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设计过程 相关课程标准: 1、通过对人们的需求和愿望的调查,发现与明确值得解决的技术问题,并能判断是否具备解决这个问题的技术能力与条件 2、能根据设计对象和现有的工作条件列出具体的设计要求,包括应达到的标准和所受到的限制 3、能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与所设计产品有关的各种信息,并进行处理。收集到的信息越多,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的可能就越大 4、能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或标准件 5、能制定符合一般设计原则和相关设计规范的完整设计方案 6、通过比较和权衡,能在多个方案中选定满足设计要求的最佳方案或集中各种方案的优点来改进原有方案 7、知道工艺的含义和常用工艺的种类 8、了解1~2类常用的工具和设备,学会一种材料的1~2种加工方法,能根据设计方案和已有条件选择加工工艺,并能正确、安全地操作 9、能根据设计方案制作一个简单产品的模型或原型 10、了解1~2类产品的常用测试方法,能根据设计要求使用简单的方法对产品进行测试 11、能在分析测试结果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措施或更换方案 12、制作成功后,能对产品的外观加以润色 13、了解产品说明书或用户手册的作用、一般结构和产品常用的维护方法及服务途径,能编写简单的产品说明书或用户手册
三、重难点分析 (一)重点分析 1、发现与明确技术问题。问题的来源一是人类生存活动中必然遇到的问题,二是由别人给出问题,三是基于一定的目的由设计者自己主动地发现问题。通过调查人们的需求和愿望,发现与明确值得解决的技术问题。 2、设计要求。设计要求包括两部分:标准与限制。一项成功的设计必须满足设计要求,故设计要求又应该是设计评价时最重要的评价指标。 3、常见材料或标准件。常见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工作性能、美学品质、成本,以及常用的加工方法等,标准件的优越性和适用范围。 4、设计的一般原则。设计需要符合一般设计原则及相关设计规范以及其他需要考虑的因素,设计的一般原则和各个领域的设计规范是前人在长期设计实践中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 5、设计方案的比较、权衡与选择。有的问题可能产生难题和相互冲突的解决方案,迎合某一方面就经常会与另一方面发生冲突,要解决这些冲突,就必须综合比较和权衡,在多个方案中选定满足设计要求的最佳方案。 6、模型与原型。模型是用以交流并检验设计思想及设计过程、优化设计的手段,是设计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 7、优化设计方案。优化设计方案可以在给定的限制中尽可能地完善所期望的品质,如人性化、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与有效性,有助于确保产品和系统尽可能实现高效率。 8、产品说明书或用户手册的作用。产品说明书是指导用户选择产品、使用产品的“路标”和“向导”,可以帮助用户了解产品特性,使用户正确、安全地使用产品。 (二)难点分析 1、对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的选择和决策的能力。所选择的技术问题一是值得解决的问题,二是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与高中学生应有的水平相当。对技术问题的选择和决策能力需要建立在能充分认识、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与所具备的条件的基础上。 2、运用设计的一般原则指导设计实践。设计原则互相关联、互相制约、互相渗透,应成为贯穿在设计过程和设计评价过程中的基本准则。 3、常用工具的使用。常用的工具的使用,如螺丝刀、锉刀、台钳、锯、钻等金工工具,电笔、多用电表、示波器等电工工具,锯、刨、钻、锉、凿等木工工具,是模型或原型制作以及简单技术试验的操作基础。 4、制作模型与原型。简单产品的模型或原型的制作是设计过程中实践性较强的一个环节,也是检验和测试设计产品的重要前提。模型或原型的制作涉及步骤较多,一般有选择材料、准备工具和设备、划线、对材料进行加工、装配、表面处理、对产品进行评价、检测和试验、做成模型等。 5、产品测试。测试是检验产品能否正常工作、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的重要措施。根据设计要求使用简单的方法对自己设计制作的产品(例如小板凳)进行测试。在测试时,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室因地制宜,不一定非要强调正规的测试手段。 6、设计方案的优化。设计方案的优化是在对设计方案进行测试与评估的基础上,对设计方案的改进和完善的重要环节。 四、教学建议 (一)本主题通过一个载体,例如,便携式小凳、学生使用的台灯、多功能学习用品盒(架)、粉笔盒等的设计和制作,让学生学习和体验设计的一般过程,初步掌握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实践的基本方法。本主题将设计过程主要分为5个阶段。这是一个普遍的过程,但不是一个规定的程序。这部分内容是“技术与设计1”的重点内容。 (二)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课外实践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等。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不仅可以培养交流、表达、沟通能力,还可以感受到各种观点的碰撞,提升技术素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