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传统美德格言(11)

 老刘tdrhg 2016-09-05

  第十一篇章  重 

义指道义,即行为是正义的或符合道德规范的。“义”与“仁”的关系至为密切,现在“仁义”二字还并称连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义”就是“仁”的外显,“仁”则是“义”的内隐。在古代,“义”常常与“利”相对而言。先义后利,以义制利,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都是说对利的取舍要以义为准绳。孟子还认为,如果在“生”和“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而取义”。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不能一味地排斥“利”,但是“取之有道”,不能损害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不能违背法律和道德的原则。

      134.多行不义必自毙。

出处:《左传·隐公元年》

大意:总是做不合道义的事情,最终一定会遭到惩罚。

  135.义以生利,利以丰民。

出处:《国语·晋语》

大意:道义是用来增加社会财富的,社会财富是用来使百姓富足的。

  136.见利思义。

出处:《论语·宪问》

大意:面对利益时要考虑是否符合道义。

  137.见得思义。

出处:《论语·季氏》

大意:见到可以得到的,要考虑是否符合道义。

  138.义,志以天下为芬。

出处:《墨子·经说上》:

大意:义,就是立志把天下的事作为自己分内的事。

  139.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出处:《孟子·尽心上》

大意:不是自己的东西而据为己有是不符合道义的。

  140.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出处:《孟子·告子上》

大意:生命是我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想要的。在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就舍弃生命而只要道义。

  141.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出处:《荀子·荣辱》

大意:把义放在利之前的人光荣,把利放在义之前的人耻辱。

  142.临难毋苟免。

出处:《礼记·曲礼上》:

大意:在灾难与危险面前,不要苟且偷生而失去做人的气节。

        143.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

出处: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大意:所谓道义的法则,在于端正自己,而不是端正别人。

  144.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

出处: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大意:“义”是用来养心的,“利”是用来养身的。

  145.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 由义为荣,背义为辱。

出处:陆九渊《与郭邦逸》

大意:君子以道义为重,得到道义的人就受到尊重,丧失道义的人就不值一提;尊循道义是光荣,背离道义是耻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