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十六已然知天命|BBC跟拍了49年:穷人与富人的人生七年

 心静如水D 2016-12-22
7 UP

英国有部很了不起的纪录片,一个导演可能初衷是想验证在英国社会阶级是很难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每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直到去年的56岁,几十年过去,还是那个导演,从青年到老年,还是那群人,从儿童步入老年。到目前为止,该纪录片已经跨越56年(每7年一集)并在ITV和BBC播出。2005年英国第四台将该系列纳入最伟大的50部纪录片名单中。


迈克尔从1964年开始拍摄的纪录片系列的第一部。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

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人生行至大半,岁月蹉跎。是悔恨感慨,还是遥想当年风华正茂。年华终有老去的一天,可生活仍将继续。 

被选中的孩子代表了当时英国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阶层,并做出明确的假设,即每个孩子的社会阶级预先决定了他们的未来。

该系列的目的是按当初7 Up中的“我们把这些孩子们聚到一起,因为我们想在2000年时看看英格兰的一个缩影,2000年时的工人和主管,现在都只有七岁。”

这部纪录片没有直接的向人们倾诉什么道理,它只是直接的,把社会,把个人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接下来的,则是需要人们去体会,体会出属于自己的人生。

7-28主角青涩到成熟;42-56,基调已定,大抵如此。 唯有中间35和42岁,人生多变,跌倒起伏,让人唏嘘不已。

Bruce,在35岁去孟加拉为贫困学校教学, 41岁成家,有了两个小孩。Nick,从农村小孩到美国教授。意气风发的35岁,事业蒸蒸日上;42岁完全放弃工作,遭遇婚姻挫折······

每个角色在35岁,亦或转折,亦或升华,命运的旗帜隐隐若见,可谓人生千回百绕,潮起潮落。42岁,解开命运的困难点,幸福点,天命已知,冥冥人生棋子已落。自己的重心给了下一代。

回看人生7-56,也许后悔求学阶段父母缺乏督促自己懒惰贪玩,也许到年老,反思年轻,肩负孙辈。唯有需要自己激励自己的也就35-42岁而已。

命运转瞬即逝,也就大抵不过。

由于微信公共号最多只能插入三个视频的限制,小编在文中就先插入前三集:

第一集:人生七年/56UP 


第二集:人生七年/56UP


第三集:人生七年/56UP



那些人的人生好像证实了导演最初的推测,遗憾地是,真的证明了,就像天涯前不久一个很火热的帖子《寒门再难出贵子》,一群毕业生在银行实习后各自不同的表现和最终归宿,让人无法言语但却就是残酷的现实,优良的社会资源早已经按照既定格局被瓜分殆尽,从父母辈一直承传到子女辈。在我们的国家,那个二十年前就出来打工而子女留守老家的这群体,作为父母远离孩子也没有时间精力管孩子,也没有足够的资源可提升孩子,他们只是艰难地活着而已,而他们的80.90后孩子依然随便上点学到了中学就辍学然后步入父母的老路到城市来打工,然后依然在繁华城市的边缘被压挤,这群人中除非立志能够改变自己人生的还是有,但是很小的一部分。而这部英国真人秀电视纪录片也是让人看了唏嘘不已,里面没有分析具体原因,我们只能通过那些表象去推断本质的原因。

而我们大概能从这部片子里面总结出以下几点结论:

1

一个人的体重与他的社会阶级是对应的

片中的精英阶级Andrew和John56岁时依然保持着相对不错的体型和身材;原中产阶级中,晋升为精英阶级的美国教授Nick夫妻,中层佼佼者——公务员Peter夫妻,体型明显较好;而底层阶级长大变老的男人们,虽然他们年轻的时候有几个甚至说得上相当英俊帅气,但最终几乎都成了胖子或秃子,尤其是她们的妻子,每个体型都是走形得相当厉害。而这些底层阶级父母生的孩子们,不仅人数众多,而且绝大部分都是肥胖的,虽然现在他们还只有20来岁。

可见,精英阶级从身形锻炼饮食控制等方面的修行,远远强于底层阶级,这种能保持自己体重的毅力,是不是也是他们成功的重要特质?

人人都只看到了他们与生俱来的优越的家庭教育资源和社会环境,除了更好的生活品质和生活习惯,其实在体型的背后更是他们的家庭赋予的某种自律自强的精神吧,这点其实很值得我们深思。

所以现在有人说:你连自己的体重都控制不了,你连冬天早晨起床都起不了,你如何能有毅力去控制人生呢?

我们看到的只是身材,然而身材的背后映射的是更多内容,因此我们对那些能长年保持自己体型的人,那些坚持不懈朝着自己目标奋进的人,由衷地表达自己的敬意。在背后,他们的付出或许是我们所不能设想的。

2

除了母体的家庭环境,性格是重塑人生的最重要的一张牌

诚然,前面有说,绝大部分人基本都没跳出社会等级的既定魔咒,但还是也有例外的。

举两个例子:任何人都会注意到有个叫Neil的中产阶级的孩子(他有个小学同班同学是电影中的考上牛津数学系的Bruce),Neil在在7岁的镜头里他非常灿烂地叙述着他不着天际的奇异剑客或者花朵蝴蝶飞之类的梦想,甚至14岁的镜头下也是一个背着书包骑着自行车在好教区飞速而过的阳光灿烂少年。在考牛津大学失利,而进入别的大学之后,由于精神有了问题,他辍学之后做了建筑工人。然后流浪辗转在英国各地,居无定所、食不果腹、衣衫褴褛,实在让人看了相当心酸。虽然最后在56岁的时候以反转的姿态做了某个地区的议员,但依然是个贫苦的拿着救济金的议员。他平时所打的零工,比如做教堂的辅助祭司,也仅仅能让他活着。他对着镜头从来都没有过高的奢望。说不知道他自己能做的是什么,还有什么样他可以做下去赚到钱的更好职业,他骨子里已经对自己的命运无可奈何了。

片子一直没说他的精神问题是他天生遗传问题还是后来因为家庭环境压迫所致,总之,这个人物看了让人相当悲凉。如果他性情没有问题,他大学毕业后本来是可以顺利走在中产阶级有尊严的轨道上的。

还有一个孩子,生活在贫民窟,住在寄宿学校里,7岁时候出现的那张悲凉的脸让我很难忘怀,他叫Paul。他7岁时候谈不上什么梦想不过就是希望少被打、少被罚站之类。他的忧伤无助的小脸在1964年的黑白镜头下让人心痛。他成年后虽然也找了很多工作,但是因为无一技之长,也无足够的毅力坚持,或者也因为就业环境不佳,他频繁地失业、换工作,到晚年的时候已经只能在妻子帮工的养老院谋得一份小小的修理工的杂差。

他到底是因为家庭环境而造成的自卑,还是因为天生性格本身而造成的缺少毅力?不得而知。总而言之,他小时候的那张脸让人怜悯并心里发冷,因为这都可能只是与他的童年生长环境密切相关。

3

婚姻可以拯救一个人,尤其是女人

在电影中,女人的幸福主要与情感与婚姻有关,事业在里面的比重很小。

中产阶级里面有三个同班同学,在多个年代一起肩并肩出现在镜头里,长大以后的命运差别还是很远。有个叫Sue乐观的女孩第一次离婚后坚强带着孩子,后来再婚,夫妻关系很和谐,工作也一路顺利并且有显著提升,家庭美满事业顺利,总之人生更为幸福。

有个女孩子一生中嫁了两次离婚两次,留下几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没上大学,只做着低微的工作。她身体不好又遭遇到一系列的家庭不幸,一直失业领着救济金,经济很拮据。

还有一个女孩子本性是个悲观的人,她在7岁14岁和21岁的时候是一个很忧伤很反叛的女孩,而在28岁的时候遇到了她的丈夫,从此她变成了一个阳光的人。在56岁的时候坦然地说出:“虽然自己是一本也许不怎么好看的书,别人(观众)既然翻开了,但是还是会有惯性一直读下去。”

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生命,这话放在女权主义那里不好说对与错,但是放在这个电影里再合适不过了。

那些在7岁的时候就兴高采烈地说要结婚要几个孩子的女人,在她们的人生道路上都写下了这些篇章,只是个中滋味大相径庭。婚姻甚至重塑了她们的第二次生命。那个苏在这些女人中显得相当年轻有活力,无论容貌还是精神在这群女人中都是佼佼者,再婚遇到的让她幸福的男人,和一路向上的事业也给了她极大的信心,当然也创造了较好的物质环境。而其中有个女人在56岁的时候衰老得惊人,家庭一般又遭遇失业,岁月在她的脸上无情地刻下深深的痕迹。

父母的糟糕的婚姻会伤害一个孩子,给他们人生留下很不好的印记。但其实好的婚姻也可以拯救一个男人,比如上段中写的那个7岁就脸呈忧伤之色让人心痛的白人贫民男孩Paul,小时候因为父母离婚一直说不会结婚、不考虑这事情,后来去了澳洲,英俊的他长大到28岁以后幸运地遇到一个阳光的女人,这女人支撑他走过了后面的几十年的岁月。虽然他遇到问题的时候无一例外地想逃避,想消失,但是最后他的妻子用自己的方式固定了他,也许是孩子、也许是温暖,让他留在这个完整的家庭里继续尽责。如果没有他的妻子的话,这个从来就一脸悲凉的、对人生无望恐惧的孩子,又被伤害了自尊心又没有自信的男人,不知道晚景会如何地悲凉也很难预测。而最后他的女儿终于考上大学、主修英国历史,一家人重回英国游览的时候也很让人感叹。

4

一个家庭中孩子数量的的多少确实与生活品质大有关系

在电影中,精英阶级的人基本只生一个两个孩子,在优生、优养子女之外,有更多的时间来享受自己的人生,进行自己的理想规划,比如喜爱园艺、带领板球队、组建乐队等。他们的孩子都按部就班地上中学、上大学,毕业以后也有很不错的、体面又高薪的工作。

而那些底层阶级长大的孩子,很容易生个三五个孩子,有两段婚姻、甚至更多。他们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因为冲动无序,导致孩子们更无序地出生。甚至他们年轻的儿子在也很年轻(甚至不到20岁)的时候也生了三五个孩子。因此在他们还未到衰老的时候(甚至只有49岁)就已经是一大堆小孩的爷爷奶奶了。经济压力可想而知,他们的生活质量也是可想而知。电影中他们被一大家子围着忙忙碌碌,一刻不得闲。白人也好有色人也好,他们在五十六岁时候会为自己的儿女辈找到了一个体面的工作,比如邮递员而感到很欣慰;如果偶尔家族出现了一个大学生,则更是满面荣光。按照推测,他的子女应该基本是我们所说的80后。

那些结婚的人基本都是找的是门当户对、同一阶级的人。这很正常,一个人在自己所属的阶级里有更广泛的人群交集和价值共鸣。里面精英阶级和上层的中产阶级在婚姻上更为稳定,是因为理性的选择还是物质的保证?

而其他很多人在35—42岁左右的时候经历了离婚、再婚的过程。当然,一段失败的婚姻会让人生更为不幸,除了让人对婚姻的某种信念散失而让人觉得沮丧,更是因为修正上一段错误需要花更长的时间和精力。如果上段婚姻又留下一堆要负责的孩子,而他们的爸爸又不知道去了哪里的话,这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所以,是理性的人更容易具有幸福生活,井然有序,一切都在掌握中?还是感性的人更容易有幸福生活,走到哪里算哪里,随心所欲?或者,表面上的有序看起来其实是乏味无趣?这个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羡慕的不仅仅是精英阶级表面上所拥有的更为丰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资源,更要研究他们能拥有并保持传承这种实力的潜在的那种特质。

从42岁的时候开始,他们的生活基本已经没有了什么变化,人生的一切似乎已经成为了定局。孩子们已经长大,再教育已经来不及;而自己年华老去,追求事业和爱情都已力不从心。那些曾经意气风发、剑指江湖的有志少年,也变成了今日平静祥和、头发稀少的中老年男人。那些曾经愤世嫉俗的女孩也成为现在淡淡评阅自己人生的中年娴静妇女。在这个年纪,人生的大好时光已经过去。回首过去,他们都很惊讶自己小时候的模样,他们仿佛都基本满意如今的人生。

只是不满意又能如何?他们不会对着镜头后悔的。

在电影中,那些人的生活在英国福利性的保障制度下,还能得到很有效的保障。但在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现在这样的保障体系下,如果我们在年轻的时候也都知道了未来的我们是什么样的人、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我们是更充满信心、还是会觉得沮丧?

或许就像剧中人所说,无论我们自己是怎么样的一本书,精彩或者乏味,读着读着,也就读下去了;或者就像局中人所说,所谓幸福,就是我们都还在平稳地在这里,没有遭遇到厄运;或者就像剧中人说说,如果有机会重来,会在年轻的时候好好读书,因为知识是谁也拿不走的,那样可以更有力去掌控人生;或者如剧中人所说,如果能重新来过,一定不会像当年那么懒,会很努力工作把握每一次机会,那么还是能够改变整个人生的。

“如果……如果……”不过人生没有如果,在这个知天命的年龄,一切都已经成为定局。

陪伴这些孩子度过半个世纪的导演

迈克尔·艾普特也已两鬓斑白

《人生七年》还将继续

而随着每7年1季的进展

它的价值也越来越重

这部纪录片拍的是生命

也是用生命在拍片

就像剧中人所说

无论我们自己是怎样的一本书 精彩或者乏味

读着读着

也就读不下去了

或者就像剧中人所说

所谓幸福

就是我们都还在平稳地在这里

没有遭遇到厄运

或者就像剧中人所说

如果有机会重来

会在年轻的时候好好读书

因为知识是谁也拿不走的,那样可以更有力掌控人生

或者如剧中人所说

如果能重新来过

一定不会像当年那么懒

会很努力工作把握每一次机会

那么还是会有很多机会改变整个人生。

如果,如果

不过人生

没有如果

编辑|惜福

素材来源|百度百科 豆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