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男孩,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来源 | 小树妈妈(ID:tree2050) 你身边有没有这种孩子? 明明能吃完的饭,总要剩最后一口; 催他快一点,他反而不慌不忙,慢得出奇了; 你问他什么,他要么沉默以对,要么回答都行/随便/无所谓; 更气人的是,每次犯了错,批评他,他总是虚心接受,却坚决不改…… 其实,心理学上把这种软硬不吃、故意唱反调的行为,称为隐形攻击。关系中弱势的一方,会通过拖延、躲避、故意激怒、暗中报复等非直接方式,向强势一方表达因地位不平等而累积的愤怒。他们愤怒不满,却又无法直接表达,就会以这种迂回的方式呈现出来。我总结了一下咱们生活中常见的隐形攻击行为,大致有下面几种:拖延磨蹭,越是催他,他越要慢,喜欢和父母对着干 拒绝沟通,装聋作哑,有情绪不表达,对父母态度冷漠 遇到问题喜欢逃避,莫名其妙的掉链子 表面上顺从,但喜欢敷衍,总是轻易许诺,却常常食言 说话夹枪带棒,喜欢讽刺、挖苦、故意激怒他人 这几种表现,其实也是父母和孩子之间出现隔阂、不够亲密的征兆。而当孩子出现这些行为,也许,我们就该停下来审视一下:被动攻击的危害 为此,父母想了各种办法,却没能改善这种情况,最终带孩子看了心理医生。不知道为什么,每次大考考砸后,我心里一开始总先闪过一丝快感,然后才会有丢脸和失败的感觉,觉得又让妈妈失望了。原来,对于父母过分看重成绩,小勇的内心一直非常不满。可理智上他又明白,父母是为自己好,这种不满不能表露出来。这样一来,父母对孩子无可指责,却又总是感到莫名的愤怒和难受。大家发现没有,被动攻击的危害,其实比直接攻击更大。对父母来说,会感觉到身心俱疲,明明为了孩子尽心尽力,却只能看着孩子跟自己越来越疏远。对孩子来说也一样,他用了最错误的方式,对父母表达不满,可能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就拿小勇来说,像升学考这种影响人生走向的关键性考试,他都能「故意」考砸,来报复父母。人们长期以回避的方式做事,终会变得不开心、并且常常有怨恨的情绪。 时间长了,会引发很多身体和心理的疾病。 比如抑郁症、厌食症等,更严重的还会自我伤害。 很多孩子甚至父母可能都没有意识到,压抑自己,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内耗和自我攻击。最终,孩子会变得压抑、敏感、愤怒,却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这样的孩子,即便将来有所成就,也没有感受幸福的能力。是孩子在争夺自主权 其实一个孩子出现问题,一定是有潜在的心理需求,没有被满足。心理学上认为,人类有三种天生的需求:关联感、胜任力与自主权。而大多数采用被动攻击的孩子,是在跟父母抢夺对人生的掌握权。之前看过一本绘本《我是个小孩子,我喜欢假装听不见》,就很有代表性:闹钟响了,妈妈一遍遍催起床,我翻了个身,蒙着被接着睡。 爸爸喊去刷牙,我一直坐着没动,打着哈欠,挠着胳膊,装作没看见爸爸紧盯的眼神。 吃早餐了,妈妈说了 3 次「你要迟到了」,我才慢吞吞端起牛奶杯…… 可能内在的原理,就是很多孩子像这个绘本中的小女孩一样,用假装听不见的方式,告诉父母——我要自己安排自己的人生。我们的安排为了孩子好,但孩子感受到的,可能是不信任、被约束、甚至是窒息感。处于弱势地位的孩子,不敢和父母直接起冲突,又想赢得自由。所以他们像小乌龟一样,缩进厚厚的壳,以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抵抗父母的操控。正如作家李中莹说:每个孩子和父母之间,都注定要有一场战争。孩子赢了是喜剧,父母赢了是悲剧。父母只要把握大方向,具体问题上给孩子自己做主的权利,尊重他们的想法。而适度的自主权,比事无巨细的安排,更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责任感。我在后台经常看到很多妈妈留言,他们也遇到了孩子越催越慢或者拒绝跟父母沟通这类的问题。其实我觉得之所以我们是父母,就是跟孩子一起打败问题,而不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提供建议,才能解决问题,共同成长。想要化解孩子的隐形攻击,大家可以试试从这两方面入手。我很想跟大家分享心理学家黛博拉·麦克纳马拉的一句话:避免孩子的隐形攻击,我们首先要提供一个情绪被允许、接纳的好环境。 当孩子把自己的愤怒、委屈宣泄出来之后,再教孩子去认识情绪、管理情绪。“你可以生爸爸的气,可以生妈妈的气,生妹妹的气,生自己的气,但是记住,不要让这种心情支配你太久。 「你可以扔枕头,你可以发泄,这些都没关系,重要的是要说出来,让我知道你的底线。” 允许孩子哭闹,也要告诉孩子方向,这样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长。 因为一旦我们情绪失控,被操控住情绪,孩子的「攻击」目的就达成了。那么下次,孩子依然会用这种方式,向我们宣泄情绪,陷入恶性循环中。就像我们前面说的,孩子的隐形攻击,是负面情绪没有消化。如果父母以相同的方式攻击回去,无疑会加剧孩子的负面情绪。无论怎样,妈妈都是爱你的,你可以和我生气、发脾气、提要求。但有时候,妈妈可能不知道你想要什么,请你直接告诉,自己需要我怎么做,可以吗?同时也要说明:这样的隐形攻击,会让妈妈真的很难过,很受伤。父母不是全知全能的,我们不是不愿意满足你,而是不知道你想要什么。当孩子意识到这一点,会更愿意敞开心门,和父母沟通自己的诉求。冷漠、拖延、强硬等种种问题背后,是一颗柔软、脆弱、渴望被看见的心。我们都要记得:当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才是最需要被爱的。  *来源:小树妈妈(ID:tree2050),最受爸妈欢迎的育儿类公众号,这里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宝爸宝妈,你所关心的育儿问题,这里都有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