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经 |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齐一摄现美 2016-09-07

秦风·蒹葭

序:《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姚氏际恒则曰:此自是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一章)

注释

蒹葭(jiān jiā)
本指在水边怀念故人,后以“蒹葭”泛指思念异地友人。 胡惠生 《题亚子分湖归隐图》诗:“无限蒹葭意,殷勤对此图。”
苍苍
茂盛;众多。三国 魏 曹植 《赠白马王彪》诗之二:“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
白露
秋天的露水。南朝 梁 江淹 《清思》诗:“白露滋金瑟,清风荡玉琴。” 唐 韩愈 《秋怀》诗之二:“白露下百草,萧兰共雕悴。”

《玉篇》:露凝也。《释名》:其气惨毒,物皆丧也。《大戴礼》:阳气胜,则散为雨露。阴气胜,则凝为霜雪。
所谓
所说的,用于复说、引证等。闽 王延彬 《哭徐夤》诗:“昔除正字今何在?所谓人生能几何!”
伊人
此人,这个人。指意中所指的人。宋 苏轼 《颜阖》诗:“伊人畏照影,独往就阴息。” 明 何景明 《望郭西诸峰有怀昔隐兼发鄙志》诗:“嘉遁怀伊人,俯仰慨今昔。” 清 周亮工 《陈阶六在云间索同社诸子作画数十幅见寄感赋一诗》:“伊人盈一水,好句满千林。”
一方
一边。多指远处。郑玄 笺:“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 宋 范成大 《送王仲显赴琼筦》诗:“十年五别岁月老,一方万里音尘稀。”
溯洄(sù huí)
逆流而上曰溯洄。

《说文》:险也。《广韵》:隔也。《释名》:山巇曰险,水隔曰阻。若泛言则山水通用。
溯游
顺流而下。毛 传:“顺流而涉曰溯游。” 明 黄周星 《垂虹桥新涨歌》:“况复 松陵 家咫尺,乘兴何妨便溯游。”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二章)

注释

萋萋(qī qī)
草木茂盛貌。唐 崔颢 《黄鹤楼》诗:“晴川历历 汉阳 树,芳草萋萋 鹦鹉洲 。” 明 何景明 《平夷》诗之一:“ 滇 南八月中,绿林何萋萋。”
晞(xī)
晒干也。
湄(méi)
岸边,水与草交接的地方。《尔雅·释水》:水草交为湄。《释名》:湄,眉也。临水如眉也。
跻(jī)
登也。
坻(chí)
水中的小洲或高地。《尔雅·释水》小渚曰沚,小沚曰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三章)

按:蒹葭三章,章八句。

注释

采采
茂盛,众多貌。毛 传:“采采,犹萋萋也。” 南朝 宋 谢灵运 《缓歌行》:“习习和风起,采采彤云浮。” 明 高启 《菊邻》诗:“采采霜露馀,繁英正鲜新。”
未已
不止;未毕。唐 韩愈 《天星送杨凝郎中贺正》诗:“正当穷冬寒未已,借问君子行安之?” 明 刘基 《漫成》之二:“一寸愁心千万里,不见行人应未已。”
中沚(zhǐ)
沚中,小洲里。三国 魏 曹植 《七启》:“觌游女于水滨,耀神景于中沚。” 宋 晁补之 《题周廉彦所收李甲画》诗之二:“戏鸭眠凫满中沚, 衡阳 无意更南飞。”

汇评

毛诗注疏
《蒹葭》诗者,刺襄公也。襄公新得周地,其民被周之德教日久,今襄公未能用周礼以教之。礼者为国之本,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故刺之也。经三章,皆言治国须礼之事。蒹葭之草苍苍然虽盛,未堪家用,必待白露凝戾为霜,然后坚实中用,岁事得成,以兴秦国之民虽众,而未顺德教,必待周礼以教之,然后服从上命,国乃得兴。今襄公未能用周礼,其国未得兴也。由未能用周礼,故未得人服也。所谓维是得人之道,乃远在大水一边,大水喻礼乐,言得人之道乃在礼乐之一边。既以水喻礼乐,礼乐之傍有得人之道,因从水内求之。若逆流溯洄而往从之,则道险阻且长远,不可得至。言逆礼以治国,则无得人道,终不可至。若顺流溯游而往从之,则宛然在于水之中央。言顺礼治国,则得人之道,自来迎己,正近在礼乐之内。然则非礼必不得人,得人必能固国,君何以不求用周礼乎!
诗经通论
此自是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诗。“在水之湄”,此一句已了。重加“溯洄”、“溯游”两番摹拟,所以写其深企愿见之状,于是于“在”字上原作“于上在字”,今按语气改为“于在字上”。加一“宛”字,遂觉点睛欲飞,入神之笔。上曰“在水”,下曰“宛在水”,愚之以为贤人隐居水滨,亦以此知之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