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家之言:貂蝉其实并非美女而是服饰名称

 花城游子 2016-09-05

貂蝉其实并非美女而是服饰名称

石家河文化玉蝉

貂蝉其实并非美女而是服饰名称

西汉 玉蝉

貂蝉其实并非美女而是服饰名称

东魏 蝉冠菩萨像

貂蝉其实并非美女而是服饰名称

商 蝉纹鼎

蝉“蜕于浊秽”、“脱壳重生”、“食露而生”、“以鸣报夏”等生物习性很早就引起了古人的关注,蝉的生命历程更使人们感到神奇。在各个时期的蝉纹器物中,都蕴含着不同的“蝉意”。

文/图 钟葵

蝉“含气饮露”象征高洁

每逢炎炎夏日,阵阵蝉声便响彻云天。夏日蝉声,在人类的记忆中已成为一种永恒的文化意象。当然,蝉给人类留下的印象,不仅仅是它的声音,还有它那奇特的生命历程。蝉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卵产在树上,幼虫生活在地下,成虫又重新回到树上。从小小的幼蛹蜕变成有翅膀的成虫,从多年蛰伏地下到一旦破土而出飞到高空,这种奇特的生命历程,使人们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造化是多么神奇。

从遥远的新石器时代开始,古代先民便把蝉的形象雕刻在玉器上,并表达出某种神秘的含义。商周以后,蝉的形象开始出现在各种器物上。到了汉代,蝉文化进入了第一个高峰期,不仅蝉的形象变化多端,而且“蝉意”更浓。有人从蝉的身上看到了生命的蜕变与轮回;有人从“蝉蜕于浊秽”领悟到做人应“出淤泥而不染”。魏晋时期,人们更注重蝉的品德,并把蝉的形象装饰在官吏服装上,要求为官者效仿蝉“含气饮露”的高洁精神。宋以后至近代,人们对“蝉意”的理解走向世俗化,各类物品上的蝉纹主要表达“一鸣惊人”、“腰缠万贯”、“蝉联第一”、“一夜成名”等吉祥寓意。

从目前公开发表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发掘的新石器时代玉蝉已有数十件,其中兴隆洼文化出土1件,红山文化5件,良渚文化2件,石家河文化40件。这些玉蝉有的是带羽翼的成虫,有的是无翼的幼虫,多有穿孔,用于佩戴,也用于随葬。这些史前玉蝉有何象征意义?有人认为,玉蝉是古代先民用来与天神沟通的灵物,是部族首领统治部族的法器。有人认为古人使用玉蝉随葬寄托了对死者灵魂再生的希望,同时玉蝉也是墓主人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古人视死如生 “汉八刀”淋漓制玉蝉

商周时期,蝉纹不仅出现在玉器上,还出现在青铜器上。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蝉纹,蝉体大多作垂叶形三角状,腹有节状条纹,无足,近似蛹,四周填云雷纹;也有长形的蝉纹,有足,也以云雷纹作地纹。主要装饰在鼎、爵上,一些觚、盘上也饰有蝉纹。对于商周青铜器蝉纹的含义,有学者认为,刻有蝉纹的青铜器多为炊食器、盛酒器和盛水器,可能代表饮食清洁之意,因商周已是文明较发达的时代,饮食卫生普遍受到人们的重视,上层贵族更是如此。

在两汉时期,出现了大量蝉形玉琀。所谓玉琀,就是墓葬中放在死者口中的玉器,又称“含玉”。古人使用玉琀的目的有二:一是古人视死如生,不使死者空口;二是希望以玉石质坚色美的特性来保护死者尸体不化。汉以前的玉琀,种类较多,形制不一。商周玉琀有玉蝉、玉蚕、玉鱼、玉管等,春秋战国时期的玉琀有玉猪、玉狗、玉牛、玉鱼等。直到两汉时期,人们才主要以玉蝉作琀。用于口含的玉蝉,与用于佩戴的玉蝉有一明显区别,就是前者无穿孔,而后者有穿孔。

在至今所发掘的所有汉代墓葬中,几乎都有蝉琀出土。对于这种现象,学界普遍认为,两汉时期盛行神仙方术,流行求仙问道,人人想长生不死。蝉虫能蛰伏数载一朝飞升,恰与学神仙道者追求的羽化飞升目标相一致,便赋予蝉“不死”的含义。因而认为蝉能为生者辟邪,为死者护尸。死者口含玉蝉,便可肉身不腐,灵魂不灭,获得重生。在这种观念影响下,人们对蝉琀的制作特别讲究,力求详实写真。这一时期出现的“汉八刀”工艺,在蝉琀上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这些“汉八刀”玉蝉,看似寥寥几刀,却为玉蝉注入了饱满的生命力,观后令人叫绝。

魏晋人将蝉视为君子立身的榜样

道教把“蝉蜕”看作是羽化成仙,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使民众更容易接受其思想,便吸收了道教这种观念,将蝉纹运用到佛教造像的身上。在青州市博物馆所藏的400余尊佛教造像中,有一尊北魏时期的石雕菩萨像格外引人注目,因此尊佛像的头冠中央饰有一栩栩如生的蝉纹。此外,山东博兴龙华寺遗址也出土了一件东魏时期的蝉冠菩萨石雕立像,现存于山东省博物馆。这尊立像身躯修长,面含笑意,头戴高冠,高冠后有巨大的圆形背光,因菩萨宝冠正中装饰有蝉纹,被命名为“蝉冠菩萨像”。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还赋予蝉高洁的品德。晋人郭璞在《蝉赞》中说:“虫之清洁,可贵惟蝉。潜蜕弃秽,饮露恒鲜。”晋人陆云还总结出蝉的“六德”:“夫头上有緌,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食,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守节,则其信也;加以冠冕,则其容也。”他赞叹道:“君子则其操,可以事君,可以立身,岂非至德之虫哉!”竟把蝉虫视为君子处世立身的榜样,称之为“至德之虫”,可见魏晋时人对蝉虫是何等钟爱。

貂蝉是古代官吏服饰 由貂尾和蝉纹金铛组成

此时期人们对蝉的钟爱,还体现在绘画和服饰上。当时的画家喜欢将蝉画在扇面上,据《南史·何戢传》记载:“(戢)出为吴兴太守。上颇好画扇。宋孝武赐戢蝉雀扇,善画者顾景秀所画。时吴郡陆探微、顾彦先皆能画,叹其巧绝。戢因王晏献之,上令晏厚酬其意。”可见当时画蝉之风颇为盛行。

以蝉为服饰在当时也很流行,甚至连皇帝也热衷于此。据《周·宣帝本纪》记载:“(宣帝)既自比上帝,不欲令人同己。尝自带绶及冠通天冠,加金附蝉,顾见侍臣武弁上有金蝉,及王公有绶者,并令去之。”以金蝉为官吏服饰,在汉代已出现,汉代侍中、中常侍的朝冠上,插貂尾,加金铛,作蝉形,谓之“貂蝉”。现在很多人以为“貂蝉”是人名,是古代四大美人之一,没想到“貂蝉”原本是古代官吏服饰之一,是貂尾和蝉纹金铛两类物件的合称。古人为何以蝉为官吏服饰?其中有何寓意?五代马缟的《中华古今注》称:“貂蝉,朝服也。貂者,须其有文而不焕炳,外柔易而内刚劲也。蝉者,清虚识变也。在位者有文而不自耀,有武而不示人,清虚自牧。”所谓“清虚自牧”,就是要求自己做到虚心待人,廉洁自律。

目前,“貂蝉”在汉墓中尚未发现,但在魏晋时期的墓葬中偶有发现。如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大墓、南京仙鹤观6号东晋墓等都有发现。但都不见貂尾,应已腐烂,只存蝉纹金铛。

在唐宋时期,蝉纹并不是太流行,可能人们对蝉的认识更加客观,崇拜色彩渐褪。此后直至近代,蝉纹又大量出现在玉器、瓷器、金银器等器物上,寓意走向世俗化。蝉善鸣,以蝉鸣为题材的作品寓意“一鸣惊人”;蝉纹相连的图案则寓意“蝉联”;将玉蝉佩戴在腰上,寓意“腰缠万贯”;蝉纹与树叶纹的组合,寓意“一夜成名”。

《吉祥艺术》版平时逢周日见报。

来信可寄:广州市人民中路同乐路10号广州日报副刊部 钟志荣

邮编:510121

邮箱:gtdrh@yahoo.c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