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1153篇礼仪玉和葬玉3

 天宇楼33 2016-09-05

(续)

    玉璋

    玉璋的形状,和玉圭相似,呈扁平长方体状,一端斜刃,另一端有穿孔。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半圭为璋。璋的种类据《周礼》中记载有:赤璋、大璋、中璋,边璋、牙璋5种。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纳为三类:第一类赤璋是礼南方之神的;第二类大璋、中璋、边璋是天子巡守用的;第三类中璋、牙璋是作符节器用的。赤璋是用赤玉(玛瑙)做的璋,是祭南方之神朱雀的礼器。

    玉璋始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分别出土过3件玉璋,为迄今所知最古老玉璋。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有玉牙璋,青灰色,通体磨光,光洁鉴人。柄与器身一侧各钻一圆孔,两面磨刀刃,刃微凹,两阑出扉牙,长54厘米。二里岗出土的玉璋,为淡青色,后部微残缺,前部为斜刃,后部两侧有牙状突起,安柄处钻一圆孔。西周的玉璋比较少见,器形与商代相近,器身窄长,尺寸较小,中略内凹,三角形端刃一尖长,一尖短,长方柄,扉牙之间亦饰平行阴线。春秋玉璋形状较多,或呈扁平条形,素面无纹;或端刃内凹,作弧形;或首端呈斜角;或上、下端皆微作斜角,身两侧一边微弧,一边似斜刃。战国以后,出土玉璋几乎不见。

    玉璋除用作六器之一外,《周礼,考工记》中还有大璋亦如之,诸侯以聘女的记载。《周礼·考工记》又载:大璋,中璋九寸,边璋七寸,射四寸,天子以巡守。说明玉璋还是天子巡狩的时候祭祀山川的器物。大山川用大璋,中山川用中璋,小山川用边璋。所祭的如果是山,礼毕就将玉璋埋在地下,如果是川,礼毕就将璋投到河里。《周礼·典端》载: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近来,香港也有玉璋出土,随着数目的增多,对玉璋的认识也更加清晰。

第1153篇 <wbr> <wbr>礼仪玉和葬玉3
18  玉璋  西周早期。青玉质,受沁痕迹明显。器身窄长,中略内凹,三角形端刃一尖长,一尖短,长方柄,扉牙之间饰以平行阴线。

第1153篇 <wbr> <wbr>礼仪玉和葬玉3

19  玉璋  春秋晚期。青灰色玉质,有受沁痕迹。器身呈扁平长条形,素面无纹,端刃内凹作弧形,柄部较器身窄,作长方形,柄身之间有穿孔。

第1153篇 <wbr> <wbr>礼仪玉和葬玉3

20  玉牙璋  战国,高14厘米。

    附:古玉沁色鉴识:

    玉质入士千百年后,由于土壤中微酸或微碱、潮湿的作用,会出现斑纹、钙化、石化的现象,叫做,或叫。大致说,玉上带红色斑点的叫蹒斑,黑色斑点叫黑漆古;玉质表面钙化,如涂一层薄薄的黄土,称为古土;或起一层灰白色的云雾叫做鸡骨白;玉器在古墓中如与水银接触而变黑或呈银灰色,称水银浸;与铜器相近而变成绿色,叫鹦哥绿;受血浸而产生红色纹理,称尸古枣皮红;受石灰的侵蚀而变红,称孩儿面

    玉璜

    璜是一种弧形片状玉器。《说文》称:半璧为璜。实际上古代的玉璜不仅限于规整的半璧(半圆)形。璜在六器中被作为礼器,《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玄璜礼北方。但在考古发掘中,多发现于人的胸腹部,挂系一种佩饰,并往往是组玉佩饰中的佩件。资料表明,各个时代的玉璜除具有圆弧形的特征外,其形制的变化非常大,只有少数是规整的半璧形。

    璜是我国最古老的玉器形制之一,早在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早期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中就有了玉璜。新石器中期长江流域良诸文化开始普遍制造和使用至璜,这一对期五璜被人们用作佩于胸前的装饰品,形状多不规则,变化较多。

    商、西周时期,玉璜仍普遍地使用。从现今考古发掘的实际情况看,此时绝大多数的玉璜,仍是作为典型的装饰品使用,关于璜的礼器用途,还有待于今后的研究。

    春秋战国时佩玉盛行,玉璜作为成组佩玉的组成部分大量出现,其形式和纹饰极为丰富,并出现了许多异形璜。汉以后,玉璜作衰退势。所见南朝和北齐的玉璜均作弧形素面状,两端靠外周处钻孔,有的在内外周缘还包镶金边,与早先稍微有异。

    南北朝时,官服需悬挂玉,玉璜重新出现,此时玉璜已演变为梳背形或菱形,形状异于前代。这一时期佩玉在社会中流行的范围很小,因而玉璜的数量极少。

    唐代贵族妇女喜佩戴成组佩玉,佩玉的主体是云头状玉璜。同南北朝时相同,玉璜在当时颇为罕见。

 宋至明清伪古玉中多有小型玉璜,其目的不外于供玩赏和收藏,而日常生活中人们所佩带的已演变成 玉锁、玉牌等新的形式。

第1153篇 <wbr> <wbr>礼仪玉和葬玉3

21  黄玉夔龙璜  西周,长10.5厘米。曲度较大,呈半瑗形。以双阴线刻划双龙双凤,线条流畅婉转,两瑞各穿一孔。

第1153篇 <wbr> <wbr>礼仪玉和葬玉3

22  白玉卧蚕纹龙首璜  春秋,9.2×0.4厘米。白玉质,虹形状,两端作简化双龙首形,中间呈扇形,上下出廓。通体琢起的蟠虺纹,地饰阴线纹。龙口及顶端各穿一孔,便于穿系。

第1153篇 <wbr> <wbr>礼仪玉和葬玉3

23  龙首纹玉璜  战国,长17.3厘米。阴刻兼浅浮雕双龙首纹,身饰勾连云纹,下端镂雕双凤。刀锋犀利,棱角分明,是战国典型玉雕精品。

第1153篇 <wbr> <wbr>礼仪玉和葬玉3

24  白玉谷纹龙首璜  汉,长16.8厘米。曲度小,体长。两端以阴线刻划龙首,椭圆眼,身饰谷纹,上端中间一孔。此璜尚留有战国遗风。

第1153篇 <wbr> <wbr>礼仪玉和葬玉3

25  白玉谷纹璜  明,13.5×0.5厘米。通体浅浮雕排列有序的谷纹,边缘琢脊齿纹,两端各穿一孔。雕工风格质朴精致。

 第1153篇 <wbr> <wbr>礼仪玉和葬玉3

26  白玉双螭璜  明,长12厘米。以阴刻兼镂雕技法琢咸。布局对称协调,给人以均衡之美。

    附:谷纹

    圆圆的乳钉如谷粒,弯弯的曲线似谷芽,故称为谷纹。谷纹始于春秋时期,以后常出现在玉璧、剑饰及龙形佩上,整齐规律,排列有序。

    玉璜的故事

   六器中,璜礼祭北方。北方声秋,主冬闭藏。古人礼璜,有秋收冬藏的意思。今发现的玉璜,出土于长江下游的河姆渡遗址。和崧泽遗址。玉璜的形制《周礼》中称半璧为璜:。璜的用途,有一种猜想:璜是早期的火镰,取火用的,古人出于对火的崇拜,立为礼器。传统的说法:原始渔猎时代,古人喜爱摹仿自然,璜的造型是摹仿鱼。考古学家发现同时期出土的彩陶上,绘有大量抽象和具象的鱼纹。玉和彩陶同时发育,二者相互参鉴,非常可能。这一说法,后人曾借用到姜太公钓鱼的故事中。当年姜太公于渭水畔垂钓。一天,钓了一条赤鲤,剖开鱼腹发现有一个玉璜,上面刻着9个篆字:姬受命吕佐之报于齐。意思是,周文王受天之命请姜吕佐辅,功成后,封齐地报答太公。太公见此璜,心里有底了,于是,整天举个空竿,等待姓姬的周文正来。入战国,礼崩乐坏,玉璜等礼器也渐成佩饰和随葬品。

    玉琥

    在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和传世的虎形玉器,有圆雕、浮雕和平面线刻的虎纹,多作为佩饰之用。玉琥位于6种瑞玉之末。据文献记载,琥是以白虎的身份来礼西方;以虎符的身份来发兵。但从目前出土发掘情况来看,尚未见到琥的实物。

    商代妇好墓出土的圆雕和浮雕玉琥各4件,都有孔,称为虎形玉佩,属于装饰品类,并不作为发兵或祷旱之用,也不是仪礼中使用的瑞玉。因此有人认为,表面刻虎纹的玉器应依器命名,前加虎纹二字;对于虎形玉器,有孔的可称虎形玉佩,无孔的可称为玉琥。

    商代玉琥或作圆雕,或作薄片雕。昂首,圆眼或字眼;张口露齿,身饰云纹或条形纹等;屈足,作行走状,长尾后卷。西周玉琥为扁平体,昂首,圆口,身细长,装饰简朴。春秋玉琥仍呈扁平片状,俯首,或躬身,或直背,椭圆眼,上唇上卷,下唇内卷成孔,肢足前屈,作伏卧状,长尾下垂,尾端上卷成孔。身以双阴线饰龙首纹、云纹等,周边轮廓线饰绳纹。战国玉琥基本承袭春秋玉琥造型,但雕工更加精湛。

    汉代玉琥多以一种纹饰图案出现,装饰于玉铺首等四灵纹中。单独的琥形佩其头部则很像龙头,轮廓线也饰以绳纹。金代的秋山玉中,琥的形象较多,一般作低首蹲伏或回首伏卧状,圆眼细眉,简洁生动,表现了北方少数民族善狩精射的勇猛之气。

    元代玉琥作行走状,俯首,单圈眼,身以双阴线刻长短条斑纹。明清时期玉琥圆雕较多,细部刻画一丝不苟,注重写实,尤其对琥的神态特征表现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以体现琥的威猛之美。(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