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数字“66”查看平台文章目录。 —————————————— 《管子·国蓄》曾有过这样的记载:“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币为下币”,由此不难看出珠玉在古代中国的等级。在《玩珠子》【回复数字“147”查看历史文章《玩珠子》】一文中执古也提到“等级”这个重要属性。几千年的时空轮转,难免让人们的审美有了差异,现今大多数人能见到的也是较为市场化的东西,宣传推广的影响不可小觑,不过真正的大美应该是雅俗共赏的,每当执古看到中国古代高等级珠玉的时候都有说不出的激动。那么今天执古试图让大家穿越千年,用心感受当时的高等级珠玉的文化与美。 商周时期等级森严,珠玉佩戴有严格的制度,可以讲从佩饰能够表明身份等级。组佩一直传承到后朝,汉、魏晋直至明清都有玉组佩,虽然明清珠玉制度已消逝,但玉禁步(明代禁步是前朝组佩的传承)仍非百姓佩戴之物。下面我们就分别展示一下西周至明朝期间传承演变的组佩,并且谈谈穿系佩戴方式,从中大家可以感受我国古代先民们的审美。 西周组佩: 当时人们认为玉制组佩有一种与神灵沟通的作用,是皇族举行重大活动时的必需品,象征着佩戴者的身份和地位。周代的礼制在用玉制度上十分严格,珠玉的规格、样式都有标准。西周的组佩由数十件甚至数百件珠玉组成,佩戴起来并不轻松,但古人认为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佩戴组佩不仅行走时玉振之声清脆萦绕,佩者步伐也会自然的配合组佩的摆动,从而尽显佩者的仪态与风度。 《大戴礼记朝事》中记载“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侯伯命七,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七为节”。下图是虢季夫人用组配(五联璜) 虢季为国君,公侯一级,但按周礼,天子一下君臣不能用全玉的规制,所以虢季夫人的五联璜是由玉、玛瑙、费昂斯等穿系而成。这种佩的佩挂方式为套挂在主人的颈部,下端垂到腹部或以下。身份越高,佩越长,璜越多。当然商周时期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大佩制度,组佩采用的材质也很丰富,有玛瑙、松石、费昂斯(料器)等。 上图为西周七联璜,公侯一级,组佩长可及脚踝,璜大且工艺细腻复杂。佩挂在主人的颈部。 西周等级较低的组佩,三联璜,系于主人颈部。 西周组佩项饰 西周组佩项饰 西周组佩腕饰 西周组佩腕饰 西周晚期组逐渐于多样化出现了项饰、腕饰等。 春秋战国组佩: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势力扩张到黄河流域,楚式的风格对中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一时期组佩的形制非常丰富。佩戴位置包括颈部、胸部、腰部。到了东周晚期直至战国组佩以佩于腰间(胸腹)部位为主,而且组成部分增加了瑀、琚、珍珠等。 下图是洛阳中州路西工区东周墓、信阳2号楚墓、广州象岗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人像上都刻画着单璜佩,系于腰部正中,且均为单璜组佩,应该是主人身份较低。 上图湖北江陵武昌义第六号墓出土的人俑,描绘着佩挂从胸部一直下垂至足部的组佩,且两边各一。 上图是郭宝钧先生根据战国出土组佩绘制的模拟图 战国组佩 战国组佩 战国组佩 西汉早期、魏晋、南北朝、隋唐组佩: “汉末丧乱,绝无玉佩。魏侍中王粲识旧佩,失复作之”载于西晋挚虞的《决疑要注》。从西汉中后期直至汉末,是组佩的断续期,不光是战乱,与汉代服饰的变化也有一定关系。魏晋时期组佩又开始复作。南北朝、隋唐组佩都在持续沿用与发展,但“礼”的意义却一直不变。 上图为西汉早期组佩,战国风格依稀可见 上图为天王送子图,隋文帝将组佩佩挂在腋下革带上 上图为咸阳干县懿德太子墓石椁所绘画像,组佩依然是佩挂在腋下革带上。 上图为西安独孤司贞墓、咸阳王世良墓出土组佩绘制图(隋代) 上图为隋代组佩实物图 上图为唐越王李贞墓出土组佩 上图为魏晋南北朝组佩 明代组佩: 明梁庄王墓出土玉“禁步”就是组佩的传承,在明代“禁步”的佩带十分广泛,出土记录众多。由此执古认为明代对传统汉文化的传承是很好的。 上图是明代梁庄王墓出土组佩 上图是明代梁庄王妃墓出土组佩 至此组佩的传承演变、穿系佩带、材质构件、等级意义,执古以图文的形式为大家呈现完毕。再想多说两句,玩珠子中提过的“等级”属性,从此文中大家就可以看到,好多我们见过的珠子原来是如此等级,玩的同时去研究思考,佩带的时候也可以古今结合,这样玩的才有意思。中国文明够我们学与玩一辈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