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是腾讯?

 昵称33091868 2016-09-06



一、上市12年,股价翻了270倍


今天(2016年9月6日)腾讯收盘价215港元,市值正式站上2万亿(20352亿港币)。上市12年,这家公司的股价翻了270倍,年化收益率59%。


两万亿港币的市值,折算成人民币逾1.7万亿,一举超过中国移动(市值16958亿人民币),登顶中国,也是亚洲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腾讯今年股价走势一骑绝尘(见下图),一路碾压了中国石油(13097亿人民币),工商银行(市值15940亿人民币),阿里巴巴(市值16417亿人民币)这些大家伙。




这个市值,也令腾讯成为全球第十一大市值公司(见下图):



(全球公司市值前15位,数据截止2016年9月6日,PE数据以2015年报为基础)


腾讯的这个市值,按TTM估值为50倍PE,按2016年动态估值也有43倍,基本是其历史最高估值水平(见下图):




很明显,腾讯的估值,真心不便宜了,很多老司机都在说买不下手,格隆汇的一个朋友给了这么一个粗糙但却很难反驳的推算:腾讯月活账户数大概8亿,毛估有6亿用户。马云说最好的商业模式是国家收税,那我们就用按人头收钱的个人所得税为标准,看腾讯的天花板。2015年全国个人所得税是8618亿,假设腾讯10年后达到这个收入水平,继续维持30%的净利率,那么就有2580亿净利润,这时候的腾讯业绩增速应为个位数,给10倍PE,也就25800亿RMB,相对目前的2万亿港币市值,还有50%的增长空间。腾讯去年刚加入千亿收入俱乐部,未来10年,腾讯的收入可以增长到8600亿吗?


这个推理很粗糙,但不得不承认,其符合投资所追求的“模糊的正确”


那么,问题来了:


1、为何登顶的,是马化腾的腾讯,而不是其他公司,比如马云的阿里?


2、又为何在腾讯估值已真心不便宜的情况下,资金还一门心思往里冲?


这两个问题,小有区别,但其实互相关联。


二、中国,谁有资格登顶?


在回答以上问题前,我希望我们先在以下问题上能达成一致:


1、如果把市值第一当做珠峰登顶的话,能登顶的一定是新经济的公司。我们传统思维里的那些传统行业的老国企,诸如石油、电讯、钢铁、煤炭等,最终都会如恐龙一样,日渐没落——假以时日,新能源开发技术能逐步突破,那些埋在地下的煤炭可能如泥土般一钱不值,而山西的产业结构如不做调整,未来会比东北更惨。


看看全球前十大市值公司(基本都是美国公司)的结构就知道了(见下图),这个是人类经济变化的历史趋势与规律,就像本世纪初汽车替代马车一样,这不以国企、民企为转移,也不以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为转移。



(全球前十大市值公司,市值数据截止2016年9月6日,PE数据以2015年报为基础)


2、在中国的新经济公司里,有资格去PK登顶的,只有两家:腾讯与阿里。因为他们既幸运,又努力,且体量上把其他竞争者甩开了几条街。


努力就不说了,但凡不是国企,任谁都有一把辛酸泪。幸运,是因为互联网领域最容易做出大市值的水草丰美之地,就三个领域:搜索(在美国对应GOOGLE)、电商(在美国对应亚马逊)、SNS社交(在美国对应Facebook),阿里与腾讯恰好垄断了后两个领域。


卡位搜索的百度一度也算幸运,但自己把自己作死了。


三、为何是腾讯,而不是阿里?


腾讯2004年上市,阿里2014年上市。前面不可比,我们看看自阿里巴巴上市以来,两者的市值变化对比:




上图可以清晰看出:


2014年阿里上市之初,阿里的市值几乎是腾讯的一倍。


一年后,腾讯市值与阿里持平。


两年后,腾讯市值正式超越阿里。


毫无疑问,市值是与与财务数据密切相关的。2013年,阿里单季度的利润大数是60个亿,腾讯单季度利润的大数是30多亿,阿里是腾讯的一倍,所以上市初市值是腾讯的一倍,也基本反映了这个财务状况。


但之后腾讯追上,到 2016 年最新的半年报,腾讯公司第二季度总收入为人民币 356.91 亿元(53.82 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52%;单季净利润已达108.80 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 47%。而同期阿里巴巴的营收为人民币 321.54 亿元(约合 48.38 亿美元);Non-GAAP净利润为121亿,GAAP利润71.42 亿元(约合 10.75 亿美元)。


单季营收:356.91 亿VS 321.54 亿,单季净利润:108.80 亿VS121 亿。这个追赶过程,腾讯完胜,市值超越阿里,并不过分。


财务数据,反映的是战略业务层面的差异。腾讯与阿里业务层面最大的不同是:腾讯这几年一直在做减法,而阿里恰恰相反。


腾讯一直在做纵向深耕,立足SNS(社交)的价值链挖掘,其他不具竞争优势的新领域,要么回避,要么浅尝辄止,要么干脆售卖或者剥离,旗下电商卖给京东、搜索卖给搜狗,等等。


反观阿里,一直在横向扩张,铺摊子,拓展新业务,云、健康、影视、音乐、体育、媒体、视频、餐饮(阿里刚刚入股了百盛中国)……俨然一眼花缭乱的庞大帝国。


从长远看,很难说孰优孰劣,阿里的多元布局,未来或许能收获很多,但从2013年以来毛利率与净利率的数据比较上看,腾讯的坚守(纵向深耕)VS阿里的“花心”(横向扩张),腾讯胜:





四、只是业务差异?


但两者业务上、财务上的差异,或许勉强能解释腾讯登顶亚洲市值之王,无法解释腾讯估值真心不低的时候,市场为何还追逐不已。


核心考量因素,是风险。


对资本而言,现在的核心不确定性(风险),是中国经济将如何转型着陆,美联储加息几次,人民币还有多大贬值空间——这也是内资大手笔频繁收购境外资产的核心驱动因素——把资产端留在境外,把负债端留境内


腾讯与阿里的股票,都属于境外资产,但两者的安全性相差很远。


腾讯几乎一直专注社交,阿里则广泛布局,各有千秋。但腾讯的专注,与阿里的四处出击,蕴含的风险完全不一样:每开辟一块新业务,都是一次确定冒险——是商业模式的冒险,也是利益冲突的冒险,马云身上的压力与风险(包括业务拓展风险与政治、经济风险)比马化腾大得多。资金青睐腾讯,而不是阿里,核心理由,应该是腾讯比阿里更安全。在大船有可能倾覆的时候,未来很长时间,安全,才是首要考虑的东西。


当一个帝国不断扩展其领土边界的时候,一方面意味着自身资源和绑到自己战车上的人更多了,但也往往意味着与其他更强大的潜在冲突方的冲突可能越来越大。在这个政、经势力范围相对固化的土地上,阿里的风险,比腾讯被替代品颠覆的风险,大得多。因为腾讯的风险,主要是业务上的,阿里的风险已经是人,是竞争对手和政经力量。


所以,只要人民币贬值压力仍在,只要中国经济转型还没着落,只要阿里帝国继续快速扩张(也意味着强敌越来越多),只要腾讯没有显然的替代品,未来很长时间,腾讯的股票,可能就是没有太多贬值风险的硬通货。


这就是市场能接受并持续推高腾讯估值的原因:毕竟买腾讯,资产到了境外(至少成了外币资产),而腾讯的未来,某种意义上,比中国经济的未来更靠谱。


结语


回到本文的题目:为什么是腾讯?


如果你能从中国经济现状、人民币贬值压力、资本避险与配置等角度考虑问题,就应该不难得出答案。


盛世古董,乱世黄金——因为黄金是硬通货。在当下,腾讯的股票,也是。


所以,子弹会继续飞一阵,腾讯的高估值也还会持续一阵(当然,从投资谨慎角度,你必须高度重视当前腾讯与阿里的估值差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