体。有赋的铺排、散文的句法、抒情诗的意境创造。记述时事,反映历史真实画面,实则抒发一己情怀。这是诗歌表现方法的转变,是杜诗异于盛唐诗的地方。



杜甫的律诗


杜甫律诗的成就:


一、扩大律诗的表现范围。

(一)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

(二)写时事的律诗,较少叙述而较多抒情议论,如《王命》《征夫》等。

(三)为扩大律诗表现力,以组诗形式表现较难表现、较宽泛的内容,五律和七律都有。如五律《秦州杂诗二十首》集中表现在秦州时的心境;写于客居夔州时的七律《洞房》、《宿昔》、《能画》、《斗鸡》、《历历》、《洛阳》、《骊山》、《提封》,虽未标出总题目,但就内容言是组诗。

1、《洞房》为八诗缘起。系舟峡江,因秋夜景色引发对宫掖凄凉的联想。

2、《宿昔》、《能画》、《斗鸡》篇由宫掖之凄凉,忆及往日宫中行乐情形。

35首《历历》是转折,由安史乱前转向乱后。

46首《洛阳》写洛阳陷落,玄宗出走。

57首《骊山》写骊山无复昔日繁华,不胜今昔之感。

68首《提封》为总结,反思、议论。8首诗前后照应,情思脉络连贯。


二、七律组诗最成功。如《咏怀古迹五首》《诸将五首》。《秋兴八首》:

(一)写于滞留夔州时期,是杜律组诗中登峰造极之作。

(二)内容:山城秋色引发故园之思和对京华岁月的怀念,回顾一生,感悟哲理。八首诗在这一思想脉络上展开,层层深入。表现深沉复杂的感情,交错着感慨、回忆、思念与对于时局的看法。

(三)以律诗写组诗,极大地扩大律诗表现力,是杜甫在律诗发展史上的贡献。


三、杜律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杨伦“杜集七言律第一”)声律:

(一)八句皆对句。严整的对仗被形象的流动感掩盖,严密而疏畅。

(二)首联上句第一字仄声换成平声,下句第一字平声换成仄声,用轻重变化增加了两个节奏。“猿啸”处本应是二仄声,为使“天高”与猿声连着表现高扬凌厉的情调,用平声字 “猿”,三平声连续上扬,“啸”仄下沉,两头急速起伏,“哀”字,扬而不返。


四、杜律最高成就是写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寻,使人忘其为律诗。如《江村》、《春夜喜雨》、《旅夜书怀》。


五、“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呈路十九曹长》)“老去诗篇浑漫与”(《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诗律细”:

(一)声律的精心安排,从严谨中求变化,变化莫测不离规矩。

(二)有时为表达感情需要写拗体,晚年七律拗体更多,是成熟后的通变,表现为变化中的完整。

六、炼字炼句。

(一)用力之处在表现神情韵味,刘熙载“少陵炼神”。

(二)善用动词使诗句活起来,用副词使诗疏畅富于转折,如“自”。

(三)善用颜色字强化某种情感色彩,用叠字创造氛围,用双声叠韵使诗的声调更加和谐悦耳,用俗字口语使诗读来更加亲切。

(四)炼字是自觉追求。“为人性僻耽佳句”(《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杜诗的艺术风格

一、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感情基调是悲慨。

(一)心念国家安危和生民疾苦,个人遭遇坎坷,有深沉的忧思,感情深沉阔大。

(二)厚积的感情力量被儒家涵养抑制,变得缓慢、深沉、低回起伏。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梦李白二首》

(三)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风格的多样性—“精粗巨细,巧拙新陈,险易浅深,浓淡肥瘦,靡不毕具”(胡震亨《唐音癸签》)。

(一)萧散自然。闲适情趣,安静明秀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形成萧散自然的特色。如《水槛遣心二首》其一:“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江亭》)。“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漫成二首》其一)。“野船明细火,宿鹭起圆沙”(《遣意二首》其二)。“芹泥随燕嘴,花蕊上蜂须”(《徐步》)。“仰蜂粘落絮,行蚁上枯梨”(《独酌》)。最有代表性的是《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二)原因:与不同时期的不同境遇,或者同一时期的不同心境有关。


杜诗的地位与影响



一、集前代之大成。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说:“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秦观:“于是杜子美者,穷高妙之格,极豪逸之气,包冲淡之趣,兼俊洁之姿,备藻丽之态,而诸家之所不及焉。然不集众家之长,杜氏亦不能独至于斯也。”(《论韩愈》)

(一)集中仁民爱物、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诗歌传统。

1、叙事与议论,受《诗经·小雅》影响;悲歌慷慨的格调与《离骚》相近;缘事而发来自乐府传统;浓烈的抒怀、细腻的感情与建安诗歌有关。

2、在诗的表现形式上。叙述夹议论,有“小雅”因素;有赋的铺排;面向现实、写实事,受乐府影响,有史笔痕迹;五古受魏晋南北朝诗人影响;律诗则吸收了这种体式发展中的一切经验;五律主要学杜审言;最重要的是吸收盛唐诗人创造兴象、创造意境的经验,融入到叙事技巧里,叙事而有意境美。

3、语言或意象上。如《杜鹃》、《石龛》,受汉乐府相和歌辞《江南》影响;《晚登瀼上堂》“江流静犹涌”,来自阴铿“大江静犹浪”(《和傅郎岁暮还湘州》);《宿江边阁》“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来自何逊“薄云岩际出,初月浪中生”(《入西塞示南府同僚》);《艳曲》“江清歌扇底,影旷舞衣长”,来自庾信“绿珠歌扇底,飞燕舞衫长”(《和赵王看妓》)意象启发引起联想,产生类似诗句。


二、承先启后,是唐诗发展的转折。

(一)白、元继承缘事而发、写生民疾苦,且受五言排律夹叙夹议影响;

(二)韩愈、孟郊、李贺则受奇崛、散文化和炼字影响;

(三)炼字在晚唐发展成苦吟派;

(四)李商隐七律得力于杜律组织严密而跳跃性极大的技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