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下几个谬误:
首先是这个图是错误的  这实际上是叫殳,二声,殳是狼牙棒装矛头。
这个谬误的出处有2处,一个是原出处为某网络游戏的配图,这个显然是不靠谱的。 另外一处是贞观长歌电视剧,《贞观长歌》简直白到家,被人骂到死,里面的唐军,肚皮上一个白圈,写个兵、勇,以为清军啊。。。
 这个是考古原图,殳,二声
考据来源为曾侯乙墓出土,《国宝档案2008-256-中国古代冷兵器》对曾侯乙墓进行解读时,展示了这一证据。
第二个错误: 《通俗文》矛长丈八谓之槊。《正字通》一书中云:'矛长丈八谓之槊',所以古代也把丈蛇矛称为'铁槊'。古代的槊,柄用坚木制,长约2米,粗约一把,柄端装有一长圆形锤,上面密排铁钉或铁齿六至八行,柄尾装有三棱铁钻。因其形状与狼牙相似,故也称'狼牙槊'。
《武备志》载:'棒首施锐刃,下作倒双钩,谓之钩棒;无刃而钩者亦用铁爪植钉于上如狼牙者,曰狼牙棒;本末均大者为杵,长细而坚重者为杆,亦有施刃鐏者,大抵皆棒之一种。'
显然,这个乍一看来,好想有理有据,但是仔细一看,让人恼火,某baike的解释是互相矛盾的: 1、丈八长矛是古文《正字通》原话,但后面那句“装圆捶叫槊”也和正字通的贴在一起,是哪里来的?明显在误导人以为是正字通说的。 2、《武备志》被引用的那一段,一个字也没有提到槊,但是编辑者贴了《武备志》解释钩棒和狼牙棒的一段放在槊的词条了,让读者不得不联想联系到槊。
百度百科牵强附会,把正解与错误的东西贴在一起,扭曲了很多人的认知。
第三个错误: 在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中就发现了战国晚期、东汉早期的槊。这个也是在词条编辑的问题。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发掘报告并没有提到出土槊。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发掘报告,出处为《云南省博物馆——考古学报-1975年-第二期》全文没有提到一个槊字。
 真正的槊
槊锋整体长度为1米左右,锋刃部分50厘米左右,尾部套在槊杆上(有的是插在槊杆)。槊整体长度达到4米左右。虽然锈蚀斑斑,但中间破甲棱很明显。
 槊复原图,除了槊首锋刃打磨了之外,还把留情结也重新做了,留情结就是中间花萼一样的两瓣。一旦刺入敌人身体,人会被串在槊锋上,卡在留情结处,槊杆猛的弯曲,待槊锋上的敌人被带离地面,由于槊杆超强的弹力回弹,瞬间将槊锋上的人体弹出去,带出一蓬血雾

唐 执槊仪卫图
槊的前身,是矛,已是定论,不必多说。 至于出现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杨弘博士(前面三点水的弘,不会打)》的著作以及百家讲坛的讲座提到了其根本原因,槊的出现是为了对付魏晋南北朝以来,逐渐雄起的强大的重骑——甲骑具装。
槊产生的历史时期:汉朝 槊兴起的历史环境: 1、首先第一点就是骑兵的战争,南北朝时期有游牧政权先后决战于中原地区,骑兵是争霸天下的决定性力量,鲜卑慕容氏建立燕国、氐人建立前秦,从魏晋到南北朝到隋唐是骑兵对决的时代,这个环境造就了骑兵的武器与装甲的发展 2、自汉末以来至隋唐强大的世家门阀执政与领兵时期,唐朝的很多门阀,血统十分久远,可追溯至汉,例如荥阳郑氏门阀就是源自东汉郑玄,赵郡李、清河博陵崔、范阳卢、太原王氏等中原五大门阀家族。陇西李阀可追溯到汉。因此槊这种威力强大但造价昂贵的武器,只能少数贵族装配,而一般文人贵族、官僚,佩华丽的剑足以彰显身份。只有需要领兵作战的门阀贵族,才需要具有实战性的骑兵武器,因此,槊与世家贵族出身的将领结合,成为其标志。
曹操,“吾持此槊,破黄巾,擒吕布, 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也。” 赵云,于长坂坡斩杀战将五十多员,同时用“夺槊三条”来表情煊赫武功 苏东坡,《前赤壁赋》“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张飞,丈八长矛,有三国学者认为真实历史应该是槊,侧面证明张飞家族十分富有 至隋唐、残唐、五代十国,用槊的统兵大将屡屡出现在史书中,相信诸位通读史书,不再一一赘述。
槊的结构: 1、首先外形与枪矛基本一致,不过由考古图可以看出,槊锋非常长,远非枪矛的头可以比。 2、留情结用力冲锋时防止贯穿敌人 3、槊杆为复合柘木杆,是细柘杆浸泡油晾干后,用鱼泡胶黏合而成 4、横向缠绕麻绳,勒入槊杆,使横向受力 5、再涂生漆,裹以葛布,成为一个整体槊杆
槊的结构原理: 1、槊的设计原理,首先考虑刺穿与破甲,上面的图你可以看到明显的破甲棱,普通的鱼鳞锁子甲、铁圜甲、明光铠,在破甲的槊之下,一击透心。
2、在物理结构上,多条均匀的杆黏合、再以绳筋横向缠绕捆绑的方式,可以从结构力学角度来解释,可以比任何的原始木材的天然受力方向,增加更多的不同方向受力能力。
3、原始木材杆,天然生长方向的原因,无法在同时多个方向的应力上有全面表现,因此中国古代的武器大师发明出这种制造方法。
武器材料小知识: 桑木——宋朝著名大杀器:神臂弓,用的是桑木,《容斋三笔》卷十六《神臂弓》:'神臂弓……其法以桑木为身……' 柘木——又名桑柘木,桑木中非常名贵的一种,被视为槊的首选,其硬度与柔韧度均为顶级。 【弓弩的木材,最重要应力就是弯折回弹、极强的韧性与瞬间复位的弹性能力。因此可以侧面论证柘木是冷兵器军械中最好的造槊木材】
槊的结构总结:桑柘木,本身的天然优秀,加上复合工艺的多方向受力优势,使槊拥有极强的弹韧性,可达到堪比神臂弓的瞬间复位的弹性。无论纵向、斜向、横向都能承受强大的物理冲量,西方骑士文化中的骑士枪、龙枪之类的东西比起马槊来,几乎是石器时代的产品。 槊兴起与辉煌时期的历史特点: 1、骑兵争霸的时代。南北朝、隋朝、大唐都是如此。 2、世家贵族领军的时代,这个时代特点也产生了很多的高社会地位的“将门”,世家门阀领军、同时治学,与后来的科举路线,专治经学、文武分治完全不同。 3、拥有很大的骑兵基数
槊的没落有以下4个历史原因: 1、宋朝之后,失去产马的产地,没有强大的骑兵部队,槊这种强大的骑士武器,失去使用者。 2、槊的成本昂贵,费时而且繁复,失败几率高,耗费大,一杆槊使用以及废弃的木材,可以造十架强弓,而强弓是宋朝的王牌武器,实行严格的军法管制。 3、宋朝之后,文人领兵,世家门阀不再掌军。 4、制式武器伴随大集团步兵的强大的发展,宋之后,对付强大骑兵军团的方法已经不是骑兵的对决,而是“以步制骑”,制式长枪与强弓硬弩一起成为主流装备。宋朝的步兵人数比以前都要多,动辄几十万编制。制式装备的普及需要“廉价实用”
槊的消亡时代:宋,只用作最高级别的依仗使用,在宋《大驾卤簿图》里,让我们可以瞻仰的最后景象。
槊的消亡之后 槊消失之后,后世仍然追忆它的赫赫威名,有很多兵器取名就带有槊字,但那都不是真正的槊,好比鲸鱼不是鱼,奥巴马不是马。大家熟知的演绎里的“枣阳槊”,“狼牙槊”形象上是殳的形象,但如果起个“枣阳殳”怎么可能有“枣阳槊”威风呢?武将又不是考古考据派出身。 比如下面这位,也号称槊:

所谓狼牙槊,实际上是从西方传来的,外形接近于中国古代的殳,但也有明显区别。

所谓禹王槊,实际也是从中亚或西亚传入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