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播福利:今天赠送的是BBC儿童安全教育动画(儿童安全手册)!回复“安全教育”获取。 前几天我从忙完工作回家休假,我们一大家子都住在一起的,爸爸妈妈,哥哥嫂子,还有小侄子。刚好遇到开学季,马上就要开学了,嫂子给小侄子采购各种开学要用的东西,其中就有一套新衣服。
当时嫂子拿着她刚买的衣服给我看怎么样,我说还不错,挺好的。这时嫂子说让天天(我侄子的乳名)试试吧,这时只见天天在画画,被嫂子喊了出来。
嫂子看天天敷衍她,顿时脾气就上来了。
“猪脑子,难怪读书那么差,明天就跟我死回去。” ……
我觉得小侄子挺受伤的,想去安慰下她,可是从门缝里,看到他坐在画布前抱着膝,倔强又委屈的脸,突然很心疼这孩子。
我感到很羞愧,原来在我妈心中,我是个贱货。 事情过去很久了,但那几个词却深深地烙印在我心上。
因为这样,也间接导致了我在恋爱过程中的坎坷波折。
常被羞辱的孩子最乖,也最没自信 直到我开始接触心理学治愈自己,这种羞耻感才慢慢退去。 心理学说:“人类最负面的情感既不是悲痛,也不是愤怒,而是羞耻感。” 绝大部分的负面情绪,都可以通过表达得到释放,比如悲伤时我们哭泣,愤怒时我们发泄。 但羞耻感,是一种最不容易被我们承认和释放的隐秘情感。 在感到羞耻时,我们会尽量减少面部神情,不希望他人觉察。 它不止隐秘,还充满了破坏力。 就像我,在谈感情时,明明是对方的错,我想发泄我的愤怒,但突然被某种涌起的情绪死死按住,只能自伤。 那种情绪就是羞耻! 我想每个家长在对孩子当众批评、语言辱骂时,无非只是希望他能在“教训”中改掉某个“笨懒蠢”的行为。 却不知,我们嘴里的每一句“否定”,让孩子感受到的不止是“我这样的行为很蠢”,而是“我,就是笨懒蠢”! 羞耻与内疚最大区别就在于:内疚是在说“我做了坏事”,而羞耻是“我就是坏的”。 长期被指责、否定下产生的过度羞耻感,会让孩子在内心给自己搭建出一个牢笼——“我不会,我害怕自己做得不好,我不敢,我做了就会被人笑”…… 这个牢笼确实让孩子学会了克制、听话。 但也令孩子开始对自我产生怀疑,一点点地圈死了孩子的观察力、好奇心、安全感和自信心。
语言的暴力,是你送给孩子的一把屠刀 常常感到羞耻的孩子情绪管理能力也特别差。 为了应对语言暴力之下产生的羞耻感,他们常常会把内心对自我的苛责,外化到了外界和他人身上。 对他人的批评与指责特别敏感、易怒,从而出现更多冲动的失控行为。 曾经看过一个视频,印象特别深刻: “废物”“丢人”“猪脑子”“是人都比你强”…… 就光是一句句黑白分明的弹在屏幕上,我看着心里都是一阵阵难受,更何况是当这些孩子亲耳听见它们从自己的父母口中蹦出。 是父母这一句一字的脏话,将暴力变得合理化、日常化,甚至以爱的名义被崇高化。 被暴力喂养大的孩子,必将长成扭曲的模样。 他手里的那把尖刀,不是刺向自己(自卑、懦弱),就是刺向别人(暴力、冲动)。
别再以“爱”之名,行“害”之实 爱,不应该是如此痛苦的体验,爱里应该有耐心、尊重、呵护、倾听。 我们必须要承认,不是孩子骂了就能教好,而只是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耐心与方法。 所有的了解与沟通、成长与对话都始于尊重。 所有的恶言相向、不耐与取乐,都失于没有尊重。 “教好一个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种。 - 用“温柔而坚定”去守护你的规则 - 指出他的问题,但不必张扬,不贴“标签” - 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你认为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的 - 听他说他的感受,别总以自己的角度与臆想去武断评价 - 别吝啬对他的认可和称赞,记得肯定他每一个微小的进步 - 当他遇到问题时,站在他身后支持他 而伤害孩子最深的,莫过于语言。 它伤不了孩子的身,却能重伤孩子的心,甚至毁掉孩子的一生。 爱孩子,就请收起自己的语言暴力,别再做一言不合就开骂的野蛮人。 把自己炼成一个有修养的人,也把孩子当做一个有尊严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