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能全信的医学检验报告?

 老年人CWK 2016-09-07

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医学检验方法用于各类疾病的筛查、临床诊断、治疗监控、疗效评估等,其中包括传统简单的,可以通过医生直接观感方式(借助于简单器具)进行的体格检查(体重、身高、腰围等);较简单的内科检查(血压、脉博、呼吸、心脏、肺脏、腹部)、外科检查(脊柱、四肢、肌肉、甲状腺、肛门、直肠、乳房),妇科、耳鼻咽喉科、眼科、口腔科、皮肤科等;血液、尿液、粪便等三大常规检查;采用专用器械进行的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B型超声波检查;X线、CT、MRl等影像检查;各种内窥镜检查;较新的核医学检查和基因检查等。 医学检验方法的增多,与疾病的增多呈同向关系,但却未能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率和疾病的治愈率,这是一个十分耐人寻味的医学现象? 通过阅读几本有关医学检验的专业书籍,才获得了一个对现代医学检验的理性判断:对现代医学检验的大部分报告,我们(包括医生)不得不信,但却不能全信!?因为从医学检验方法的研发到临床应用,其实也存在不少理论层面的不确定性,更不用说有众多因素会对各种医学检验的可信度和精准性产生影响? 在“利益至上”的年代,人为因素导致医学检验报告的“失真”情况,可能也会越来越多?

在一份普通的血常规检验报告中,标有检验项目、实测数据和参考值等。理性认识医学检验的“参考值”,也属普通民众尚比较缺乏的医学常识?

在众多的医学检验报告中,常用数据表示该项目的检验结果,并在报告中附有“参考值”或“参考范围值”(以前曾称为“正常值”或“正常范围”。这样的改动,也增加了医学的“不确定性”)。如果实测数据高于或低于“参考值”,报告中会在该数据边用↑或H表示超出“参考值”,用↓或L表示低于“参考值”。 依据一群正常人的数据所统计出来的一个范围,从理论上讲也只涵盖95%的人,所以有5%正常人的结果不在此范围之内。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尽管医学检验报告已出现明显提示超出“参考范围”的情况,但未必出现明显症状或疾病事件,相反有些医学检验报告明示都在“参考范围”的人,结果倒出现了部分症状或疾病事件?

在一份尿常规检验报告中,标有检验项目、检验结果、参考值等,检验结果常用阴性(一)或阳性(十)来表示,一般来讲阴性(一)表示正常,阳性(十)表示异常,也有用两个以上“十”(最多四个“十”)来表示阳性异常的不同程度。 但是由于受众多因素影响,这类检验报告也可能会出现“失真”的结果-----“假阳性”和“假阴性”!? 理性认识“假阳性”或“假阴性”又属普通民众常缺乏的医学常识?

不要轻意忽视有症状的“假阴性”,也不要被没有症状的“假阳性”所“吓住”,进一步复查就显得很有必要!

在一份最普通科目的检查报告中,会标明检查项目和检查结果。这类检查结果以前曾有用“正常”或“异常”(及异常情况的简单描述),现大都已将“正常”改用“未见异常”来表示,这也就意味着检查过程受医生水平或仔细程度等的影响,会出现客观存在而被“未发现”、“未感觉”的“异常”?

“未见异常”的检验结果还会出现在更多的检验报告中,例如各种影像检验报告中。

有众多的医学检验报告中会告知“未见异常”,但“未见异常”并不完全等于没有异常,尤其是明明存在明显症状的“未见异常”者,更应进一步寻找原因!? 医学科技发展至今,对于各种疾病的筛查仍有空白与检验上的盲点,即是已在广泛应用的医学检验方法及其判断标准本身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 另外还有太多的因素会影响医学检验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以下直接从网上选录了几段参考资料,告诉你影响医学检验准确性或可信度的因素。

医学受检者在检查前,宜根据医嘱作必要的准备,目的是获得有可比性的真实结果,但受检者实际准备程度的把握及对医嘱的理解,会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像饮食控制之类,有人在检查前过早(提前一段时间)刻意控制等,其实在某种程度上,等于是在为自己提供一份“失真”的医检报告创造条件?

这是一本由曾经在临床医学检验、临床普通外科、内科等第一线岗位上工作过17年的医学硕士所编著的通俗医学知识读本,书中也告知了不少普通民众鲜为人知的医学常识,在此摘录几条: 1.医学检验指标异常,即可能是病理性的,但也可能是生理性的,例如运动后的受检者,在尿检中出现蛋白尿有可能属正常的生理性反应。 2.有些医学检验方法本身的缺陷会造成检验结果的失真?例如吃生肉或不太熟透的肉,可能会被查出肠道出血的结论? 3.在粪便中找寄生虫卵的老办法,即依靠在显微镜下进行人工观察,与检验人员的责任心有很大关系,例如怕闻粪便而不用心仔细观察,可能会找不到“虫子”?但是现在不少小医院因新方法的设备费用高,使用频率低而不一定配备,老办法仍在用? 4.常规血脂指标中,比较重要的低密度脂蛋白(LDL一C)可用“沉淀法”直接测定,也可用经验公式进行计算获得(仅为无条件实测时作参考),而实际应用中会因怕麻烦或为降低成本等采用计算法代替实测法,就会降低数据的“真实性”?(类似的项目有一定的数量?) 5.像“血钙”一类看似与是否缺钙有关的检验项目,因为人体自有“代偿”能力,很少会有异常出现,放在常规医检项目中其临床意义并不大,反正也无害,几乎常出现在医检报告中? 6.出现在大街小巷中的各种各类“免费的”“神奇”简单快速的检测方法,基本都是“不靠谱”的,它们所检测出的“异常”报告,恐怕都为推销保健品所服务!?决不能轻易相信! 7.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方便患者自测的“血糖仪”及配用试低等,本质上与正规医检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异(尤其是廉价的),一般不宜作为正式依据!?

这是一本较新版的专门介绍医学影像知识的科普读本,书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较全面地介绍了至今为止,已在医学临床实际应用的各种影像技术方法的简单原理,适合部位或病种,主要优缺点及应用注意事项等。 在常人眼里,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特别像Ⅹ光、CT、磁共振、B超、彩超等,像是给医生增加的“第三只眼睛”,能让医通过各种影像比较直观地看到或找到,存在于人体器官组织上各种异常,包括各种“病灶”的位置、形状、尺寸大小、大概性状(良性或恶性、发展阶段等)等。 但是实际上,现有那么多的影像技术中,尚没有一种比较完美的方法,能帮助医生确认某种疾病的最终诊断结论,即是像许多种癌症在手术切除后,再进行更直观的实物(例肿瘤切片)病理分析中尚存在不确定性?更何况医学影像图像只相当于人们日常生活中影像资料一样,与实物之间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空间感、层次感和细微处)? 更何况,现有的各种医学影像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因为都存在不同程度损伤受检者的不良作用(辐射、强磁、振动、噪音、化学造影剂等),而不能完全根据诊断需要进行连续、多次的应用,有不少方法也不能应用于婴儿、儿童、孕妇、老人等特殊对象。

这是一本由“半路出家”的台湾著名养生专家吴清忠所著的通俗读本,他作为一个曾经是计算机方面的专家,因偶然的健康原因转向对传统中医的研究,成为“跨界”专家,他对现代医学和中医有十分独到的见解,以下仅选录书中6~10页,“关于血液检查的两个质疑”的整段文字内容,供有兴趣的朋友细读思考。 很有逻辑的分析,挑战了现代医学检验方法本身和某些检验数据判断的标准?

在我的几位实施健康饮食的亲朋好友中,调理较高血脂的实践中,就出现过饮食调整早期血脂反而有所增高的现象,后经坚持一段时间后,才开始出现血脂平稳下降的结果。

这是一位由大陆较年青(1968年生)的医学博士王涛所著的通俗养生读本,他对西医、中医、营养学均有较深的研究,书中提出了不少对维护人体健康的独到见解。以下选录两页有关医学检验中,对于血糖指标等独到的见解。供有兴趣的朋友细读参考。

文中提到,血糖指标偏离了4.5左右,恐怕就需引起关注,及时进行饮食控制,完全可以实现血糖稳定的目标。 实际上,现代医学也有类似要求,例如,要确保不出现心血管疾病事件,血脂中的总胆固醇不宜高于3.885,低密度脂蛋白不宜高于2.07等,这二项指标明显低于参考范围值的上限很多。据我所了解,仅靠降脂药物是很难达目标的,只有靠较彻底的饮食调整,才能实现这样的目标。

这是刊登于2016年8月17日《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有关“基因检测”坑人的报道。

化费自己辛辛苦苦一辈子积蓄30多万元,去做“基因检测”,结果得到六大本近300页全彩色印刷的报告里,除了用普通人根本看不懂的表情符号标注各种癌症的易感性外,唯一“说人话”的地方就是建议她购买各种保健品。

某机构技术人员透露,基因检测产品成本3000元卖5000元的也有,成本200元卖两万元的也是业内现实状态。 市场上形形色色的天赋基因检测机构,国家目前没有出台具体的管理办法。

总之,现代医学已经有了那么多种的医学检验手段、方法和相关判别标准,但还是存在那么多的对疾病诊断的不确定性?那么作为每一个受检者如何面对?为了防病,该不该多做医学检查?查出了“异常”或“未见异常”或在“参考值范围”又能怎么样?都会让许多人纠结? 当然,面对现代医学医疗的客观现实,对各种医学检验报告而言,首先宜树立一个基本观念,即“不得不信,不能全信”。具体而言,既不要让有“异常”的报告“吓住”了自己,而惊慌失措;也不要让“未见异常”的报告,让自己“高帎无忧”;对于没有明显症状的“异常”,宜作进一步观察或至少引起关注,并作预防准备;对于有明显症状的“未见异常”,则更需深究原因,决不轻视!总之,最终的选择权或决定权都是自己或家人!

随着中国大陆地区“医改”的推进,民众及患者将会面临更多的医学检验机会,尤其在主流媒体及卫生医疗界倡导“早检查、早知道、早治疗”的氛围中,越来越多的专业机构将会争夺医学检验这块“大蛋糕”?总体而言,在“利益至上”的年代,医学检验报告的可信度可能只会降低,而难以提高?特别要警惕医学检验让自己“被异常”? 说到底,任何一份医学检验报告,都是“事在人为”的,它像各行各业广泛应用的各类检测小到材料、产品质量,大到质量、安全、环保管理体系认证等一样,都属人为操作,而且许多时候这类评估、检测都需强调独立的第三方专业机构来出具相关报告。对于特别重要的(例涉及人体健康、安全等)检测项目,整个过程从取样、送样和检测操作等,还会有第二方或第三方见证等要求。而事实上这类报告都可因“利益所在”,普遍存在“虚假”、“失真”的现象?更不用说那些“自家”提供的检测报告了? 而像医学检验报告这一类资料,完全由医院方或专业机构独立操作提供,检验过程完全靠自控,既不可能由第二方(患者、受检者)见证审核,也难以实施由独立的第三方进行验证或监督等,其真实性、准确性、可信度实在是不确定的?多种媒体也曾曝光过不少此类案例?

以我之见,人的健康并不是靠医学检查检验出来的,即是靠现代医学检验诊断无误而被确认有病,但治疗无效还是“白忙一场”?更不用说还需化费精力、费用,弄不好还要吃不少“苦头”?我是主张“早检查、早知道、早预防”而不是“早治疗”!“早检查”也未必一定要采用现代医学那一套必须依赖医院医生的复杂方法,自己用心学一点传统医学(中医)手诊、舌诊、面诊等,可能比现代医学诊断更精准的自诊简单方法,加上用心关注自身体感等变化,采取积极主动预防、“治未病”的策略,充分发挥人体的“自愈能力”,来维护自身健康,力争少生病、不生大病恐怕还是有可能的?

本文提供了有关医学检验方面的有关信息或常识,供朋友们参考,反正现代人面对众多信息需有自己的一份独立的思考与选择,尤其涉及自身健康的信息,宁可谨慎一点、保守一点,是我阅读大量资讯后获得的最重要感悟。 我的下一个健康宣传(18)将以《现代人为什么会缺钙?》为题,综合这方面的信息,解答普通民众的困惑?现代人能获得那么多样的含钙食物,为什么最终还会缺钙?请你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