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暖心的冰箱及饭卡

 圆角望 2016-09-06
周云龙

  Pappadavada是印度一家餐馆,它用一台冰箱温暖了全世界人的心。和大多数餐馆一样,他们每天都会有很多剩菜。与其扔掉,不如把它们放进门口的冰箱里,让需要的人自由拿取。做出这个决定的,是餐馆老板Minu Pauline。一天晚上,她看见一个无家可归的女人在餐馆门口的垃圾桶翻找食物,她想,为什么不把浪费的食物给他们?因为这个爱心举动的感染,越来越多好心人开始往冰箱里放食物,而Pauline会提醒大家标注投放日期,避免腐坏不新鲜的食物出现。

  看到这个微信时,它已经是10万+的阅读量,我也随手以“有点意思”为题转发了,隐隐的期待是朋友圈里有更多的饭店老板可以付诸行动。这不是比打折赠券促销更打动顾客吗?不是比一般的软文推广更深入人心吗?

  朋友圈一轮此起彼伏的点赞、评论、转发中,有几句简短的评论,有些出乎意料,不过似乎更加“有点意思”——

  微友甲:没有浪费,就不会有人挨饿。餐馆的做法可敬,但不可学。这个冰箱7天24小时不停歇开放,如果出了食物中毒事故怎么办?店家赔偿吧?应诉吧?那不是没事找事了?

  微友乙:店家门前的冰箱每天放着,要是有人因为家庭矛盾无处发泄,因为对社会心存不满寻求报复,弄出恶作剧怎么办?店家是不是要承担连带责任?

  微友丙:对,对,对。现在餐饮业竞争特别激烈,要是有竞争对手眼红心狠,恶意投毒,嫁祸于你,怎么办???

  一件暖心事,在朋友圈的合理想象中,演变成一件典型的闹心事。你觉得好气也罢,好笑也罢,不得不承认,此地此时,好多事情,不能不往复杂里想想,不能不把人往坏处想想。小到企业的决策,大到社会的政策,制定实施时,都不能不顾及国民的素质现状、道德水准和社会的法治环境。人性的劣根始终存在,人性是不可考验的,而且人性的进化很慢很慢。所以,对那位餐馆老板的善举,可以热情点赞,但不要期待善举有一天上升到制度层面,全社会都普及推广。事实上,即使在印度,也可能只是独此一家。

  在释放和表达善意方面,我倒是很欣赏南京理工大学的一张“暖心饭卡”。自今年开始,这个学校的贫困生,上课9个月时间里,每个月饭卡上都会“莫名”多出一些钱来。学校根据全校1.6万多名在校本科生3个月的刷卡记录,进行大数据分析,最后决定对每月食堂吃饭超过60顿、消费不足420元的301名学生,暗暗给予不同数额的伙食补贴。《人民日报》的评论说,“暖心饭卡”,科学精准又富有人情。贫困生吃食堂多、餐均消费少,通过饭卡记录进行辨识,识别度好、可信度高;而校方采取无需申请、直接暗补的方式,照顾了贫困生的自尊。

  过去说,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必然是授权与监督同时存在的。关键的问题是,监督往往不可能全程无死角。而在互联网时代,技术进步给制度设计提供了可靠的人文关怀方案,规避了好多人为因素。当然,技术是公开的,信息也是可以共享的,具体的制度设计,还是需要人为的,这就要看设计者、操作者、执行者如何切入、如何选择、如何调适。

  好的制度,其实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的,最坏的恶意,往往给人最真的警示,最深的触动。另一方面,制度能应对最坏的恶意推测,自然就可能最广泛地适用于善良占大多数的社会。而科学、先进的技术手段,会给制度设计不断“加分”“添彩”,终让所有人都看见温暖的闪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