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能治愈暴戾的,唯有不含敌意的坚决

 魚悦的图书馆 2016-09-05



-------------------------


见信好。


我想先在这里写下一些此刻我的感受和想法。也请你也不要着急,人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阶段,任何急躁的举动,和希求”五字真言“就能解决问题的想法,其实都于事无补。


由于老师的身份,且所执教的公立学校学生整体情况也并不理想,我接触过大量类似你弟弟这样的小孩,不少的他们,叛逆,没有安全感,一点就着,有的还有暴力倾向,会让周围的同学害怕回避,甚至恐惧远离。


在看你来信的时候,我的大脑立即将你弟弟的形象,和我一年前教过的一位男生重合了起来。我发现,他们有很多的类似点。或许这些共性,也能给未来以预示,给旁观者以帮助。


正好前些时间班级一位女生在随笔里写过他,我们先来看那位女生笔下的他。


-------------------------


他在四五年级的时候闹得很大,几天不上学,好像在网吧,拿父母几千块钱之后好像出走了,闹得校长也到我们班跟老师谈话,家长好像也来了。后来他翻围栏到学校里,站在另一幢楼问我们班一个有钱的男生借钱。数学老师冷老师还曾叫他到办公室谈过。他回到学校后,我深深地记得那是冬天,他只穿了一件薄的长衫衣服,我们班主任问他冷不冷,他说不冷。我们都穿着厚厚的毛衣,觉得难以置信。


一天下课后,我后面的同学似乎说了他一句什么,他立马跳起,打了他一顿,在大家面前打得很厉害。看着暴怒的他,我们都有些害怕。打过后,他走了,同桌在讲桌旁痛苦地蹲下来。回到座位后,我问了句“痛不痛”。同学立马回来句:“我靠,当然痛了。”都有点感觉像黑社会了。




不过,我只在六年级的时候教过他,六年级读完,他就消失了。外地生,据说是回了老家,也可能就此辍学。从那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他。但他的一些故事,不光留在了同学的随笔里,有的,到现在还是老师们的谈资。


六年级刚开始后不久,他就有过离家出走,与小学时一样从家里拿钱,一样几天不来学校。后来,他的班主任告诉我,她听说他还在家里,打了他的妈妈。


他的班主任是一位小个子女教师,她在办公室讲述这些的时候,说她也很怕他,“那么高的个子,要是发起疯来……”。


然后有老师应和,觉得他的确很恐怖。


我没有应和他们,也没有觉得他恐怖,或许因为我是男教师,至少从表面看,我应该有比他更强的武力值。


但我知道,这并不是真正原因。


有一次,我看见过他和劳技老师的冲突。劳技老师是一位个子高大的年轻老师,打篮球的时候他一直是中锋位,但脾气温和,很少会看到他生气。但那一次,他忽然很愤怒地把这个男生推到办公室,吼道,你为什么踢我?


他也冲老师大吼,你为什么骂我妈?……


听到他吼出这句话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班主任说他打他妈妈。但奇怪的是,他却不能容忍别人骂他妈妈。


其实那都不能算是骂他,那次课上,他一直很烦,劳技老师批他的时候,只是顺口一句“妈的”……然后,他爆发了。


我想,从这些应该看得出来,内心里的他,其实相当敏感,安全感低,防卫心理很强。在他的内心里,有属于他自己的一片防御领地,谁也不能突破,谁也不能进来,一旦被触碰,便会体现出攻击性。


只是细心的人应该可以发现,在这里,他其实很在乎他的妈妈,也爱她(当然爱本身就是复杂的,往往与恨伴生)。正因为此,他也将妈妈放在自己内心的防御领地之中,容不得他人半点刺激,哪怕是并没大的恶意,在他那里也会感受到攻击。


我相信你的弟弟也是如此,虽然他会把你妈妈按在地上,甚至否认他与妈妈的母子关系,但若是有其他人说你妈妈半点不是,他也非常可能会爆发。




分析到现在,其实有一个问题不能回避:是什么造成他如此强的防卫心态?我们都知道,防卫的反应是为了应对攻击。那么问题来了,他曾经受到过怎样的攻击,他的暴力基因从何而来?


大多数有暴力倾向的小孩,都有过被暴力对待的经历。在你弟弟还小的时候,应该没少挨打吧?遇到矛盾冲突的时候,你的父母应该也很容易暴躁吧?


当然这并不绝对,我所提到的那位男生,实际上还有个双胞胎弟弟,也曾在我们学校读书,但性格相对他而言,远没有那么暴躁,也没体现出太多的暴力倾向。


人的成长,除了基因之外,会受力于环境所带来的各方面的因素。而且,偶然性随机性也很强,有的表面看来很微小的触动,都可能改变人一生的轨迹。正因为此,双胞胎的性格也可能大相径庭。


只是,在另一班级的弟弟与他一样,成绩不好,有时会不写作业,虽然没他那么暴力,但是性格内向,存在感低,很容易被老师忽视。


无论如何,所有的超越常态的心理和举动,都会有原因。而要解决你弟弟身上的问题,分析根本因素、分析你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如何对待他,这是不可回避的。


而且,即便我们知道了他为何如此暴躁冲动的根本原因。但婴幼儿时期的遭遇,很容易在他的潜意识层面留下烙印——那是普通人的意识感受不到的层面,要让他面对并加以纠正,非常非常困难。


所以,我并不认为通过我们的简单的对话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大概会让你失望,但这是事实。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心理学家提倡不能打小孩,甚至在三岁之前尽量满足小孩的一切需求的原因。在能获取满足(包括生理和心理)的环境下成长的小孩,会比较有安全感,会不那么具有攻击性。


写到这里,并非是让你去怪罪父母。只是你得试着让他们明白,暴躁和攻击性行为,在帮助你弟弟成长方面,实在是于事无补。在本就困难重重的青春期,又对外来刺激相对敏感的你的弟弟身上更是如此,哪怕是稍有敌意的语言,都应该回避。




那么,是不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我当然不这么认为。


我在前文说过,我没有觉得那位男生恐怖,从来都没有。


而且,他也没有在我面前表现出过攻击性。当然一开始教他的时候,他对我有回避,特别他因为不教作业或是默写不出被我拉到办公室的时候。那时的他,眼睛要么看着地面,要么茫然地看着眼前的空气,拒绝和我有眼神接触。


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告诉他把作业补上,或者课间到我这里把欠下的内容默出来。我基本不会去批他,或者叫家长,也不会有羞辱和攻击。但我会告诉他,作为惩罚,把两首古诗抄两遍或三遍。——有心理研究表明,没有惩罚的教育,一定会造成混乱。


但这惩罚,一定不能是攻击性的,更不能以伤害为目的。而大多数父母打小孩,实际上充满了攻击和伤害。


我记得,基本每次,他都能补上作业和完成默写。而且时间长了,他也发现我对他毫无敌意。路上遇到,开始冲我笑。


记得有一次课间,我正在办公室想着一件什么事情,他从窗外经过,看到过,忽然停下来,举起右手,用力地对我行了个军礼,然后冲我笑。


我忽然看到他,看到他的笑容,也很自然地笑了起来……


我想根本原因是,我从不觉得他恐怖,通过漫长的时间,我让他深信,我对他全无敌意。我也从不因为他是一个很厉害的学生就不批评他,不交作业,我会有惩罚,默写不出,我会让他到办公室来默。——当然,其他老师一开始也是如此对他的。但后来,他的表现,很少人能够不戴有色眼睛去看他。然后,很少人能不表现出对他的厌恶。


而成见和厌恶,在敏感的他看来,就是攻击。


还想起一件与他相关的事情。我的语文课每一次都有课前演讲,那时六年级刚开始不久,大家互相并不熟悉。而那次一位女生的课前演讲相当尖锐,指名批评那位男生在刚结束的运动会上不出力。


演讲结束,有同学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有了争论。


我坐在前面,看着他们争论——有争论是很正常的事情。


只是突然,那个男生很凶狠地用拳头捶桌子,大喊,我没有!


全班顿时安静了下来,演讲的女生也被他的模样吓住,愣在讲台上。


我从座位上站起来,对那位女生说:”好了,你先下去吧。“


然后,我看着他,叫他的名字,平静地说,你先站起来吧。


他犹豫了一下,还是站了起来。然后,我说:“1983年,有一位叫威廉·戈尔丁的英国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最有名的作品,名字叫《蝇王》……”


接下来,我说《蝇王》的故事,说那可能埋藏在每个人身上,甚至小孩身上的恶。

然后,我批评了他的态度。我不知道他的感受如何,但他没有发火,只是坐在那里,似乎在听。


当然,我更没有发火,我只是语气平静地在述说。而且,在内心里,我真没觉得,那样的事就一定是犯了多大的错。


我想,你大概也明白了我想说的。简单说来,有一句话在这种情况下特别适用,叫不含敌意的坚决。




青春期的小孩,的确容易犯错,容易叛逆,容易冲动暴躁,甚至暴力,伤害他人。这当然不好,但如何与这样的小孩交流,让他不拒绝你,让他甚至认同你的看法。不含敌意的坚决是相对好的方法。


我说以上的事例,基本都只是为了说清楚这几个字。


只是,既要做到“不含敌意”,又要做到“坚决”,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相对而言,打会比较容易,放弃也比较容易——而这两者,都是非常危险的处理方法。


既然如此,你也只能和你的父母一起去努力,去改变做法。从你开始,好好跟你弟弟说话,他错了,便一定告诉他你觉得他错了,但不要骂,甚至不能以管束的语气,努力剔除语言中所有可能的敌意。如果他提出他的看法,哪怕在你看来是错的是荒谬的,也一定要好好和他交流。同时多陪伴,多通过聊天来沟通。


如果你还不清楚我要表达的,那么就以对待成年人的态度去对待他。每次要发火之前,把他想象成一个成年人。


千万别再打了,那一定要成为你们的底线。再愤怒,你的爸爸妈妈也不会去打一个成年人吧?


但是,以上也只是补救措施。若要从根本上改变,那需要你弟弟对自己的内省,需要他在未来的某一天能对暴力、对你的父母那些做法产生客观理性的认识。


甚至,你的父母也需要自我反省。


而这些,对任何人来讲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一直以来的做法是错的。


而作为姐姐所能做的,还是试着去接受他吧,接受那个叛逆的,脾气不好的,动不动喊打甚至真的动手的弟弟。他的确有很多问题,但是改变这些的前提是先试着接受,然后再谈改变。而不是一上来就呵斥惩戒,更不能是拒绝。


再次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话来作为回信的结尾: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


我深以为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