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在其成名作《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考察了二战后20年间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政治动荡,包括政变、革命、流血事件等,针对它们发生的根源,亨廷顿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引用了托克维尔(Tocqueville)的一段话: 在统治人类社会的法则中,有一条最明确清晰的法则:如果人们想保持其文明或希望变得文明的话,那么,他们必须提高并改善处理相互关系的艺术,而这种提高和改善的速度必须和提高地位平等的速度相同。 这段话里的“地位平等”,法语原文为égalité des conditions,又译作“身份平等”,由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首次使用,在今天已成为最重要的政治哲学概念之一。 托克维尔在基督教欧洲的整个历史中,观察到“身份平等”一个世纪接着一个世纪地向前推进,一切都显得它是一场无法抗拒的甚至是符合神意的运动。当“统治艺术”跟不上“身份平等”推进的历史进程时,就会带来政治动荡。新的意识到“身份平等”的社会阶层,无论他们是中产阶层、无产阶层或其他什么社会阶层,一旦进入到参与公共事务的历史洪流,如果不能被有效统治,就必然颠覆先前公共事务中的政治秩序,因此,“统治艺术”与“身份平等”的不匹配,在亨廷顿看来,是战后所有政治动荡的根源。 托克维尔提出的这一法则,不仅贯穿了亨廷顿的整个政治思想,也为迄今为止一切政治动荡所验证,因此,我们可以称其为“托克维尔法则”。 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里,亨廷顿从统治的角度,讨论了如何避免政治动荡,也就是说,亨廷顿谈论的是“统治艺术”,谈论的是如何“生产”政治秩序。正如讨论经济秩序时,计划经济从生产出发、市场经济从需求出发一样,讨论政治秩序,除了从政治秩序的生产角度,还有另外一个反向思维方式,即通过检验“身份平等”的发展状态,来确定人们对“统治艺术”的需求。进而,根据需求去发展与“身份平等”相适应的“统治艺术”,以保证“统治艺术”总能适应“身份平等”发展变化。 托克维尔所说的“身份平等”,是人们在公共领域中的身份平等,人们在进入共同体的公共领域之前,彼此疏离,没有可比较性,也就既谈不上平等,也谈不上不平等,只有人们进入到共同体中参与公共事务时,才存在身份的平等或不平等,因此,“身份平等”的历史进程,也是人们参与公共事务的历史进程。 因此,考察“身份平等”历史进程的即时状态,就成了一切“统治艺术”的必备功课。一旦“统治艺术”落后于“身份平等”的进程,就意味着在公共事务中,政权面对新的社会阶层统治失效,从而带来政治动荡,最常见的就是革命、政变与流血事件等。要避免这种情况,必须要理解社会转型中最敏感的要素是什么?为政治秩序带来的不可抗拒风险是什么?这就是“身份平等”的历史进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