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杜甫

 芹草草 2021-05-31


杜甫

一、杜甫生平

杜甫,字子美,远祖杜预,祖父杜审言。

三十五岁前,读书漫游时期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壮游》),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他还喜欢漫游,曾经南游吴越,北上齐赵。当时他意气风发: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天宝三载(744),杜甫和李白结识在洛阳,两人从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杜甫说:余亦东蒙客,怜君似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同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在这一阶段,杜甫写下了《望岳》《画鹰》《房兵曹胡马》等名篇。——诗歌意气风发,具有盛唐精神。

三十五岁至四十四岁,困守长安时年。天宝五载,长安求仕,次年玄宗下诏求贤,却落入李林甫操纵骗局。在长安期间,希求汲引“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天宝十四年(755),杜甫44 岁,被任命为河西(今陕西合阳)县尉,杜甫不愿接受这个“鞭挞黎庶”“拜迎长官”的官职,于是被改任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正在他离开困守了十年的长安,回奉先县探望妻儿的时候,安史之乱爆发。

十年长安的坎坷潦倒的经历,使杜甫遍尝生活的悲辛和屈辱。但苦难没有改变诗人“穷年忧黎元”的初衷,反而使他更深入人民,体贴民间疾苦,这时期他创作了《丽人行》《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诗。特别是《咏怀五百字》是杜甫长安十年生活和思想的总结,标志着杜甫的创作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

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陷贼与为官时期。天宝十五载(756)六月,杜甫把家小安顿在鄜州(今陕西富县)的羌村,自己只身奔赴肃宗所在的灵武(今宁夏灵武),半道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他在沦陷的长安,时刻关心时局的变化。马嵬兵变的消息传来,他写了《哀江头》,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唐军在陈陶斜、青坂两败于安史叛军,杜甫写了《悲陈陶》《悲青坂》,心情无限沉痛。特别是《春望》一诗,集中体现了杜甫忧时伤乱的心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借花鸟之感时、恨别,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深哀巨痛。第二年四月,杜甫历尽辛苦,终于到达肃宗所在的凤翔(今属陕西),“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可见其危险及艰难。肃宗授杜甫以左拾遗,但不久,杜甫就因劝谏触怒肃宗,被贬华州(今陕西华县)参军。第二年,杜甫因生活困顿和对肃宗的失望而离职,从此开始了长期漂泊西南的生活。第三期时间虽短,但杜甫的经历和感受却十分丰富,除了被拘留在长安时作的诗篇之外,《北征》、《羌村三首》、“三吏”、“三别”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其中“三吏”“三别”,是杜甫诗歌创作活动的里程碑,表明诗人的写实创作达到了一个顶峰。

四十九岁后,流寓西南荆湘。

杜甫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成都的浣花溪畔,搭盖了一座草堂,这就是著名的杜甫草堂。 765 年,因好友严武去世,他失去了依靠,于是来到夔州。当时巴蜀内乱不休,杜甫不得已又离开了夔州。杜甫想还乡,可是北方藩镇割据,军阀混战,阻断了他北归的路,于是只好南下,一路屡经变故,经过公安、岳阳,最后到了潭州。当他途经耒阳方田驿时,正逢大水,孤舟难以行进。心力交瘁的诗人,在风雨之中,病逝在破船之上,终年 59 岁。

杜甫在漂泊西南、荆湘大约十年里,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蜀中诗和夔州诗加在一起,占了杜诗的三分之二,其中还不乏名篇佳作,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登岳阳楼》等。这个时期杜甫诗歌的艺术性更强,思想更有深度。

二、杜甫的深情

与盛唐时代倜傥英逸的诗人相比,杜甫的感情更为真挚深厚。深情是杜甫个性的一个重要侧面。因此,梁启超先生称其为“情圣”

对于国家、君主。诗歌中反复诉说:“恋阙劳肝肺”“葵藿倾太阳”。晚年流落夔州,偶食异味,他还想到:“君王纳晚凉,此味亦时须。”苏轼说:“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杜甫希望能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在看到山海破碎之时,内心无比沉痛。如《哀江头》,此诗写玄宗、杨妃,诗中虽有所不满,但更多是变现深切同情、悲悯。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杜甫一生流落饥寒,却不沉溺于一己之痛,往往推己及人,“穷年忧黎元”,念及百姓苦难。《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写到家时,不满周岁的孩子已经饿死,他感慨“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但却马上联想到“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又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如《又呈吴郎》

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对家人:《月夜》《述怀》。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述怀(节录)

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

山中漏茅屋,谁复依户牖。摧颓苍松根,地冷骨未朽。

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嶔岑猛虎场,郁结回我首。

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汉运初中兴,生平老耽酒。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

对朋友《梦李白》: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叶青,魂返关塞黑。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皎龙得。

甚至关怀微小生物:“盘餐老夫食,分减及溪鱼”“帘户每宜通乳燕,儿童莫信打慈鸦”。

三、杜甫新题乐府

杜甫用古体写时事,这些古体诗,有数十首采用与乐府诗相近的标题,但不用旧题,而是“即事名篇,无所依傍”。这些诗歌在客观叙述中融入深切感慨,感怀时事,伤民病痛,在精神上与诗经、汉乐府一脉相承,后人称之为新题乐府。

《兵车行》《丽人行》《哀江头》《洗马行》“三吏三别”。

这些诗歌学习继承民间乐府手法,如选择具有典型性并震撼人心的场景,在诗歌中塑造形象,在叙述中融入感慨。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四、杜甫律诗

杜甫是初唐律诗定型以来,创作律诗最多的诗人。

杜甫开拓了律诗的表现领域,杜甫之前,律诗大都用来应制、酬赠、写景、咏物、抒情。由于篇幅短小,没有人用律诗写时事,杜甫却用律诗写时事,书写感慨。他还用组诗形式扩大律诗容量。如《秋兴八首》。八首诗意脉相连,宛如顿挫回环长诗。

杜甫律诗造诣极高。既重视律诗规矩法度,又达到无意为工,任意纵横的境界。如《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又呈吴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五、诗史

杜甫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晚唐孟棨《本事诗·高逸第三》说:“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新唐书·文艺传·杜甫传赞》说:“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在于他用诗记录了安史之乱中发生的许多重要事件,反映了百姓在战争中承受的种种苦难,而且能以生动的形象、饱满的感情,展现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正如杨义所说:“杜诗的一大本事,就是把敏锐深刻的诗性直觉,投入历史事件和社会情境之中,把事件和情境点化为审美意象,从中体验着民族的生存境遇和天道运行的法则。”(《李杜诗学》下编)

六、沉郁顿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