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露漫谈,古人为啥总伤春悲秋?

 昵称36341329 2016-09-07



当太阳到达黄经一百六十五度时,白露节气相约而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含义是这样解释的——“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这句话就是说啊,节气到了这个时候,由于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大,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结成露水,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色茎叶或花瓣上,经过清晨的太阳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莹剔透、洁白无瑕,因而得“白露”美名。




白露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礼记》中讲:“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这时,人们就会明显地感觉到炎热的夏天已过,而凉爽的秋天已经到来了。俗语云:“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处暑仍热,每天须用一盆水洗澡,过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体了,以免着凉。


和其他节气一样,白露时节各地也有其特殊的习俗。比如说这时候的太湖人要祭禹王,这禹王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的渔民称他为“水路菩萨”。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时节,这里将举行祭禹王的香会,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两祭的规模为最大,历时一周。祭祀活动期间,《打渔杀家》是必演的一台戏,它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祈盼和向往。




《打渔杀家》根据陈忱的《水浒后传》改编,大家注意啊,是《水浒后传》,不是《水浒传》,这出戏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宋朝时梁山好汉肖恩起义失败,归隐江湖,与女儿桂英相依为命,以打渔为生。但是土豪丁自燮派恶奴打手催讨渔税,强行勒索。肖恩一怒之下将恶奴打跑,并到衙门告状。县官吕子秋与土豪勾结,反而诬陷肖恩抗税不交,将肖恩杖责四十大板,并让他连夜过江向丁自燮赔礼请罪。肖恩忍无可忍,杀了丁自燮全家。这出《打渔杀家》讲的就是这么一个恶霸土豪欺负落魄好汉,最后被好汉了结了性命的故事。看来这类型的故事一直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啊。太湖人喜欢在白露时节看戏,而与太湖相距不远的南京人则要在此时喝白露茶,这时候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生长的极佳时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禁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尤其受到老茶客喜爱。


除了各地不一的白露习俗以外,不同的群体也有着自己的节气心态。农谚讲:“白露割谷子,霜降摘柿子。”可见酷暑逐渐消退,天气逐渐转凉,农民是满怀收获的期待与热情的,此外还有“白露满地红黄白,棉花地里人如海, 杈子耳子继续去,上午修棉下午摘。”这样的农谚,可以看出白露时节的农民是热情洋溢的。但是伴随着秋意渐浓,我们所熟悉的古代文人在白露时节却总是哀愁忧伤的。南朝诗人汤惠休《秋思引》中有“秋寒依依风过河,白露萧萧洞庭波”的句子。所谓秋寒依依、白露萧萧已经明确了这首诗的感情基调,萧索的秋天总是蕴含着无限的伤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应该是我们最耳熟能详的写白露的唐诗了,杜甫这首诗的名字是《月夜忆舍弟》,从诗的名字就可以看出这首诗的感情色彩也是感伤的。事实上杜甫的这首诗的内容写的是战乱之中民不聊生的景象,诗人看见这样的悲凉景象,在白露之夜,更是思念自己的亲人,尤其是战乱中四散的弟弟。杜甫笔下的白露,不是文人的矫情伤感,而是在环境和时节共同作用下的哀思。


而在元末“吴中四杰”之一的高启的笔下,白露则是这样的:白露芜草木,荒园掩穷秋。这看似也是充满了文人在秋天的定时伤感,但是,高启却来了一出神转折。要讲这个神转折,不得不说这个高启的经历,他在明太祖洪武年间曾做过翰林院国史编修,参与写作《元史》,后又被任命为官户部侍郎,他却以“年少不敢负重任”拒绝了,皇家只好赐给他白银,让他回老家。他到家后写了这首《始归田园》,诗的开头就是咱们刚刚提到的“白露芜草木,荒园掩穷秋。”但是既然高启归隐山林,这文人秋天定时伤感的毛病也就没了,在下一句他写道:“归来一芟(shan,一声)理,始觉吾席幽。”这出神转折也就这样产生了,开篇还在讲白露芜草木,第二句就是觉得自己住的地方清静优美了。这首诗的后文都基于这个感情基调,层层递进,表达作者辞官归田的意愿和缘由。而且这也是作者根据自己居住地的环境来进行描述的,这情感的转折说明文人辞官归田之后的心境都完全不一样了,这秋天定时伤感的毛病瞬间好了,甚至还要感概几句秋日风光正好。


 谈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同样一个白露,这农民和文人的群体心态是如此的南辕北辙呢?对于农民在秋天这样收获的季节表现出来的欣喜的心情,相信大家都能够理解,但文人为何总是要悲秋呢?




事实上这古人悲秋的传统很早就有了,屈原曾经写下过“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曹丕在《燕歌行》也有同样的诗句“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正如陆机在《文赋》所言“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物之枯荣引发心之悲喜。这可能是文人群体对自己悲秋的最初解释了吧。不可否认,秋分萧瑟,草木萧条,落叶纷飞,自然界中生命的消逝与循环自然会给人们带来心灵的共鸣,于是,秋天就要定时伤感一下,感伤时光易逝,感慨壮志未酬,思念一下亲人,回忆一下初恋,再高级一点,就是伤怀国家败落,百姓难安。

自然界对人的心理暗示和刺激成功的作用在了文人悲秋上,但要说到文人悲秋为什么这么流行,不得不说到,文人群体的经常现象——跟风。


李白写“人烟寒桔橘,秋色老梧桐。”贾岛则写“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李商隐写“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孟浩然更进一步说“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在悲秋的传统之下,又有这些文人中的大明星带动潮流,这秋天似乎不悲也得悲了。于是悲秋的程度和情绪越来越深,于是有了“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这样的句子,还有那句我们熟悉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秋天似乎是悲的没法看了,于是有的人找到了创新的角度来描写秋天。王勃写“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意境是何等的开阔。而苏轼笔下的秋天则变得五彩斑斓,“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甚至有人开始为秋天写起了赞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大反传统的秋天的赞歌却广为流传。看来这写诗和我们今天做事一样,创新才有出路啊。


农民在秋天的喜悦是对时节的期待,是节气指导下生产生活的一部分。而文人虽然自古逢秋悲寂寥,但也好在终于跳脱出集体定时悲秋的怪圈,四季轮回,秋天的落叶纷飞,草木萧瑟既然无法避免,换个角度去看,何尝不是另一种风景?也希望听到这里的人们,能够找到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看到最是橙黄橘绿时的缤纷,把握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自信。


请接受一次关于阅读的邀请


「看书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