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留学,中产的必选题?丨小别离

 离塔上的公主 2016-09-05

简七理财

理财更简单,人生更自由

又是开学季。突然很聊聊教育这件事…



今天听到一个悲伤的诈骗新闻:广东一位大学新生,因被骗学费而投海自杀…


“害怕因为这样造成我不能去读大学,真的很害怕,有了希望,然后绝望,这种感觉真糟糕,我真的承受不了,只能以这种方式来结束我的生命,来躲避责骂,我很懦弱对吧!”


除了强烈谴责骗子、非法兜售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自杀女生的这段遗书,却让简七陷入了对教育本身的思考。


恰好,《小别离》这部讲中产阶级家庭送孩子出国留学的电视剧,据说让不少人产生了共鸣。


刚好,犀利君也看了,他说看出好些疑问…


01


留学这件事,离我们很近。


身边越来越多人选择背井离乡,去国外游历一番。因为留学不仅开阔眼界,而且对未来的就业和前途关系重大。海外教育经历,多多少少让你比同龄人更有竞争力。


有朋友感叹,海龟硕士相较于本土硕士,落户上海容易许多。

 

留学这件事,好像又离我们很远。


大多数普通家庭承受不起动辄几十万元的学费,更何况这笔教育投资周期长,回报遥遥无期,未来充满各种变数。留学只是茶余饭后偶尔谈及的聊资。


比起海外高昂的学费,不少海龟也感叹薪资并没有什么优势。

 

尽管留学效果众说纷纭,但我突然惊讶地发现,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觉得,出不出国不再是需要讨论的话题,而是毋庸置疑的最重要的选择。问题只是,到底什么时候出去最好?高中毕业再出国读大学?晚了!

 

当大部分孩子为考个好大学苦苦挣扎的时候,不少中产家庭把孩子送出国读书的时间,提早到中考之前…


(怎么感觉,有点现在中产抢房的即视感…)

 


02


《小别离》描述了三个迥然不同的中产阶级家庭。

 

首先这三个家庭的收入完全不同。

 

方圆(黄磊)和童文杰(海清)这家子,一个医生一个外企经理,都是高学历,平时开着凯迪拉克CT6上下班,两人年收入五十多万,代表了社会主流精英家庭的形象。

 

暴发户张亮忠是小企业主,学历不高,但通过打拼有了自己的事业,早已摆脱财务困扰,他的财富和社会地位是里面最高的,还娶了一个小20多岁的太太。


 

从底层护工奋斗到社区医生的吴佳妮和她的出租车司机老公,刚刚进入中产阶段,有房有车,工作稳定,经常早出晚归。虽然没有之前两个家庭收入高,但生活水平也早已实现小康。

 

其次,三个家庭的孩子也各不相同。

 

方圆的女儿朵朵,一个典型的中等女孩,成绩一般,表现也不突出。以后考个普高没问题,但要跻身重点高中,难度很大。

 
张亮忠的儿子小宇,从小缺少父母关爱,调皮捣蛋,成绩垫底,留在国内估计连一般高中都考不上。

 

吴佳妮的女儿琴琴,乖巧懂事,学习也十分优秀,父母虽然从不操心她成绩,却一心想通过她提升家庭的社会地位,实现逆袭。

 

正是这三个看似完全没有任何共同之处的家庭,因为住在同一个社区产生了交集;而在现实的种种压力面前,他们又不约而同地做了一个决定:不参加中考,把孩子送到国外上高中。

 


03


就中产家庭的经济实力来说,出国留学本来算不上太大的负担,但低龄留学显然不一样。


因为孩子的高中和大学都要在国外读,而且国外高中的学费一年也要二三十万人民币,这样整个国外留学期间光学费起码不会低于100万人民币,这对于中产家庭也不是一笔小数目。

 

尽管要背负巨大的经济压力,大多数有能力的家庭还是咬咬牙送年幼的孩子出国,甘愿长期忍受骨肉分离的痛苦。

 

朵朵和小宇的出国其实都是一个原因:逃避中考。因为成绩不好,万一中考考砸,上不了好高中,耽误考重点大学,这辈子就完了!所以与其待在国内挤独木桥,不如早点出去。出国对他们而言是一条捷径,既避开国内激烈的升学压力,又可以在国外镀一层金再回来。 

 

相反琴琴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完全不用担心升学问题,然而母亲渴望孩子早日出人头地,看见人家的孩子都走了,非要把自己的女儿也提早送出去。问题是琴琴的家境一般,根本无力承担天价学费,但在父母眼里,留学是一根救命稻草,可以彻底改变家庭命运,就算砸锅卖铁卖房子也要把孩子送出去!

 

虽然眼下出国留学逐渐成为普遍现象,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留学教育依然是一种奢侈品,即便国外家庭也会根据自身经济条件选择学费更低的公立学校,而不是一味地让孩子上常春藤。


原因很简单,西方的精英教育本来就是给那些富人阶层巩固自己地位的,这些私立学校用高昂的学费清楚地表明,这里不是底层向上攀爬的阶梯,平民子弟想进来是要付出代价的。

 

我们不敢说这个选择到底正不正确,但我们从中发现了中产阶级普遍弥漫着这样一种焦虑心态:表面上他们在这一代人中算生活不错,其实内心十分脆弱,毫无安全感,因为任何一场经济波动都会让现有的财富不保。


想来想去,只有让下一代成为知识精英,才能巩固自己目前的地位,继续维持有品质有尊严的生活。

 

另外我也发现,在决定让孩子出国一事上,很少有父母主动征求子女的想法。因为他们觉得孩子太小,什么都不懂,还不如自己做主。


这样做的风险在于,如果父母没有任何留学经验,光凭别人成功的事例,就一定要把孩子推到自己从未达到的高度,这难道不是在赌博吗?


最近,南京一位“伯克利妈妈”的话就让人深思:这四年我孩子没有适应伯克利,伯克利也没有记住他。

 


04


当然对于更多普通工薪家庭而言,问题不是孩子愿不愿意去留学,而是自己根本无力给孩子提供这样多重的选择。


中产家庭的焦虑是因为选择太多,工薪阶层则是没得选。如果说父母的见识和选择决定了下一代的命运,那么底层人群的命运其实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

 

教育问题背后折射出来的残酷事实就是:你穷你的后代就接受不了更好的教育,没有好的教育就摆脱不了现状。更残酷的是,发达的资讯时代让你看清这一切,但你还是只能停留在底层生活,感觉无力。


(是不是想到了上周聊的《北京折叠》)


这不是中产阶级的焦虑,而是这个时代的集体焦虑。为了过上体面的生活,中产家庭孩子可以留学镀金,那么底层家庭孩子面对国内高校扩招,是否还能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呢?

 

这是我看完此剧最大的疑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