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发东宁自纪 (3) (清)季麒光 原文: 其三 亦知蹈海竟忘身,同是波涛一远臣。 自笑莱芜才计拙,至今空说甑封尘。 译文: 也知道横渡台湾海峡最终是要将生死置于度外。“同是波涛一远臣”并不单指同船渡海的人,是泛指官场中之“沧海一粟”的,为何你不去,他不去,偏偏是要我去?只能自笑我真像东汉时山东莱芜的范冉一样愚蠢。范冉清廉自守,刚正不阿。得来的是归隐乡里,一贫如洗。家中放食物的甑积满了尘土,有何兴趣谈笑自如呢?诗人借用了“甑尘釜鱼”的典故自喻。又说道:如今评说范冉对也罢、错也罢,不都成了空话了! 注解: 1,忘身,意指奋不顾身;置生死于度外。 2,蹈海:其意2.航海。旧时以喻危险。到了晚清,出洋亦称"蹈海"。 3,莱芜、甑封尘:东汉时人范冉,字史云,山东莱芜人,曾为莱芜县令。”成语:"甑尘釜鱼"形容生活贫困,也比喻官吏清廉自守。 典故译文:范冉字史云,陈留外黄人。年轻时为县小吏,年十八,奉令迎接督邮,范冉认为可耻,因逃跑外地。到南阳,从樊英受业。又游三辅,跟马融学习,通经术,几年之后,才回去。范冉特立独行,他的所作所为,往往违时绝俗。常羡慕梁伯鸾、闵仲叔的为人。与汉中李固、河内王奂非常相好。却鄙视贾伟节、郭林宗之流。王奂后来作考城令,县境与外黄接界,多次写信给范冉,请他去,范冉没有去。王奂升汉阳太守,将行,范冉才与弟弟范协步行抬着麦酒,在道路旁边设坛等着王奂。范冉看见王奂车子随从,络绎不绝,便不告诉王奂,只同弟弟两个人在路旁辩论。王奂听出来,是范冉的声音,马上下车相见。王奂说:"路上仓卒,不是畅叙离别情怀的地方,可同我一道到前亭宿息,好好的说说吧。"范冉说:"你前在考城,想去你那里,因贫贱,不敢高攀,自绝豪友。现在你远行千里,会面无期,所以我和弟弟在这里等你,与你相别。如果我跟你走,那会招来慕贵的讥刺啊。"便起告辞,拂衣而去。王奂一直望得看不见范冉了还在望,范冉却头也不回地走了。桓帝时,范冉被任为莱芜长,遭母丧,不到职。后来征召至太尉府,因过于激进,不能从俗,在朝廷常佩韦以自勉励。舆论想用他为侍御吏,就隐身逃命于梁、沛之间,敝衣敝服,徒行于路,卖卜于市。遭党人禁锢,终身不得为官。推着鹿车,载着妻、子,拾麦穗自活,有时在客店里寓息,有时就依宿树下。这样过了十多年,才盖了一间草房子住下来。住的地方偏僻,有时粮食没有了,范冉也安之若素,言语容貌不改常态。闾里为之歌说":甑中生尘范史云,釜中生鱼范莱芜。" 4,甑: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格,置于鬲上蒸煮,如同现代的蒸锅;釜,古炊器。 译者:万国雄2016年9月6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