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芜湖青弋江上二桥(中山桥.中江桥)

 洁洁赢 2016-09-06

揭秘中山桥在青弋江上建一座大桥,是芜湖人做了很久的一个梦。随着1953年青弋江上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永久性大桥中山桥建成通车,芜湖人的大桥梦终于实现。

在承载城市记忆、见证时代发展的中山桥即将说再见的时候,记者走进了芜湖市档案馆,为大家揭秘一座桥的前世与今生。

四次嬗变

“中山桥的历史可分为四个重要阶段,从浮桥、钢筋混凝土排架木面半永久式桥梁到钢筋混凝土永久性大桥,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是改建后的中山桥。”这是芜湖市档案馆工作人员张照军对中山桥的第一句介绍。

所谓浮桥,是指在并列的船、筏、浮箱或绳索上面铺木板而造成的桥。中山桥的前身就是一座浮桥,名为利涉桥,建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为中间可开合的木质活动桥。由于青弋江汛期水大,浮桥被冲垮。之后,芜湖各界就筹备建造新桥。

抗战胜利后,1946年1月,芜湖市政建设委员会决定:为便于内河南北两岸交通计,特先就原利涉桥基址建筑中山桥一座。经招标确定在下长街崔家巷河沿,再由二街中央银行(解放后为芜湖市税务局)直达该桥之桥基。1947年10月15日,在利涉桥原址建造的钢筋混凝土排架木面半永久式桥梁——中山桥落成。“但是,这座半永久性大桥,并不十分牢固。”张照军解释说,次年5月,就被洪水冲毁了,后虽经维修,但在1949年汛期,中山桥再次被冲毁。

芜湖解放不久,中山桥建设就提上了议事日程。1949年11月,皖南人民行政公署、芜湖市人民政府为了保证皖南地区的交通运输,加强同皖南山区的交流,即着手重新建设中山桥,并将其列入1950年度皖南整修工程,约请外国人在上海开办的设计机构帮助选择桥址。但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中山桥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投入建设,直到1951年2月16日才正式开工,但受江水上涨影响曾两度停工,1952年11月中山桥工程复工,并于1953年4月10日基本完工,4月20日上午进行实际量验并实行通行。

随着芜湖城市的发展,1953年落成的中山桥已无法满足人们交通出行的需求。1997年4月实施改建工程,于1998年10月竣工。项目总投资1580.7万元。改建后的中山桥为系杆拱式钢筋混凝土桥,桥梁全长306米,主跨为下承式无风撑系杆拱型结构,跨径60米;引桥为16米跨径的空心板简支结构,共计11跨;主桥面宽为23.1米,引桥面宽为20.5米,其中车道为15米,人行道各为2.75米;主跨的梁底标高为14.42米,符合五级航道标准。荷载为汽车——超20,挂(拖)——100,各项技术指标均远远超过了1953版中山桥的强度、标准。

三个名字

在中山桥的变迁过程中,其名字也出现演变。其中,有两个颇为有意思的地方,即中山桥还有“洋桥”的俗称,而“中山桥”的命名可能也并非坊间所传的那样是因为孙中山先生来过此桥。

如上文所言,中山桥早前名为利涉桥。在民国八年《芜湖县志·卷十六建置志桥梁》中有关于利涉桥的记载:“利涉桥 在宁渊观码头之东。光绪二十六年关道吴景祺创建,三十四年关道文焕重修。”吴景祺《创建利涉桥记》、文焕《重修利涉桥记》中,详细介绍了建桥原因、桥址、造桥法、建设以及重修时所花费用等信息。

而有关“中山桥”的记载,首见于1946年1月21日芜湖市政筹备处为建筑本市中山桥呈报事由的档案中,“为便利内河南北岸交通计,特先就原利涉桥基址建筑中山桥一座……”。“坊间流传,中山桥的命名是因为1912年孙中山芜湖之行曾走过当时的中山桥。但是,通过查阅档案发现,此说法可能有误。”张照军说,判断有二:其一,通过孙中山芜湖之行的路线考证发现,其所乘军舰停靠在中江塔附近的接官亭,然后一路乘坐马车抵达演讲地大马路即现在的中山路,无须过桥;其二,当时的中山桥尚为浮桥,马车通过,安全无法得到保证。

“之所以命名为中山桥,我们比较倾向于两种解释,一是因为其与中山路相连,1946年2月的一份有关'延长中山路至新建中山桥地形图’的档案可供参考;二是,与许多地方用'中山’的名字命名地名更偏向于纪念意义一样,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1912年的芜湖之行,而非他走过此桥。”

除了上述两个正式名称外,张照军还特别提到了中山桥的一个俗称:洋桥。张照军告诉记者,在有关中山桥的档案中,有一张名为《前锋》的报纸,其一篇有关修建中山桥的新闻稿提到“本市中山桥(俗称'洋桥’)”。张照军推断,此通俗的、非正式的称呼,可能与此桥靠近中山路,路两边有很多“洋楼”等有关。

两张照片

在芜湖市档案馆,关于中山桥的照片档案为数不多,有当年建设场景的,有不同年代的中山桥全景。在这些弥足珍贵的照片档案中,张照军推荐了两张最特别的。一张是芜湖摄影家协会原名誉会长黄有圣捐赠给芜湖档案馆的老照片,其特别之处在于照片中“只见人不见桥”;另一张是翻拍画家黄近玄先生的1957年国画作品《新建芜湖中山桥》。

几经辗转,记者联系到了老照片的拍摄者黄有圣。黄有圣今年78岁,从二十多岁端起相机开始,他用镜头记录了芜湖这座城市50多年来的沧桑巨变。“照片下的这行字:八十年代初老中山桥上上下班时天天拥挤阻堵,还是我写的呢。”说起这张老照片,黄有圣仿佛又回到了过去。“你看照片中的这些人,表情很焦急,他们是急着回家呢。”据黄有圣回忆,当时城南有很多小厂,工作在城南、家在桥北的市民每天下午5点钟左右都会结束工作往家赶,而中山桥是必经之地,“当时的中山桥非常窄,大概只能通过一辆汽车,下班高峰期总是堵”。黄有圣的这张照片拍摄得既偶然又必然。当年,羊毛埂、桂花桥一带有一片柳树林非常漂亮,天好的时候,他经常去那里拍摄日落,看到中山桥上的人山人海,就站在桥北的岗亭拍下了这个画面。“摄影者镜头拍摄画面,是在记录现实,反映现实,保留现实,这是我的责任。”作为这张图片的拍摄者,黄有圣坦言,他也有他要表达的情感与希望:改革开放之后,芜湖一路高歌猛进,面貌日新月异,既有的交通设施已经跟不上城市的发展步伐,中山桥需要改造,芜湖需要更多的桥。

巧合的是,在采访黄有圣的过程中,记者偶然提起黄近玄先生,让黄有圣颇为兴奋。“黄先生是我的老师”,黄有圣解释说,黄近玄先生虽然没有教过他技艺,但他很佩服黄先生,且在文艺工作中有过交集。“称为'老师’理所当然,黄先生是芜湖师范学校的美术老师,育人几代,非常擅长画虎,造诣很高,他的女儿也是一名美术老师。”黄有圣清楚地记得,1962年,芜湖文艺界黄山旅行团在黄山待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同行者40人中,黄近玄先生最为年长,而他则是年龄最小的。“黄先生是桐城人,他的哥哥黄镇,是一名杰出的外交家。文革前后,黄先生离世。”黄有圣不无感慨地说,上世纪50年代,照相机不常见,黄先生用自己的画笔为后人留下《新建芜湖中山桥》,非常珍贵。

是啊,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诉说着的是一座桥的历史,更是一座城的历史。

 

上世纪80年代鸟瞰中山桥

上世纪50年代的中山桥

1951年建设中山桥场景

1960年的中山桥

图片、档案资料由芜湖市档案馆提供

最大中江桥芜湖,半城山半城水。所以,每一座桥的出现,无一不带来城市巨变。而首座现代化桥梁中江桥的建成通车,不仅完善了道路设施,更开启了城市发展的新时代。

规模最大

根据芜湖市档案馆和芜湖市城建档案馆提供的资料显示,中江桥是我市在青弋江上建造的比原中山桥大十三倍比弋江桥大八倍的第三座最大最雄伟的一座钢筋砼桥梁,于1982年11月28日开工,1984年“五一”劳动节竣工通车。桥的两端栏柱上镌刻有原民盟中央主席、著名书法家楚图南题写的桥名,桥头南北引桥跨孔内辟为贸易市场,商店鳞次,百物翔集。

据悉,中江桥为我市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城市建设项目(编者注:截止到1982年)。该工程总投资为646.79万元;桥型美观,主桥为三跨单悬臂梁加吊梁(中孔)钢筋砼结构,北岸跨沿河路系T型予应力简支立交桥,南北岸有18孔简支空心板引桥。桥梁全长330.63米,工程总长为945米。桥宽20米(其中车行道14米,两侧人行道各3米);桥梁设计荷载标准为汽车-20级,挂车-120,为我国最大荷载标准,并且为适应航运事业的需要。

为何建桥

“因为该桥建设在中山桥和弋江桥中间,同时与芜湖的中江塔相呼应,所以此桥起名为中江桥。”芜湖市档案馆工作人员张照军如是说。

为何要建造中江桥?1982年4月13日,芜湖市人民政府向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发出的《关于我市对中江桥设计要求的函》中明确建造原因和设计要求:芜湖为开放性城市,且国际友人及港澳同胞多取道我市前往黄山、九华山等旅游地区。中江桥位于城市中轴线上,根据城市规划,桥头有绿岛,九华山路改造并已列入近期建设,故中江桥设计除满足交通工程外,尚请考虑为改善城市面貌,增加城市建筑美感,使之和周围环境协调。

张照军解释说,中江桥的建成不仅对青弋江上已有的中山桥、弋江桥有分流作用,改善南北两岸的交通状况,而且对于城市发展、开发南岸地区、开拓前往皖南旅游胜地黄山九华山的通行都有很大作用。

带来巨变

中江桥建成后,带来的行之变、居之变、城之变也让居住在附近的居民感慨万千。

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王传璞、吴阶是镜湖区古城社区的居民,在中江桥附近长大的他们对于中江桥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以前,从太平大路走到花街,经过南门湾上弋江桥才能到达河南(桥南),得走20多分钟,有了中江桥,几分钟就从河北(桥北)走到河南。”吴阶告诉记者,她记得当年还在建桥的时候,常去建设现场,因为有围挡,她还扒条缝去看,期待的心情在1984年“五一”劳动节那天得到了彻底释放,“通车那天,人山人海,我特地抱着女儿上了桥,桥真大啊”。

中江桥带来的可不止通行的变化,更拉大了城市的框架。让王传璞感受最深的是居之变和城之变。“以前的芜湖县农科所就在现在的大转盘附近,一江之隔,北面是城市,南面是乡里。每天一大早,河南的农民就来河北收粪,然后挑到河南去种田。”王传璞说,“当时有句话叫'宁要河北一张床,不要河南一间房’,就是10多年前,南门湾拆迁,在河北买一套房的钱,在河南买同样面积的房子还能装修”。

“现在,河南河北几乎没有差别了。”王传璞感叹道。“很期待新桥,更期待新桥带来的变化。”吴阶激动地说。

俯瞰中山

在历经3年设计论证、1年筹备后,芜湖中江桥拆建工程昨日正式启动。记者从现场获悉,老桥将在一周内拆除,主桥拆除时将临时封闭青弋江航道。而栉风沐雨达32年的老桥铭牌,将被切割取出、单独保存,有望陈列在新桥上,成为永久的城市印迹。

9月12日零点起,中江桥的南北入口完全封闭。现场30名施工人员几乎一夜未眠,他们围绕桥梁周围道路,先架起五六百米的临时围挡,然后开始砌围墙。“这里是城市中心地带,施工需要充分准备。”施工方中国交通建设第一公路工程局一公司工程项目部负责人称,涉及这条过青弋江主动脉的水电气管线迁改在一年前就已经启动。另外,施工方还采取了限时作业(晚10点后停止作业)、水淋降尘等措施,进一步减少对附近居民生活和商业运行的影响。

记者看到,老桥采取机械破碎的方法拆除。当天上午9点30分,伴随凿岩机的隆隆运转,老桥北引桥护栏率先被推倒。接着,巨大的钢铁钻头在施工人员的控制下,小心翼翼地凿下老桥的铭牌,并将它们放置到安全地带。市港航管理局的相关人员告诉记者,中江桥承载着芜湖人的集体记忆,老桥铭牌今后将安置在新桥或陈列在市博物馆永久保存。

中江桥拆除突出一个快字。据悉,桥上34根路灯2个小时就全部拆移完毕。按施工方计划,老桥在一周内拆除,9月12日至15日拆除北引桥,9月14日至16日拆除南引桥,9月14日至17日拆除主桥(14日至16日青弋江航道将封闭),25天内全面完成桥梁拆除和现场清渣工作。新桥在国庆假期后就可以投入建设。

新建中江桥起于九华路与二街交叉口,向南跨过北沿河路、青弋江、三潭路、新时代商业街和利民路,在奥体中心门口落地,终点与九华南路顺接,设计路线全长1.65公里。新桥主桥为独塔双索面混合梁斜拉桥,轻轨和市政桥梁同层布置,预计2019年上半年建成通车。新桥将满足芜申运河Ⅲ级航道通航净空高度7米要求,同时极大地改善九华路交通环境,实行机动车、非机动车和人行道分离,实现青弋江南北交通的快速化。

2016.9月12日正式开始中江桥拆除工作

曾经限重的标志正移除

2016.9月15日,中秋节当天,中江桥拆除现场依然忙碌着,施工人员加班加点对老桥进行拆除。在现场看到,主桥中间一段已经被拆除,为了配合此次拆除,9月14日至16日青弋江航道将封闭,预计25天内全面完成桥梁拆除和现场清渣工作,国庆节后就将投入到新桥的建设之中。桥

2016.9月18日,中江桥主桥、引桥均已拆除完毕。

在现场看到,工人们正在进行余下的清理工作,这意味着承载着32年满满记忆的老桥正式与市民告别。从9月12日拆桥至昨天,不到一周时间,利用现代技术力量操作的拆桥速度,让市民惊叹不已。

 

 
暮色下的中山桥

 

中山桥夜色美s.jpg
面临更新——中江桥


blzjq1_.jpg

 

blzjq2_.jpg

 

blzjq3_.jpg

 

blzjq4_.jpg
 回帖奖励
 
 
 

_48A88331.4K.JPG (1.19 M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昨天 18:48 上传




摄于2016年10月10日上午8时零6分
今天(2016年10月19日)中午,经历了近50年风雨洗礼的中山桥终于在芜湖百姓恋恋的牵挂中折除了!中山桥承载着芜湖人的大桥梦,铭刻着城市的记忆、见证着芜湖的发展。让我们期盼着全钢结构系杆拱桥、超薄梁高的全新中山桥的到来!
_DSC0969.JPG
中山桥被拆坍塌绝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