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悦读| 医院建筑设计应如何考虑医院电梯、扶梯的特点

 茂林之家 2016-09-07

权威专家倾情力作
医建行业智慧结晶
摘选自《中国医院建设指南》
作者介绍
龙灏  建筑学博士,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副系主任,重庆大学医疗与住居建筑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医疗建筑、城市住宅、城市更新设计及理论等方面的教学、研究与设计工作。
张玛璐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学博士研究生。
丁玎  建筑学硕士,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建筑师。
杜栩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基建运行部科长,工程师。毕业于四川工业学校,长期从事医院电梯招标、电梯安装及验收管理工作。

电梯与自动扶梯的设置与建筑物的垂直交通规律密不可分。其表示方法有很多,最典型的特征可以被描述为交通流和交通模式,它们与建筑物不同的功能特性有关,如办公写字楼、宾馆酒店、商业广场、医院或住宅等,不同性质的大楼有着截然不同的交通规律。

一、门急诊楼


1.交通流基本分布规律


门急诊就诊过程往往在几个小时内完成,而就诊过程又往往需要到达不同楼层,这就决定了门急诊楼交通流出现时间与空间的随机性。

(1)从时间上来讲,一天中交通流量波动较小,分布无固定规律,较为随机。但根据人的行为习惯与相关文献,在一周中,人流高峰多出现在每周星期一,在一天中,人流高峰多出现在上午8时~11时。

(2)从空间上来讲,核心交通体的布局形式直接影响了交通流的分布。根据人的心理行为习惯,大致特点如下:门急诊楼的大部分患者在同等情况下会优先选择使用自动扶梯。门急诊楼的医护及工作人员,流动性远小于患者及家属,在医疗建筑的设计中,为他们专门设计了医生流线,以电梯作为竖向交通工具。

2.交通模式

门急诊楼的主要交通流来自于就诊患者及陪护家属。由于就诊流程的要求,他们需要在不同楼层之间穿行。因此门急诊楼的竖向交通模式有以下特点:无明显上下行高峰。整个上行人流量与下行人流量分布均衡。层间交通量较大,且有一定规律。

3.扶梯的重要疏散作用

电梯交通系统在门急诊楼建筑中应用广泛。它适应范围广,不仅能够输送正常人流,同时也能够输送残疾人、推车以及医疗器械;另外,它也是消防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电梯是现代门急诊楼竖向交通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

但是,在门急诊楼日常运作中,电梯往往难以应付集中而持续的大量人流。在仅依靠电梯输送乘客的门急诊楼里,往往会在候梯厅出现大量的人员滞留,既会增加医院交叉感染的几率,又加重了患者的负面情绪。因此电梯比较适合跨越楼层数较多的竖向交通情况。

与电梯相比,自动扶梯则能够在短距离内输送大量人流,且在一般情况下几乎没有等待时间,能够有解决人群滞留的问题,在楼层数不多的情况下保证了交通的顺畅和使用者愉悦的心情。但是自动扶梯的运行速度一般要小于电梯的运行速度,且不适用于肢体残疾的乘客使用;另外自动扶梯的运行方式决定了其必须逐层将乘客送达目的楼层,不如电梯直接。

由此可见,在我国现阶段情况下,对于规模达到一定数量的门急诊楼,应该将运输能力较大的自动扶梯作为主要竖向运输系统,同时医用电梯作为适用范围更广的竖向交通系统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住院楼


1.竖向交通系统组成


医院的住院楼层数一般较多,需要直接快速地将乘客送往目的楼层,一般采用医用电梯与乘客电梯作为主要竖向交通运输系统。


2.交通流基本分布规律


综合调研数据和国外的资料分析,医院住院楼一天交通流分布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特点:


(1)住院楼客流高峰段通常发生在两餐时间和上、下午探视时间,而探视时间的客流量大于两餐时间,下午3点左右探视客流又远大于上午探视客流。另外,医护人员上下班时间属于正常客流。由此可见,住院楼电梯交通系统客流压力主要来自于陪护和探视人员。

(2)一天交通流分布情况与医院的管理制度密切相关。

3.交通模式

从统计结果来看,住院楼电梯交通模式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1)有明显上行高峰。上行高峰主要发生时段为上、下午探视时间的开始,此时一层电梯厅人流压力明显增大,候梯人数显著增加。

(2)下行高峰主要集中在午饭后、下午下班及探望结束时间,与上行高峰客流相比,下行高峰客流压力相对缓和。

(3)层间交通流量小。这是由住院楼的特殊性质所决定的,无论是家属或病人一般都只在所属住院楼楼层和一层大厅或医技层间往来,只有部分医护人员才具有层间活动情况。

4.异常客流突出

住院楼电梯客流还存在不均衡、不确定的特点,相比其他建筑类型异常客流更加突出。探视时间和探视人数的不确定性是导致异常客流的关键因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