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意向性的多重面向

 风虎神韵114 2016-09-06

  华东现象学青年论坛是由华东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现象学青年研究者发起组织,旨在促进青年学者交流思想、扩展视野,继续提高汉语现象学的研究水准,扩大现象学哲学在汉语学界的影响。该论坛每年春秋两季举行。目前已分别在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举办三次。2014年12月13、14日,2014下半年度华东现象学青年论坛在华侨大学(厦门)成举行。本次论坛由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福建省社科基地生活哲学研究中心主办。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意向性的多重面向(The Many Faces of Intentionality)”,与会学者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了紧凑和精彩的报告和讨论。

  来自南京大学的马迎辉以《意向性:从立义到流形体》为题, 从“立义”和“意向流形体”这两个不同但又相关的维度,探讨了胡塞尔的意向性概念的内在结构和变化。马迎辉的论文试图说明,意向性概念在胡塞尔的整体思考中不应等同于表象立义。这种对意向性的理解尽管有其依据,但由于它建立在了对世界的(或者说“存在”)的种属划分之上,因而必然带有现成性和实显性的局限;其次,胡塞尔在他的前观念阶段的工作,尤其是内时间意识研究的工作中,已经提出了一种新的意向性概念,即作为表象立义之基础的意向流形体。

  来自上海财经大学的孙雨辰的论文是 《利科论认知性意识的意向性结构与实现》。她的论文首先给出了利科对意识结构的一般形式分析,认为,从形式上看,意识自身与对象之间的差异我们暂且称之为对象关系,差异所蕴含的同一我们暂且称之为自我关系;而对象关系与自我关系之间的关系,是差异与同一之间的既可相互区分又彼此依赖的逻辑或形式上的交互性(reciprocity)。此后,作者又探讨了如下两个主要问题,“第一,在什么意义上意识的意向性关系、对象关系就是意识与对象之间的差异-同一的交互关系;为此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什么是认知性意识的对象关系,也就是什么是认识中的差异-同一的交互关系。第二,在什么意义上自我意识是对于这一形式结构的构造,在认识中,构造的含义是什么。”

  来自杭州师范大学的奚颖瑞论文题为《早期胡塞尔通向意向性的两条径路》。在该论文中,作者指出,胡塞尔是从1893年左右开始深入思考意向性理论的,而且是从两个不同的方向进行的。胡塞尔探讨意向性的第一个方向是描述心理学的方向,在此胡塞尔试图对直观和代现这两种表象类型的不同特征进行描述性的分析,与之相关的文章和手稿主要是“基本逻辑的心理学研究”、“直观与代现,意向与充实”、“直观与代现:对代现的一种区分”等;第二个方向则偏向于语义学的分析,在此胡塞尔试图从客观表象的性质出发来解决所谓的“无对象表象悖论”(或布伦塔诺-鲍尔查诺问题),与之相关的手稿是“意向的对象”一文。两个方向的研究都与构建一个完善的表象理论相关,它们最后在《逻辑研究》中得到了融合。我们现在来看看这里边的发展过程。

  来自同济大学的梁家荣以“意志”概念为切入点,分析了尼采和海德格尔意向性理论的异同。海德格尔在1936至37年的冬季学期,做了他第一个以尼采思想为主题的讲课,题目为《尼采:作为艺术的强力意志》,此讲课经修改后收入1961年 出版的《尼采》一书中。何谓“意志”?尼采所谓“意志”指的又是什么?过去的哲学史中对这个概念有什么样的规定?海德格尔在书中透过与其他概念的对比,以及哲学史的分析,来突显尼采的意志概念,并将之纳入自己的哲学概念系统之中。本文展述了海德格尔对尼采意志概念的解释。

  来自浙江大学的王俊论述了现象学中的同一性问题。“同一性”(Identity)是现象学中最为核心的概念,也可被视为现象学哲学的基本动机。胡塞尔试图以一种生活世界的同一性来消弭自然科学意识形态下的主客二元论,并且以超越论现象学的意识研究来保证这种同一性。海德格尔将同一性解释为先于差异的共属性、动态化的缘起生成(Ereignis),以此来指明存在的基本特质。海因里希·罗姆巴赫(Heinrich Rombach)明确地将同一性视为现象学哲学的最终目标,并且构想了从传统形而上学出发达到现象学同一性的七个具体步骤。

  来自东南大学的何浩平从胡塞尔现象学的角度向大学提出了“数学直观的可错性”这一问题,其论文题目是《数学直观及其可错性》。该论文指出,胡塞尔现象学式的数学直观学说得到了数学哲学界的关注。但是,迄今极少有论者讨论如何在胡塞尔的理论框架中说明数学直观的可错性。在前哲学的理解中,直观是可错的(fallible),数学直观也是如此。在胡塞尔哲学中,数学直观是范畴直观的一种。这一直观所带来的明见性是所谓确然的(apodictic)明见性。根据定义,确然的明见性所带来的知识是绝对正确的。这样,似乎现象学式的数学直观理论很难说明数学直观为何是可错的。另一方面,胡塞尔又认为,确然的明见性不必然是确实的(adequate)明见性。也就是说,确然性的数学直观带来的知识有可能是不完整的。本文将根据胡塞尔的这一洞见,以及数学实践中的一些实例,从现象学角度出发,说明数学直观所带来的数学知识既是确然的,又是可错的。

  来自上海社科院的钱立卿论文题目是《现象学与自然科学本体论——论胡塞尔<观念III>中的科学论思想》。该文认为,科学论是胡塞尔的重要思想,也是现象学哲学的核心概念。胡塞尔在《观念III》中以自然科学为例,探究了自然区域内科学论的两个基本主题,关注不同科学之间以及自然本体论与现象学之间的关系。本体论关注的是本质之间的关系,它在现象学哲学中有特殊地位,各种区域的本质公理都得在理性现象学的语境下建立起来。直观中的意向内容充实了一切可能概念的本质,而本质也是现象学研究的重心所在。通过现象学的阐释,可以发现本体论与现象学论题之间的交互关系,然而整个科学论的奠基关系只能是单向度的,即现象学原则上独立于本体论,但本体论的证成却必须绝对地依赖先验的、构造的现象学。

  陈勇(上海交通大学)、韩梅(同济大学)、楼巍(厦门大学)、常旭旻(华侨大学)、黄雅娴(台湾东海大学)、高松(同济大学)、 蔡文菁(上海交通大学)分别担任评议,常旭旻,施璇(复旦)、花威(华侨大学)、张振华(同济)等青年学者主持了不同阶段的报告和讨论。据悉,下届论坛将于明年上半年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学者们届时将围绕“真理”问题展开讨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