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八般冷兵之棍棒与殳:杖下留“仁”,方为百兵之祖

 思明居士 2020-07-11

  在中国古代武侠学派之中,“少林”一派是相当注重棍法的一个中原门派,传说“少林棍法”一套有38种,如猿猴棍法、齐眉棍法、镇山棍法、盘龙棍法等皆精巧绝妙,令人目不暇接;而明代著名小说家吴承恩在《西游记》之中所塑造的主角形象——齐天大圣孙悟空所使用的也正是一条金箍铁棒,不过在孙悟空还尚未成佛之前之前,所谓的金箍棒在他的手中也只不过是一件浴血的凶器而已,和其他兵器并无二样。

十八般冷兵之棍棒与殳:杖下留“仁”,方为百兵之祖

  直到取经路上孙悟空的金箍棒曾经两度被人所偷走或者夺走(黄狮精、青牛精),从此之后,孙悟空对妖怪的好杀之心开始日渐收敛。正所谓“屠刀在手,何以成佛?”,这两次偶然的遗失事件让孙悟空明白了所谓的“菩萨妖精,只在一念之间”,因而如意金箍棒也因为孙悟空的思想觉悟得到了升华,从“屠世棍”最终成为了“救世棒”。

十八般冷兵之棍棒与殳:杖下留“仁”,方为百兵之祖

  尽管吴承恩的《西游记》纯属虚构,但是大部分的小说艺术基本都来自于实际生活,在中国古代,棍棒确实曾经是十分重要的冷兵器之一。相比与其他冷兵器来说,棍棒的杀伤能力来源于钝击,其威力自然比不过刀剑、矛枪等刺击型武器;但是它的获取与制作难度都是最简单和最平民化的。而正因为棍棒的杀伤力较低,因此它的“仁”能让被兵器击中的敌人能够“放下屠刀”,拥有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笔者私以为,这是棍棒贵为“百兵之祖”的最根本原因。

一、百兵之祖:两汉之前的棍棒与殳

  棍棒,又被称之为殳(shu一声),也有杖、(音同棒)等称呼,一般来说是指用竹木制成的钝击兵器,先秦时期,矛、戈、戟等金属兵器也被称之为“殳”,西汉学者杨雄在《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对“殳”做了这样的注释:

“戟其柄,自关而西谓之殳。”

可见在两汉之前,“棍棒”的范围是相对广义的。

十八般冷兵之棍棒与殳:杖下留“仁”,方为百兵之祖

  棍棒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甚至更早的时期,原始人类所能够使用的最简单的工具之中就出现棍棒的身影。相比于其他工具来说,木棍的制造最为简单:只需要砍下一节笔直的树枝,去除上面的树枝树叶,一根轻便易用的棍棒就这样制作而成了。

十八般冷兵之棍棒与殳:杖下留“仁”,方为百兵之祖

  正因为制造方面的便利性,因此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原始人类使用棍棒从事多种生产活动,棍棒既能够用于防备野兽的侵害,又能够敲取高处的树上野果,毫无疑问是重要的狩猎采集工具之一;到了氏族社会后期,随着氏族部落之间爆发的战争愈演愈烈,棍棒也成为了部落士兵们最廉价的武器,并且被长期应用于战争之中。

十八般冷兵之棍棒与殳:杖下留“仁”,方为百兵之祖

  夏商周时期,尽管青铜兵器已经初具规模,但是贵重的金属兵器往往只有上层贵族才能使用得起,从奴隶之中召集的广大步兵们仍然只能使用棍棒进行作战。如《诗经·卫风·伯兮》之中曾经有“伯也持殳,为王前驱”的记载,可见当时的步兵们是手持棍棒为诸侯王开路的;《尚书·武成》记载,周武王率领八百诸侯和商朝军队会战于牧野,商纣王的奴隶阵前倒戈,周武王趁机追杀商纣王军队,结果导致商纣王军队主力几乎全军覆没,“血流漂杵”,“杵”就是当时商纣王军队所使用的棍棒。

十八般冷兵之棍棒与殳:杖下留“仁”,方为百兵之祖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尽管青铜兵器开始大量普及,但是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伐木为兵”依然不失为一种应急办法。公元前632年,晋国和楚国在城濮爆发大决战之前,晋军手中的兵器补给严重不足,于是“遂伐其木,以益其兵”,从而在极短的时间内使用大量木棍提升了晋军的战斗力。

  这一时期,除了普通的棍棒之外,专门用于钝击的长柄类武器“殳”也有了极大的发展。早在西周时期的《周礼·司戈盾》之中就有“殳”这一冷兵器的记载,它的长度大约在4尺(约合现制277厘米)左右,在殳的两侧往往装有青铜所制造的殳头,上面设有锋利的棱刺,以增加殳在攻击敌人时所产生的杀伤力。

十八般冷兵之棍棒与殳:杖下留“仁”,方为百兵之祖

  不过关于殳的实物证据,还是以春秋战国时期发现的数量最多,其中尤以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7件殳最为典型。该墓之中出土的青铜殳,其木柄长度大约在330厘米左右,殳头呈现出三棱矛的形状,在青铜殳的周围布满了尖锐的箍刺。这种车战专用的青铜殳既可以向前使用尖锐的矛头刺杀敌人,又能够利用周围的箍刺进行钝器打击,使得这种单兵作战冷兵器的作战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十八般冷兵之棍棒与殳:杖下留“仁”,方为百兵之祖

  战国时期铁器的出现,使得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由此出现了只有一段装有铁头的方头战国末期,秦国丞相吕不韦及其门客编写了一本名为《吕氏春秋》的著作,其中记载中山国(公元前414年—前296年)的士兵们因为长年和赵国、魏国交战,他们基本上都使用裹着铁头的铁杖与敌人作战。而据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所出土的一根“方首铁棓”的考古证据来看,当时中山国士兵所使用的“铁杖”应该就是这种方首铁棓(殳)。

十八般冷兵之棍棒与殳:杖下留“仁”,方为百兵之祖

  除了作为普通兵器被广泛使用之外,殳也常常作为依仗武器进行使用,这时的殳又被称之为礼殳。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记载:

“礼殳,以积竹八棱,长丈二尺,建于兵车、旅贲以先驱。”

汉代又将这种负责皇帝前行礼仪,手持礼殳的官员称之为“持金吾”,如《古今注》将“金吾”解释为两段涂有金粉的铜棒:

“金吾,棒也,以铜为之,黄金涂两末,谓为金吾。”

而汉代的“持金吾”是由“中尉”改称而来,在两汉时期的社会地位很高,主要负责京城内的治安防务工作,故而光武年间民间有着“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的民谣。

二、步战之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白棓

  三国时期,被称之为“白棓”的棍棒是军队装备的主要武器之一,据东晋葛洪《抱朴子》记载,东吴丹阳“山贼”作乱,吴国皇帝派遣五千名“白棓军”征讨,结果棒杀“山贼万计”。三国后期,魏国大将钟会灭亡蜀国之后,与姜维密谋准备叛乱,为了消灭军队内的高级军官,钟会曾经命令自己的“白棓甲士”在营内悄悄挖下了大坑,准备将他们扑杀在大坑之中,后来因为阴谋泄露而死于乱军之中。从上述史料我们能够看出,当时使用“白棓”的士兵大多数都是将领的亲兵,战斗力十分强悍

十八般冷兵之棍棒与殳:杖下留“仁”,方为百兵之祖

  东吴时期,孙权手下有一位智勇双全的名将——朱然,1984年他的墓葬在安徽马鞍山附近被发现。在他的墓葬之中出土了一件名为“童子对棍图”的漆器圆盘,图中两位童子双持棍棒进行击打对舞,可知他们似乎正在按照某种特定的棍术招式在练习武术。在这件漆器圆盘的外部,朱然手书“蜀郡作牢”4字,可见这件物品应该来自于蜀国地区,由此可见,蜀国对于棍术的训练从娃娃开始抓起,那么军队之中使用棍棒的士兵自然不在少数。

十八般冷兵之棍棒与殳:杖下留“仁”,方为百兵之祖

  而《北史·王罴传》有着北魏、西魏名将王罴使用白棓吓退敌军的记载:

“罴尚卧未起,闻阁外汹汹有声,便袒身露髻徒跣,持一白棒,大呼而出,谓曰:‘老罴当道卧,貉子那得过。’敌见,惊退。”

可见直到南北朝时期,部分将领和军士依然坚持使用“白棓”作为主要武器进行使用。

  不过总体来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棍棒在军队之中的总体作用呈现下降趋势,这一方面是因为诸如刀、枪矛等兵器的优势在逐渐扩大,而另一方面也在于棍棒本身在军队之中主要作为一种杂兵器,起到一种补充作用,因此没能得到太多的重视。

三、马战利器:宋明时期的棍棒发展

  宋太祖赵匡胤是武将出身,据说他就是凭借一条棍棒打下了大宋的四百座城池和三百年江山,故而两宋时期特别重视棍棒在军队中的发展与改进,这一时期的棍棒又被称之为“棍”、“杵”或者“杆”

十八般冷兵之棍棒与殳:杖下留“仁”,方为百兵之祖

  据宋仁宗时期的《武经总要》记载,宋朝军队的步兵通常以50人为一队,每队之中所需要配备的棍棒总数为6具,而使用棍棒的人大多数都要求身强力壮,在作战时,他们主要以棍棒强大的冲击力攻击对方手中的武器,达到缴械敌军的目的。

十八般冷兵之棍棒与殳:杖下留“仁”,方为百兵之祖

  除了步兵之外,宋军的骑兵也开始使用棍棒作为主要打击武器,如之前文章中曾经提到过的“铁链夹棒”,主要由两部分构成:用于打击部位的铁棒呈现四棱形,它与手持部位的长木棒之间使用铁链连接,在高速机动之中的冲击力极大;而宋代骑兵制式武器之中最为出名的当属狼牙棒。狼牙棒的制作方式简单,只需在前端的棒头加装铁钉倒刺即可使用,它虽然无钩无刃,并且无法在瞬间毙敌与马下,但是它所造成的大面积创伤却能有效影响对方骑手的战斗能力,迫使其退出正面交锋的骑兵战场。

十八般冷兵之棍棒与殳:杖下留“仁”,方为百兵之祖

  不过通常来说,宋代经常使用的还是一种名叫“杆棒”的木质长棒。据《武经总要》记载,“杆棒”的制作工艺十分考究,通常需要选用质地坚硬、形体直长的木材作为原材料,还需要经过烘烤、打磨、煨干等多重工艺,才能最终产出成品。这种棍棒的长度大约在一人左右,在棍棒的两端通常还刻有雕纹用于装饰。《水浒传》之中“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就在汴京教导棒术,他所使用的应该就是“杆棒”。

十八般冷兵之棍棒与殳:杖下留“仁”,方为百兵之祖

  明代时期,军队棍棒使用开始逐渐简化,总体来说大约有两种:一种是纯粹使用木材制作的少林棍,这种棍棒的长度在八尺(约合现制2.4米)左右,乃民间习武所使用;另外一种是“夹刀棍”,长约七尺,在前端加装了一枚长约2寸的鸭嘴单面锋刃,既可以击打,又可以向前突刺。

结束语

  在中国古代冷兵器之中,棍棒类武器的主要使用方式是通过挥动产生巨大的冲击力,以惯性所产生的冲击力杀伤敌方单位,亦可以通过加装尖刺或者刀刃等方式来增加棍棒的杀伤力。不过问题在于,一旦对方拥有坚固的盔甲保护,棍棒所能造成的杀伤力是极其有限的。如果从冷兵器武器性能的研究角度来看,棍棒在中国冷兵器历史的舞台上所占有的地位终归有限;但是如果从中国武术史和民间习武的角度来看,棍棒可谓是初学者入门的最佳武器之一,“点到即止”的能力使得它经常出现在民间比武之中,它的“仁”性依然在中国武术界得以保存下来,并且散发着着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