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单说说授权

 a335a0 2016-09-06
授权管理,反映的是企业的文化。

老板什么事情都要过问,大大小小的付款、报销都要签字,只说明一个问题,除了自己没有人值得他相信。
当然,这样搞下去,公司也没有办法更好的发展。

而很多大的企业,授权也同样存在问题。
要么是没有清晰的授权要求,相关不相关的部门,合同啊、付款啊都要会签,职责不清晰。
要么是规定的很“财务”,只是围绕着钱转,跟钱有关的,都要层层审批签字,而其他管理和财务授权结合的不密切。

除了管人以外,事权和财权,应该有机结合到一起。

今天再简单说说授权。

1 事权与财权,分?合?


刚刚说了,怎么授权,纯粹是一个企业文化的体现。

很多中小企业,就没有实实在在的预算管理,很多“预算”就是测算财务数据,根本称不上预算,管理原则非常不清晰。
没有预算管理,财务支出很多时候就只能靠人控制审批。
这是一种企业文化。

大的企业,条条块块分明,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各司其职。
合同、财务支出审批链条长,效率低。
这也是一种文化。

我们的控制体系都是基于对人性的判断而设计出来的,但现在太多搞内控的都是财务出身,先天谨慎过度,或者说谨小慎微吧,把简单的事儿也容易搞复杂了,形成了“过度控制”。
在控制体系里,事权和财权控制体系设计僵化,没有动态考虑企业文化和其他影响因素。
说白了,都是照搬各种教科书的产物。

咱们拿例子说话。

OA或者纸面审批这么规定:
采购合同审批:采购业务人员发起——部门主管审核——需求部门、法务、财务会审——分管副总经理审核——经理审批
采购合同付款审批:采购业务人员发起——部门主管审核——财务会审——分管副总经理审核——经理审批

再进一步,就增加上金额分级:
采购合同审批:采购业务人员发起——部门主管审核——需求部门、法务、财务会审——分管副总经理审核(**万元以内审批)——经理审批(**万元以上审批)
采购合同付款审批:采购业务人员发起——部门主管审核——财务会审——分管副总经理审核(**万元以内审批)——经理审批(**万元以上审批)

大家是不是已经习惯了这种思维?
有没有考虑过,为什么这么设计?

因为大家都是这么做的,这样设计内控和财务授权最简单、省事儿、风险低。

咱们换个模式试试:
采购合同审批:采购业务人员发起——部门主管审核——需求部门、法务、财务会审——分管副总经理审核(**万元以内审批)——经理审批(**万元以上审批)
采购合同付款审批:采购业务人员发起——部门主管审核——分管副总经理审批

问题来了。
“这不行,什么都是搞采购的自己说了算,会出问题。”
“财务怎么能不监督,出了问题怎么办?”

那么我们自问一下,财务监督的是什么?
基本上可以用程序控制来解释财务监督的内容。
有没有合同、合同是否按程序审批了、付款与合同条款是否相符、付款相关的管理单据是否齐全,等等。
我们想一下,如果各环节、各部门都能执行制度要求,知道相关手续不全,财务不会付款,审批人审批了也会被财务要求按制度来,在审批的环节,有没有财务审核并不重要。
只要在相关环节,各司其职,把事情都做到位了,就不会有问题。

财务要加入到审核环节,意味着我们潜意识里认为,前面的环节一定做的不到位,财务要在事后督促、控制。
那我们更应该做什么?
去抓前面的管理环节,去抓人员的培养、训练。
而不是事后的财务审批。
事权与财权的分离还是结合,完全取决于管理的理念和基础管理是否扎实。

2 简单的描述


我们来看看日常的一些业务授权是怎么处理的。
很多日常的行政性支出,常常也要经理签字审批,这在很多中小企业也很常见。
常常听到一支笔这样的说法。
这有啥乐趣嘛?
练字吗,领导的字都是越写越好。


看看我们授权的原则:第一是定预算,定标准。
对于行政性支出,财务预测很容易,定好预算管理原则,就完全不用高层领导管理了。

非常规的专项工作,我们的原则是:明确程序,按程序定方案,执行层面按方案执行即可。


差旅等费用,在预算框架内,管理方式不同,原则是定标准。


标准确定,预算原则明确,费用管理是很清晰的。
财务核算岗位的人员,要掌握管理程序、标准和预算要求,在核算时做好控制即可。

但这样的授权管理,还是基于监督、控制的理念基础上设计的。
对于人的主动性如何调动,还是需要审慎的回顾我们自己的绩效管理体系。
完全靠事后监督,复杂的控制体系,团队的创造力和效率还是不能更有效的激发出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