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珠子:贵族组配

 树下顽石 2015-08-09

中国古代珠子:贵族组配

中国古代

古珠百科 · 2015-08-01 20:37

中国古代珠子:贵族组配

  我们并不知道周人是如何将组佩这种装饰形式兴起和制度化的,那种安静、对称的形式感和包 含着秩序的美感的珠玑玉佩以最完整的形式突然呈现在我们面前。最初,周人是因为西方蛮族的压 迫而进人周原的,《诗经》描写周人的领袖“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而公元 前13世纪到公元前10世纪,整个欧亚大陆都曾受到蛮族的冲击,从爱琴海到美索不达米亚,从印度 河谷到中央亚细亚,蛮族大迁徙的后果和连锁反应是一些文明被征服,而另一些文明则崛起于世。 周人就是在公元前11世纪取代了商殷。在当初归附古公亶父的西方民族中很可能有来自受到蛮族?中 击而东移的中亚民族,他们有装饰和珠子的传统,而且精通技艺。我们推测这些人可能将一些珠〒 的技艺带人周族,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周原故地最先出土了原始的费昂斯玻璃珠和西周组佩上那些红色玛瑙珠在形制上与印度河谷和西亚王墓的玛瑙珠如此相似的一个原因。这只是一种可能性推测。 但是,从公元前一千纪起,中亚草原和沙漠中的确有许多靠近水源的绿洲定居点,以集中手工业制 造(包括珠子和贵重金属的装饰品)和贸易集散的方式回应了北方草原民族和南方大都市的兴起。


  《周礼·天官冢宰·玉府》39专门有对佩玉形式的记载,“佩玉上有葱衡,下有双璜、冲牙,蠙珠40以纳其间”。《大戴礼·保傅》也有“上有双衡,下有双璜、冲牙,蠙珠以纳其间,琚瑀以 杂之”。虽然不同时期经注家对衡(珩)、璜、冲牙、蠙珠、琚瑀等部件及其搭配方法都各有见 解,但基本上大同小异(图094)。


  图094根据《周礼》和《礼记正义》复原的组佩。这种搭配方式与西周的出土资料中的组佩形式不符, 推测文献记载可能是一种理想化的规定,又因为《周礼》的最后成书时间晚于西周,最晚可至战国,所以 也有人认为文献记栽是战国人据当时的组佩形式对前朝的推想,现今出土的战国组佩证明了这点。不管怎 样,文献记栽的这种组佩形式都影响了后来的皇家装饰。图中A为清代学者根据《大戴礼》等文献复原的 组佩。B为清代学者根据《毛诗》等复原的组佩。C为郭沫若根据古代文献复原的组佩.D为考古学家郭宝钧复原的组佩。


  孔颖达在《礼记正义》卷三十解说得比较细致,“凡佩玉必上 居于衡,下垂三道,穿以蠙珠,下端前后以悬于璜,中央下端悬于冲牙,动则冲牙前后触璜而为声”奇怪的是,所有这些解说都与西周的出土资料显示的情况不符,倒是后世复古风起的明代严 格遵守了这种形式。明代看不到西周的出土资料,只能根据上古文献来复原组佩,这可以解释明代 组佩为何严格遵守了文献记载的形式。但西周的组佩显然不是文献中那种理想化的描写,他们的组 佩形式比文献记载更加繁复多样、不拘一格。由于《周礼》的最后成书时间晚于西周,其中对一些 礼仪制度的记录可能有后人附会的成分,特别是这种上有衡,下有双璜、冲牙,明显是腰部挂件而 非项饰的组佩,形式上更多像是战国时期大为流行的腰佩,更少像是西周的出土资料。


  我们说过《周礼》记载的组佩似乎是一种腰部挂件而不是项饰。从现有的出土资料看,西周 的组佩至少有项饰、腰佩、腕饰三种大的类别。项饰的装饰主题是璜,与其他各种形制的玉件和珠 子搭配穿系而成;腰佩的主题是一种作为擎领的梯形玉牌,下面悬垂多列各种材质和色彩各异的珠 串,梯形玉佩一般都有繁复精美的纹饰,有的还有绿松石镶嵌;腕饰上的珠子和玉坠则比较活泼多 样,似乎是生活化的而非制度化的装饰。这其中与身份等级的联系最紧密的可能是项饰。


  《周礼》中没有“组佩”的称谓,《诗经》里也没有提到“组佩”但多次出现“杂佩”,后者 多是男女间用来表达恩爱的信物,逻辑上讲不应该等同于礼仪用具的组佩。《后汉书·舆服志》称 皇家佩玉为“大佩”,后来的《舆服志》都称“佩玉”或“佩”,也都没有“组佩”的称谓,但是 有“佩玉垂组”的说法,就是在玉佩的下面悬垂丝绸的结穗,这大概是后人称为“组佩”的原因。 我们暂时按一般说法,将凡由两件或两件以上玉器(件)组合成的玉佩称为“组佩”。西周的组佩 (项饰)的结构特点是以玉璜为主体,配以其他小件玉饰,用我们前面多次提到的红色玛瑙珠和后 面将专门叙述的蓝色“费昂斯”珠,按照一定的装饰形式穿系起来。直到西周末年,这几种材质都 是比较经典的搭配。


  如果只是想看看西周贵族组佩的实物资料,三门峡虢国墓地(图019)、山西曲沃晋侯墓地 (图095 )、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图0%)、陕西韩城梁带村两周墓就足以叫人叹为观止。在装饰 品神圣化、权利化的上古时代,民间几乎没有一窥豹斑的权利,这些装饰品全部集中在贵族和王 权、神权阶层手里,这大概就是我们今天能够比较集中地看到这些东西的原因。两晋以后,江南的 士人文化开始兴起,装饰品也出现在民间;唐宋间由于商业的发达和随之而来的市民文化的兴起, 是珠玉世俗化的时期;从此,民间装饰品才大为改观。我们将在以后的章节中看到珠玉这种奢侈品 是怎样一步步走向世俗和民间的,但是在西周,珠玉只属于权贵。


  图095山西曲沃天马曲村西周晋侯墓地出土玉组佩。这套组佩应为腰部挂件,主题是一件作为擎领的梯形玉牌,上有阴刻纹饰和绿松石镶嵌,工艺细致精湛。玉牌下端悬垂多列珠串,使用了多种材质和形制的构件,有玉贝、 红色玛瑙珠、红色玛瑙竹节管和绿松石珠等。 这种腰部挂佩一直是古代中国具有特色的装饰品,西周可能是这种饰件的成熟期。战国时期,作为项饰的组佩衰落,腰上的挂佩却十分流行,并兴起水晶、玻璃等多种材质。汉代延续了腰部挂佩的传统,装饰形式大为改观;直至明清,腰部悬挂各种材质和功能的佩饰一直都很流行。北京大学赛特勒博物馆藏。


  20世纪70年代在河南三门峡发掘了虢国一代君王虢季的墓葬,两次发掘共出土组玉佩44件 (组),其中大型组玉佩3套,包括君王虢季墓出土的“七璜连珠”和虢季夫人墓出土的“五璜 连珠”组佩。《周礼》规定了天子与各个等级不同的诸侯在礼仪用具上的数量,比如列鼎数量是 “天子九,诸侯七”。按照这个原则,虢季身为诸侯国君,佩戴“七璜连珠”与身份正相符合(图 096)。但是墓中出土的青铜礼器却是九鼎七簋,《公羊传·桓公二年》何休注说:“礼祭天子九 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可见列九鼎是周天子才可享用的形式,而虢仲墓中的器物组合属于列鼎的最高形式。虢仲身为一诸侯国国君,行的却是天子九鼎之礼,这种僭越行为背后的故事 成了谜底。


  图096河南省平顶山市应国墓地出土的西周组佩。应国墓地主要是周代应国贵族的埋葬地, 其中也包括应国灭亡后部分楚国贵族墓葬与两汉时期的一些平民墓。这件出自应国墓地Ml 的组佩一般认为是项饰,资料很少说明出土位置。但从复原效果看,更可能是悬挂在腰间的腰佩。配件的形制和材质有梯形玉牌、玉柄形饰、玉棒、玉珠、玉竹节形管、红色玛瑙珠、红色玛瑙管和蓝色费昂斯管,后由于费昂斯管腐朽难存,展示时被去掉。中间的四龙首纹梯形牌作为擎领;玉牌两侧有柄形饰、玉棒等串联;玉牌下端悬垂四列珠串,材质和色彩搭配有序,典雅庄严。


  另一个与文献记载中的规定不合的是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出土的“多璜佩”。这件组佩出土在穆 侯夫人杨姑墓中,应该是项饰(图097)。组佩总长超过2米,由玉璜、玉珩、冲牙、玉管、蓝色菱形 费昂斯珠、红色玛瑙珠、红色玛瑙竹节形管共204件串联而成,其中玉璜数量达到45件。杨姑是晋穆侯的次夫人,所谓“杨始”是指从杨国嫁到晋国的姑姓女子。我们很难想象杨蛣是如何佩戴长度超 过2米的项饰的,或者是从项饰的中部穿戴,身前背后各悬垂1米?我们不得而知。而这位次夫人的 墓中随葬品多达4280余件,仅玉器就有800多件,作为权力象征的玉戈有12件之多。《周礼》、《礼 记》这种官方文书森严的面孔,使我们形成对古人过分形而上的想象,以为他们整日生活在羁绊他们 的绳索之中,个人情感好像与他们无关。其实只要读一读《诗经》中那些率直坦然的民风,就会发现 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一样,他们并不排斥个人情感的表达,更不拒绝生活情趣的体验,在某种程 度上也许比浮躁的现代人更加率直和细腻。晋穆侯对次夫人杨蛣的明显偏爱正是一个例子。


  图097 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出土的“多璜 佩”。玉组佩总长超过2米,由玉璜、珩、冲牙、玉管、蓝色菱形费昂斯珠、 色玛瑙珠、红色玛瑙竹节形管共204件串联 而成,其中玉璜数量达到45件,最大璜长 15.8厘米,是目前出土玉璜数量最多的 组佩,为晋穆侯的次夫人杨始拥有。这种 搭配形式和数量与文献记载的礼仪制度不 合,也可能是由于该项饰并非用于礼仪而 是单纯作为奢侈品用于生活装饰的目的。 山西省博物馆藏。


  佩戴由珠子及其他构件组成的形式复杂有序的个人装饰品并非中原贵族所独有,古代埃及法老 和贵族、祭师、宫廷护卫等都佩戴形式不同的珠饰,埃及壁画和数量惊人的出土器物无不反映那种 奢侈华丽的面貌;印度的王公贵族也莫不如此,我们从佛教造像中全身披挂璎珞的菩萨形象就能得 知,菩萨本是印度贵族形象,菩萨的个人装饰即是当时的印度贵族的风尚。由于资料的缺乏,我们 不知道那些装饰是否也是制度化的,就是说,它们是否同佩戴者的身份对应,比如什么样的等级对 应什么样的材质和装饰形式。埃及的情况是显而易见的,他们的珠子的穿系方式十分复杂,网络状 的连接形成披肩式的华丽珠串,特别是他们的坠饰(pendants),形制繁多,内涵丰富,不同的形 制代表不同的神祇和法力,可以说是埃及政教合一理念的物化形式。而古代印度在公元前1500年以 后,由于严格的“种姓”制度,使人相信他们的珠子和装饰风格是具有等级意义的。


  礼乐制度衰败以后,西周式的贵族组佩也逐渐式微,特别是那种长及膝下、以节行止的项饰 基本消失。最大的不同是悬挂在腰部的组佩大为流行起来,从战国起,这种悬挂腰间、迤逦裙边的 腰佩成为最主要的组佩形式延续开来。各种材质和形制也竞相争艳,齐国有冷艳通透的水晶组佩; 洛阳有悬挂玉舞人的金质项链;鲁国沿用了西周组佩以玉为主题的形式,但玉件的体量增大,形制 饱满夸张,仍是一派战国时期张扬的气象;南方荆楚一带则使用了工艺和装饰效果都最为时新的- 蜓眼玻璃珠,以丝绸结穗,风光迤逦,对传统视而不见。秦时组佩中断,直到东汉,玉组佩以新的 装饰形式作为官方的舆服制度被规定并延续下来。东汉明帝白玉大佩;晋代天子白玉垂组;唐代君 臣佩玉,天子白玉,王公玄玉;宋代玉珩、嬪珠、金兽面;明代复古风起,衍、瑀、据、珠悉数古 法,冲牙相触,玉滴有声,风度俨然。玉组佩作为古代中国特有的装饰形式绵延了数千年。

(文章来源:《中国古代珠子》,作者:朱晓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