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学欧体的人,越学越死?

 鸿墨轩3dec 2016-09-05

 

为何学欧体的人,越学越死?

为何学欧体的人,越学越死? -
  面对后人写的“今欧”
  欧阳询表示“呵呵”
 
  欧阳询的书法由于熔铸了汉隶和晋代楷书的特点,又参合了六朝碑书,所以说是广采各家之长。风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严谨工整、平正峭劲。字形虽稍长,但分间布白,整齐严谨,中宫紧密,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备,八面玲珑,气韵生动,恰到好处。点画配合,结构安排,则是平正中寓峭劲,字体大都向右扩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稳固,无欹斜倾侧之感,而得寓险于正之趣。
 
 今人学欧阳询楷书,从战略上讲过于冒进、急于求成。从战术上讲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错误:
 
 
 
  一、运笔不正。
 
  如三点水的第一点,很多人都是斜锋入笔,写出的点不够圆润,写不出“点水”的味道。又如长撇的结尾,很多人都是“拖”出来的,到后面拉着一条细线,有点像苍蝇的幼虫。又如横折钩之折,因运笔不正,有些人写出“塌肩”之相。
 
为何学欧体的人,越学越死?
 
  二、过于求稳。
 
  楷书从隶书脱胎而来,其最大的进步就是“站起来了”。为了追求欧体严谨工整的艺术特点,有的人把欧楷又给弄得“坐下去了”,写出来的字就像坐在地上,一堆肥肉,四平八稳,没有学到欧楷峻峭的特点。
 
为何学欧体的人,越学越死?
 
  三、缺乏生机。
 
  欧楷于险中求稳,但能保持气韵生动。有的人为了求稳,求好看,把一笔一划写得太慢太准,导致字的整体失去生机。
 
  四、神气不凝。
 
  有的人学欧楷学了好一阵子,但用“扫、描”的方法运笔过多,不敢、也不能用逆锋起笔,写字时神气不凝,不能好写长竖。如“刑”字的利刀旁,欧阳询的竖钩是直的,能受千钧之力。但今人学出来的是弯的,不能受力,这是现在学欧楷最容易有的通病。
 
为何学欧体的人,越学越死?
 
  第五、没有力度。
 
  有的人只看到欧楷结构紧凑、疏密得当的有点,偏重于用笔划的粗细变化来拼凑字体,忽略了楷书应有的筋骨与力度,整个字没有找到字体的重心与受力点,看起来像是用一堆散木搭建而成,笔划和空白摆放得很均匀,但整个字疲软无力。
 
  六、写成了美术字。
 
  欧楷因其整齐严谨,便于学习。有的人为了走近路,在最短的时间内出成绩,按照美术字的方法临习欧楷,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写出的字千篇一律,好看的永远是那几个字,一些难写的字只能用异体字代替。时间一长,歧路难返,不仅耽误自己,还带坏书坛风气。
 
为何学欧体的人,越学越死?
 
  总的说来,欧楷看似易学,实则难精。欧阳询的《九成宫》是其晚年比较成熟的作品,字字珠玑,炉火纯青,收放自如不留痕迹,已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地。这一特点,在“分焉如响,赫赫明显”等字中表现的很明显。初学《九成宫》者,容易犯“小心翼翼,大气不出”的毛病,越要学其紧凑峻峭,越学越放不开,越学越拘谨。学欧楷者如不能好好理解《九成宫》其中这方面的精妙之处,恐怕多数会误入歧途。
 
 
写成了馆阁体,自然写死了。
 
馆阁体 【释义】  ①文体名。指流行于馆阁中的力求典雅庄重的文体。馆阁,指掌管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的官署,始于宋代;明、清两代翰林院亦称馆阁。②书体名。指流行于馆阁及科举考场的书写风格,虽方正光洁但拘谨刻板。是明、清科举取士书体僵化的产物。明代称“台阁体”,清代改称“馆阁体”。  清洪亮吉《北江诗话》:“今楷书之匀圆丰满者,谓之'馆阁体’,类皆千手雷同。乾隆中叶后,四库馆开,而其风益盛。然此体唐、宁已有之:段成式《酉阳杂俎.诡习》内载有官楷手书。沈括《笔谈》云:三馆楷书不可不谓不精不丽,求其佳处,到死无一笔是矣。窃以为比种楷法在书手则可,士大夫亦从而效之,何耶?”   所谓“台阁”,本指尚书,引伸为官府之代称。清周星莲《临池管见》:“自帖括之习成,字法送别为一体,土龙木偶,毫无意趣”,故“台阁体”是书法品评时的一个贬词。  馆阁体属于官方使用的书体,特指楷书而言。在科举试场上,必须使用这种书体,它强调楷书的共性,即规范、美观、整洁、大方,并不强调如今所谓的个性。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把书法当作艺术看待,而是把她认定为是文化。关于这个问题,也有待于讨论,于此暂不做论述。现在能看到的故宫、颐和园里的字迹,多数都是馆阁体,只是被破坏得不成样子了。至于清人写的小楷,基本都属于馆阁体一类,但也不尽然。如清末状元刘春霖的小楷,则更偏重唐人小楷的风格,但受时代的局限,也仍有馆阁体的风貌。在我看来,一味地贬斥或褒扬馆阁体都有偏激之嫌。馆阁体作为官方使用的一种书体,强调共性,强调规范,本是无可厚非的,以批评馆阁体缺乏个性为由而借机兜售今人丑怪的书风,显然暴露了不健康的心理;而从欣赏美的角度出发,缺乏个性的东西也是不完美的。从书法的大前提看,她必须具备共性和个性的双重美,因此单从欣赏美的角度看,馆阁体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弊病是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因此常常流于俗。馆阁体是以欧、赵两种风格渐渐演变而形成的,因为欧与赵实在是太强大了,历代统治者都视此为正宗,遂成学书必经之路。又是为了规范,而削减了欧、赵的个性。我们今天看到报刊上的楷体字,也属于官方使用的书体,很近似馆阁体。总之今天攻击馆阁体的人,其特征多是写不好楷书的人,'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而过分钟爱馆阁体的人,又多是楷书成就不高的人。-
 


唐代欧阳询《兰亭记》、《九成宫》旧拓

唐代欧阳询《兰亭记》、《九成宫》旧拓

唐代欧阳询《兰亭记》、《九成宫》旧拓

唐代欧阳询《兰亭记》、《九成宫》旧拓

唐代欧阳询《兰亭记》、《九成宫》旧拓

唐代欧阳询《兰亭记》、《九成宫》旧拓

唐代欧阳询《兰亭记》、《九成宫》旧拓

唐代欧阳询《兰亭记》、《九成宫》旧拓

唐代欧阳询《兰亭记》、《九成宫》旧拓

唐代欧阳询《兰亭记》、《九成宫》旧拓

唐代欧阳询《兰亭记》、《九成宫》旧拓

唐代欧阳询《兰亭记》、《九成宫》旧拓

唐代欧阳询《兰亭记》、《九成宫》旧拓

唐代欧阳询《兰亭记》、《九成宫》旧拓

唐代欧阳询《兰亭记》、《九成宫》旧拓

唐代欧阳询《兰亭记》、《九成宫》旧拓

唐代欧阳询《兰亭记》、《九成宫》旧拓

唐代欧阳询《兰亭记》、《九成宫》旧拓

唐代欧阳询《兰亭记》、《九成宫》旧拓

唐代欧阳询《兰亭记》、《九成宫》旧拓

唐代欧阳询《兰亭记》、《九成宫》旧拓

唐代欧阳询《兰亭记》、《九成宫》旧拓

唐代欧阳询《兰亭记》、《九成宫》旧拓

唐代欧阳询《兰亭记》、《九成宫》旧拓

唐代欧阳询《兰亭记》、《九成宫》旧拓

唐代欧阳询《兰亭记》、《九成宫》旧拓

唐代欧阳询《兰亭记》、《九成宫》旧拓

唐代欧阳询《兰亭记》、《九成宫》旧拓

唐代欧阳询《兰亭记》、《九成宫》旧拓

唐代欧阳询《兰亭记》、《九成宫》旧拓

唐代欧阳询《兰亭记》、《九成宫》旧拓

唐代欧阳询《兰亭记》、《九成宫》旧拓

唐代欧阳询《兰亭记》、《九成宫》旧拓

唐代欧阳询《兰亭记》、《九成宫》旧拓

唐代欧阳询《兰亭记》、《九成宫》旧拓

唐代欧阳询《兰亭记》、《九成宫》旧拓

唐代欧阳询《兰亭记》、《九成宫》旧拓

唐代欧阳询《兰亭记》、《九成宫》旧拓

唐代欧阳询《兰亭记》、《九成宫》旧拓

唐代欧阳询《兰亭记》、《九成宫》旧拓

唐代欧阳询《兰亭记》、《九成宫》旧拓

唐代欧阳询《兰亭记》、《九成宫》旧拓

唐代欧阳询《兰亭记》、《九成宫》旧拓
    欧阳询《九成宫》旧拓

 

    九成宫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新城区,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二月,竣工于隋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三月,开始名叫“仁寿宫”,是文帝的离宫。唐太宗贞观五年(公元631年)修复扩建,更名为“九成宫”,“九成”之意是“九重”或“九层”,言其高大。唐高宗时曾一度改名为“万年宫”,意指颐和万寿,后又恢复原名。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了隋王朝,定都长安。杨坚为避长安酷暑诏令天下,绘山川图以献,广造离宫。麟游县位于长安西北320里,镇头在“万迭青山但一川”的杜水之阳。东障童山、西临凤凰,南有石臼、北依碧城,天台山突兀川中,石骨棱棱,松柏满布。三伏天、气温平均在21.8度,微风拂徐,芬芳馥郁,沁人心脾,实为消夏之佳境。
    开皇十三年(593)文帝杨坚至岐州(今凤翔),下诏在麟游镇头营造避暑离宫。命右仆射杨素为总监、宇文恺为将作大匠(相当今日的总工程师)、封德彝为土木监,崔善为为督工。督调几万人投入了浩大的工程。他们在东至庙沟口,西至北马坊河东岸,北至碧城山腰,南临杜水北岸筑了周长一千八百步的城垣,还有外城(又叫僚城)。内城以天台山为中心;冠山抗殿,绝壑为池,分岩竦阙,跨水架楹。杜水南岸高筑土阶,阶上建阁,阁北筑廊至杜水,水上架桥直通宫内。天台山极顶建阔五间深三间的大殿,殿前南北走向的长廊,人字拱顶,迤延宛转。大殿前端有两阙,比例和谐。天台山东南角有东西走向的大殿,四周建有殿宇群。据《隋书》、《唐书》记载,九成宫有:大宝殿、丹霄殿、咸亨殿、御容殿、排云殿、梳妆楼等。屏山下聚杜水成湖(时称西海)。
    宫内水源困乏,从北马坊河谷,“以轮汲水上山(碧城山),列水磨以供宫内”(碧城山又叫水磨山)。宫城内由西向东筑有地下水道,十分规则的石料衬砌,直通城外。
    宫城营造从开皇十三年(593)二月施工至开皇十五年(595)四月竣工,历时两年三月,文帝杨坚取“尧舜行德,而民长寿”之美意,命名为仁寿宫。
    杨素在监修仁寿宫时,督工极为严酷,民夫疲顿颠仆死亡万人以上,将其尸体推入土坑,盖土筑为平地。工程建成后,杨坚派大臣高视察后回奏:“颇伤绮丽,大损人丁。”杨坚大怒,斥责杨素:“为吾结怨天下。”素惧,土木监封德彝安慰说:“别怕,皇后到必有恩诏。”第二天杨素竭见独孤皇后,后说:“尔知我夫妇年迈无以自乐,盛饰此宫岂非忠孝。帝王法自古有离宫别馆,今天下太平,造此宫何足损费。”后以此启奏扬坚,坚转怒为喜,赐杨素钱百万,锦绢三千段。
    仁寿宫名曰“仁寿”,实则是建筑在万人尸骨之上供统治者优游消夏的乐园。开皇十五年文帝初来仁寿宫避暑,役夫死者相次于道,杨素下令焚除之。开皇十九年除夕之夜,杨坚在宫中远望,见宫阙磷火弥漫,隐有哭声,派人察看后回报:“是鬼火。”杨坚颇感惊悸,即谓:“此系修宫时服役而死的鬼魂。”。遂派人酾酒祭奠。
    隋亡唐兴,经历了36年后的贞观五年(631),唐太宗李世民下诏改仁寿宫为九成宫,置九成宫总监管理宫室。设监一人(从五品下)、副监一人(从六品下)、丞一人(从七品下)、主簿一人(从九品下)、录事一人,府三人,史五人。派将作少匠行本总修葺九成宫、增建禁苑、武库、官署。“行素惜民力重节俭、以勤济著称,在受任后去其太甚,葺其颓坏,杂丹墀以砂砾、间粉壁以涂泥,玉砌接于土阶,茅茨续于琼室”。受到李世民的赏赐。
    贞观八年(634)在宫南25里(今下永安村)修建永安宫,乾封二年增建太子宫,从此以后再未修葺,九成宫日渐败落。开成元年(836)一场暴雨,冲毁了九成宫正殿,营造至水毁241年。今九成宫遗址地面上仅存《醴泉铭》、《万年宫铭》两尊记事石碑,和近年考古工作者发掘出的殿、阁、廊基、柱石、水井等遗迹。
    唐朝魏征撰写、欧阳询手书《九成宫醴泉铭》,立一石碑。此碑铭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甚大。
    《九成宫醴泉铭》为欧阳洵76岁书,贞观六年(632)刻石。书法高华浑穆,丰厚挺拔,既有晋人凤韵,又开唐人新风,是千余年来楷书登峰造极之作。此册为宋拓明驸马李祺本,是现存善本之最。曾经清高士祺、赵怀玉收藏。清初高氏重新装裱。后归张明善所有。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历经陈、隋、唐三朝。贞观初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八体尽能、尤工正书。世称“欧体”,书名广传天下,影响后世深远,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井称“唐初四大家”。

 

《九成宫》原文、释文

    正文:
    
九成宫醴泉①铭,秘书监检校侍中钜鹿郡公,臣魏徵奉敕撰②。维贞观(六)年孟夏之月③,皇帝避暑乎九成之宫④,此则隋之仁寿宫也⑤。冠山抗殿6,绝壑为池7,跨水架楹(8),分岩耸阙(9),高阁周建,长廊四起,栋宇胶葛(10),台榭参差;仰视则迢递百寻(11),下临则峥嵘千仞(12),珠壁交映,金碧相晖,照灼云霞,蔽亏日月。观其移山回涧,穷泰极奢(13),以人从欲(14)良足深尤(15)。至于炎景流金(16),无郁蒸之气;微风徐动,有凄清之凉,信安体之佳所,诚养神之胜地,汉之甘泉不能尚也(17)。
   
 注释:
    ①醴泉:甘美的泉水。②秘书监:掌管朝廷图书典籍的长官,以少监为其副职。检校侍中:兼领门下省侍中,此为加官。唐代中央政府分中书、门下、尚书三省,门下省负责审诏署奏之事,其长官称“侍中”。“秘书监检校侍中’,即秘书监兼任门下省侍中。敕:皇帝旨意。钜鹿郡公:钜鹿为封地,郡公为爵号,位在国公之下,县公之上。③维;语气词,无义。④乎:于、在。⑤隋:隋文帝杨坚受封于随,公元581年灭北周,改随为隋,以为国号。6冠山抗殿:冠,覆盖。抗,举兴。(7)绝壑为池;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