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跟父母不亲的几个征兆:他一个表现都没有,说明你做父母特别成功!

 楚留雁 2022-04-01


▲家有男孩,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Image

Image
孩子的“隐形反抗”,比他的哭闹更可怕。
而家长简单粗暴的催促、吼叫,只会把孩子越推越远。
——虎妈
作者 | 小树妈妈

来源 | 小树妈妈(ID:tree2050)

你身边有没有这种孩子?

明明能吃完的饭,总要剩最后一口;

催他快一点,他反而不慌不忙,慢得出奇了;

你问他什么,他要么沉默以对,要么回答都行/随便/无所谓;

更气人的是,每次犯了错,批评他,他总是虚心接受,却坚决不改……

最后的结果只能是:
你被气得血压飙升,却不知如何是好。
其实,心理学上把这种软硬不吃、故意唱反调的行为,称为隐形攻击。
美国心理学家蒂姆·墨菲,曾经给这种行为下过定义:
关系中弱势的一方,会通过拖延、躲避、故意激怒、暗中报复等非直接方式,向强势一方表达因地位不平等而累积的愤怒。
在家庭中,父母往往是强势的一方,而孩子相对弱势。
他们愤怒不满,却又无法直接表达,就会以这种迂回的方式呈现出来。
Image
图片来源:电视剧《我是余欢水》
我总结了一下咱们生活中常见的隐形攻击行为,大致有下面几种:
  • 拖延磨蹭,越是催他,他越要慢,喜欢和父母对着干

  • 拒绝沟通,装聋作哑,有情绪不表达,对父母态度冷漠

  • 遇到问题喜欢逃避,莫名其妙的掉链子

  • 表面上顺从,但喜欢敷衍,总是轻易许诺,却常常食言

  • 说话夹枪带棒,喜欢讽刺、挖苦、故意激怒他人

这几种表现,其实也是父母和孩子之间出现隔阂、不够亲密的征兆。
而当孩子出现这些行为,也许,我们就该停下来审视一下:
自己是不是被隐形攻击了?
和孩子的相处,是不是哪里出现了问题?
Image

被动攻击的危害

比直接发火更大
我记得心理学家曾奇峰曾经分享过一个案例。
初三学生小勇,学习努力,平时成绩优异。
但一到关键考试,几乎次次考砸。
为此,父母想了各种办法,却没能改善这种情况,最终带孩子看了心理医生。
几次引导后,小勇和医生袒露心迹:
不知道为什么,每次大考考砸后,我心里一开始总先闪过一丝快感,然后才会有丢脸和失败的感觉,觉得又让妈妈失望了。
Image
图片来源:电影《云上日出》
为什么考砸了,孩子却会产生一丝隐秘的快感?
原来,对于父母过分看重成绩,小勇的内心一直非常不满。
可理智上他又明白,父母是为自己好,这种不满不能表露出来。
所以,他采取了一种迂回、隐晦的方式表达出来。
表面上他听从父母的建议好好学习。
但那份被积压的情绪,又让他通过考不好来报复父母。
这样一来,父母对孩子无可指责,却又总是感到莫名的愤怒和难受。
大家发现没有,被动攻击的危害,其实比直接攻击更大。
这场战争没有火药味,却让父母和孩子两败俱伤。
对父母来说,会感觉到身心俱疲,明明为了孩子尽心尽力,却只能看着孩子跟自己越来越疏远。
对孩子来说也一样,他用了最错误的方式,对父母表达不满,可能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就拿小勇来说,像升学考这种影响人生走向的关键性考试,他都能「故意」考砸,来报复父母。
Image
图片来源:电影《亨利之书》
《隐形攻击》这本书里,还有一段话让我特别有感触:

人们长期以回避的方式做事,终会变得不开心、并且常常有怨恨的情绪。

时间长了,会引发很多身体和心理的疾病。

比如抑郁症、厌食症等,更严重的还会自我伤害。

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都表现出了抑郁倾向。
很多孩子甚至父母可能都没有意识到,压抑自己,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内耗和自我攻击。
最终,孩子会变得压抑、敏感、愤怒,却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这样的孩子,即便将来有所成就,也没有感受幸福的能力。
快乐的人生,更是无所谈起。
Image
隐形攻击

是孩子在争夺自主权

孩子和父母,本该是彼此关心和守护的亲人。
为什么孩子会向父母发起隐形攻击?
其实一个孩子出现问题,一定是有潜在的心理需求,没有被满足。
心理学上认为,人类有三种天生的需求:关联感、胜任力与自主权。
而大多数采用被动攻击的孩子,是在跟父母抢夺对人生的掌握权。
之前看过一本绘本《我是个小孩子,我喜欢假装听不见》,就很有代表性:

闹钟响了,妈妈一遍遍催起床,我翻了个身,蒙着被接着睡。

爸爸喊去刷牙,我一直坐着没动,打着哈欠,挠着胳膊,装作没看见爸爸紧盯的眼神。

吃早餐了,妈妈说了 3 次「你要迟到了」,我才慢吞吞端起牛奶杯……

Image
我们经常说:你越催,孩子越慢。
可能内在的原理,就是很多孩子像这个绘本中的小女孩一样,用假装听不见的方式,告诉父母——我要自己安排自己的人生。
我们的安排为了孩子好,但孩子感受到的,可能是不信任、被约束、甚至是窒息感。
处于弱势地位的孩子,不敢和父母直接起冲突,又想赢得自由。
所以他们像小乌龟一样,缩进厚厚的壳,以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抵抗父母的操控。
正如作家李中莹说:每个孩子和父母之间,都注定要有一场战争。孩子赢了是喜剧,父母赢了是悲剧。
我们都该明白,养育孩子,就是一个慢慢放手的过程。
父母只要把握大方向,具体问题上给孩子自己做主的权利,尊重他们的想法。
而适度的自主权,比事无巨细的安排,更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责任感。
Image
图片来源:电视剧《两周》
Image
解决隐形攻击
我在后台经常看到很多妈妈留言,他们也遇到了孩子越催越慢或者拒绝跟父母沟通这类的问题。
父母会觉得非常苦恼,不知道应该拿孩子怎么办。
其实我觉得之所以我们是父母,就是跟孩子一起打败问题,而不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
我们和孩子,不是输和赢,对与错的对立面。
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提供建议,才能解决问题,共同成长。
想要化解孩子的隐形攻击,大家可以试试从这两方面入手。
1. 允许孩子发脾气
我很想跟大家分享心理学家黛博拉·麦克纳马拉的一句话:

“发脾气本身是无害的,阻止发脾气才是。

避免孩子的隐形攻击,我们首先要提供一个情绪被允许、接纳的好环境。
当孩子把自己的愤怒、委屈宣泄出来之后,再教孩子去认识情绪、管理情绪。
之前看过一个视频,是一位爸爸引导女儿做情绪管理。
爸爸抱着女儿,温柔而坚定的说:

“你可以生爸爸的气,可以生妈妈的气,生妹妹的气,生自己的气,但是记住,不要让这种心情支配你太久。

「你可以扔枕头,你可以发泄,这些都没关系,重要的是要说出来,让我知道你的底线。

允许孩子哭闹,也要告诉孩子方向,这样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长。
2. 冷静、坦诚、示弱
有两种父母的行为,会让孩子的被动攻击愈演愈烈。
一种是暴跳如雷的父母。
因为一旦我们情绪失控,被操控住情绪,孩子的「攻击」目的就达成了。
那么下次,孩子依然会用这种方式,向我们宣泄情绪,陷入恶性循环中。
另一种,是冷漠以对、选择反击的父母。
就像我们前面说的,孩子的隐形攻击,是负面情绪没有消化。
如果父母以相同的方式攻击回去,无疑会加剧孩子的负面情绪。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用温和、坦诚的态度告诉孩子:
无论怎样,妈妈都是爱你的,你可以和我生气、发脾气、提要求。
但有时候,妈妈可能不知道你想要什么,请你直接告诉,自己需要我怎么做,可以吗?
Image
图片来源:电影《如父如子》
同时也要说明:这样的隐形攻击,会让妈妈真的很难过,很受伤。
要知道,适当的示弱,可以让孩子明白:
父母不是全知全能的,我们不是不愿意满足你,而是不知道你想要什么。
当孩子意识到这一点,会更愿意敞开心门,和父母沟通自己的诉求。
Image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过:被动攻击,是弱者的武器。
冷漠、拖延、强硬等种种问题背后,是一颗柔软、脆弱、渴望被看见的心。
它是孩子攻击的方式,向父母发送的求助信号。

我们都要记得:当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才是最需要被爱的。

Image

*来源:小树妈妈(ID:tree2050),最受爸妈欢迎的育儿类公众号,这里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宝爸宝妈,你所关心的育儿问题,这里都有答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