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情商的父母,是怎么应对孩子闹情绪的

 张德芬空间 2020-11-12


前两天,闺蜜和我吐槽熊孩子做作业磨蹭,每天拖到很晚。

不单是做作业慢,其他方面也慢。早上穿衣服磨蹭,吃饭也很拖拉,上学经常迟到。
说自己每天为此费了很多口舌,批评、训斥半天,但孩子总是“虚心接受,屡教不改”。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闺蜜很纳闷,因为平时对孩子教育严格,孩子总是很乖,几乎从不会和大人顶嘴。但为什么实际做起来,明明可以做好,但就是不好好做?是故意惹人生气吗?

其实这种情况,用美国心理学家蒂姆·墨菲的话来说,是孩子的“隐形攻击”

受到父母的批评却不敢反击的孩子,心里积压了愤怒,就会变得表面上顺从,行动上却用拖延、懈怠、抵制的方式反击,表达自己的不满。
01
什么样的孩子
更容易“隐形攻击

最近看了一部动画短片《印迹俱乐部》,感触很深。

小男孩问妈妈:我身上为什么有蓝色印迹妈妈没有回应,只顾着看电视,甚至故意把电视机音量调高。

小男孩推搡着妈妈的手臂,再次问妈妈。妈妈却伸出手,放到孩子的额头上,然后用力将他一把推开。

男孩的世界瞬间崩塌,变成蓝色闪光的碎屑,把跪倒在地上的男孩团团围住。

原来,小男孩身上的蓝色印不是什么天上的星光,而是受伤的痕迹。

很多孩子都像这个小男孩一样,内心充满了没有被父母看到的伤口。

之前热播剧《小欢喜》里,英子是个懂事的孩子,体谅妈妈的付出。惹妈妈生气后,她会早上5点起床,给妈妈准备早饭,留下小卡片认错;

英子读书也很努力,是妈妈总觉得她还不够好,甚至安装了隔音墙和窗帘来监视学习,英子也没有反抗;

妈妈摔坏了英子花了几个月完成的模型。英子除了哭,没有更多的表达自己的愤怒。

《隐形攻击》书中有句话:如果一个孩子能够得到表扬和鼓励,他们就会做更多的冒险和努力。相反,如果他们认为自己永远不够好,或得到的批评总是多过夸奖,那么隐形攻击就会成为他们的工具,甚至变成了一种习惯反应。

英子在妈妈的强势控制下,积压了很多负面情绪,一直没有当面回击,却渐渐地开始逃课以致离家出走,用叛逆的行为表达自己的不满。

可见,当自己的努力不被看见,甚至还一味被父母控制和压抑时,孩子就很容易出现隐形攻击的行为。同时,父母更应该看到孩子行为背后有怎样的情绪。

在网上看到一个故事。

14岁的女孩小美原本是父母的宝贝,但自从弟弟出生后,父母原本对她的爱几乎全部转移到弟弟身上了。

小美渴望父母的爱,曾经对父母提出要求,但是父母的不耐烦让她倍感失落。

她嫉妒弟弟,怨恨父母,但她都不敢表达,因为她担心一旦表达了,可能连目前的爱都得不到了。 

她努力做个好孩子,争着做家务,还帮忙照顾弟弟。然而,总是错误不断。

做饭时,常把饭菜烧糊,还很容易摔碎碗碟。照顾弟弟时,弟弟总是不小心磕碰到。总之,她非常尽力地去做各种事情,但好像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指出:

“胆大和胆小的孩子之间有个强烈的对比:一个会公开表达攻击性和敌意,并借此获得纾解。另一个则会在自己以外的地方找到这个攻击性,并对它感到害怕,或预期它会从外界朝自己袭来,而为此忧虑。

第一个小孩很幸运,因为他有机会可以发现,表达敌意是有极限的,敌意是会用光的;相反的,第二个小孩从来不会达到满意的终点,只能一直期待麻烦降临。

小美无法表达愤怒情绪,而看似“无心之失”的隐形攻击行为,便是出口。

02
父母如何应对孩子的隐形攻击?


愤怒与攻击性,作为一种与生俱来的内驱力,不存在对错,需要我们理解,帮助孩子控制、调整、疏导和管理这种力量,而不是一味地压制它。
1.不要处罚有愤怒情绪的孩子
有一期综艺节目里,霍思燕要照顾别的小朋友,嗯哼觉得自己被忽略了,一个人躲在过道的杂物间生闷气。

 
霍思燕找到嗯哼后,也不去拉他回屋,而是询问他:你这是要干什么?
 
嗯哼一边抽泣,一边回答到:我打算离家出走了。你今天都没照顾过我,你只顾着管其他小朋友,也不管我。
 
霍思燕解释道:我今天不是你妈妈,我是一个院长,我的责任就要照顾好所有的小朋友。

嗯哼似乎不领情,霍思燕又继续追问到:你既然决定了,那你要离家出走去哪儿呢?
 
嗯哼竟然说:我会去香港,或者是马尔代夫。
 
霍思燕又好气又好笑,但没有责骂和批评他,反而和嗯哼聊起了梦想。
 
后来,在妈妈耐心引导下,嗯哼的情绪稳定了起来。

 
忍不住要为霍思燕的做法点赞。

2.允许孩子表达真实的想法
孙俪曾发过一条微博:
她说:"当孩子有不满,愤怒,悲伤的事情发生,他需要的只是你的一个拥抱,不要说教,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鼓励他。"

(孙俪微博截图

孩子表达愤怒是正常的,特别对于低龄的孩子来说,一旦他觉得别人侵犯了他,他必然要起来反抗的。
有的家长可能碍于面子上前说教一番,其实大可不必。孩子们在不断地愤怒中可以建立起自己的人际关系。
所以,要允许孩子表达合理的愤怒。
3.教他们正确表达愤怒情绪的方法


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父母要学会引导孩子去思考愤怒真实的意义是什么,而不是禁止他们表达愤怒。
父母可以问孩子:

  • “我知道你在生气,你也可以生气。但是生气在告诉你什么?

  • “我知道你生气了,你可以生气。你生气的原因是什么?”

  • “我知道你在生气,你可以先生一会儿气,除了生气你还有别的什么感觉吗?”


让孩子明白愤怒情绪传递的信号是什么,然后用更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并富有智慧地去处理它。

有人说,“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孩子的任何行为,都有其背后的心理原因,而且这种心理原因,100%是父母或者主要抚养人带给孩子的。隐形攻击也如此。

与其为了自己所认为的正确,竭力把孩子教育成期待中的样子,不如耐下心来,听一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