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神经官能症 心脏神经官能症属心悸,胸痛等范畴。常见病因有四,1,睡眠不足,暗耗阴血,使心失所养。2,思虑过度,伤及心脾,气血不足而起。3,情志不遂,气郁不宣而致心动。4,病后体弱,气血不足,痰瘀内生,停于心络。此病虚证多见,或虚实夹杂。临床经常遇到以心悸为主诉的病人,同时伴乏力,气短,失眠等症。年龄多在20到50岁,尤其更年期女性。心肺等检查均正常。这多属此病。查病人的脉证,十之八九属于气阴两虚。所以治疗此病时,我用的最多的治疗方法就是补气养阴,安神定悸。思虑过度诱发可加补脾养心之品;情志不遂而善太息者可加疏肝解郁之品;胸闷胸痛属痰瘀停胸者可加化痰祛瘀之品。总之,随证加减。 病人心悸同时多伴乏力气短,且稍为劳作即可加重。可见此病与气虚关系密切。是这样,此病虽症状在心,实际属于脑神类疾病,神虚为主要病机。因神生于气,故神虚多源于气虚。而补气之法自然就可以养神,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临床我多以大剂量黄芪和仙鹤草补气。仙鹤草补气强心效果显著,尤其针对心悸症状,更是屡用屡效。黄芪也是我治疗此病的必用之品。具体可参看用药心得。( 黄芪:刚刚接触临床时,遇到一个年轻女病人。心悸,失眠2月为主诉,脉证符合心脾两虚。曾被一老中医治疗一月之久,毫无效果。观其方剂,补脾养心为主。当时经验不足,但我知道,此法不行,当另求法门。记得当时我以黄芪90克为君。使其在服药3天后症状全无,且再未复发过。此效果使病人对我刮目相看。从此,治疗此病我很重视补气,用于临床,很少无效。之后随着经验的积累和学识的提高,最终发现了这其中的奥妙。此病之心悸乃心神不宁而起,其虚乃神虚。因神生于气,故补气亦是补神。大剂量黄芪就可以通过补元气而使神气十足,从而心神得以安宁。) 本证以阴虚为重,且常因阴不济阳而失眠。每次失眠之后的第二天,心悸都明显加重。有时甚至会因为长期失眠而耗伤阴血,进而进入恶性循环。养阴之品,我喜用白芍,五味子。此二药酸甘化阴,善保元气。又可收敛浮越之阳,使阳入阴而水火既济。若有口干咽燥等症,可加麦冬,生地等加强疗效。 此病心悸属气阴两虚而心神不宁。补气养阴为治本之法,若求速效,还需从宁心安神入手。安神可分养心安神,清心安神,重镇安神三途。养心安神多用于虚证明显的病人,此病虚证居多,所以这一方法是最常用的方法。病人往往表现为虚烦,易汗等,酸枣仁,五味子为我的首选之品。经上千例验证,多可在用药2日左右获效。清心安神多用于火旺体质。我多选栀子,生地来清心泻火。重镇安神则多用于阴虚阳亢明显或因暴怒,惊吓等引发的病人。可酌情选加磁石,牡蛎,琥珀等。 此病有时可伴胸痛。与心绞痛之数分钟压榨感窒息感不同。乃为一刹那刺痛或长时间隐痛。看脉证多有瘀血证。病人同时又多伴有胸闷善太息,且易失眠。提到这,大家可能就明白了。这多与情志不遂导致肝郁而气血运行失畅,瘀血内停有关。所以我多选路路通,川芎,丹参等疏肝理气活血。也有的瘀血是由气阴虚而生,气虚无力推血,虚火薰灼津血等,所以治疗方法需要查明病因病机再做定夺。在临床,只要存在瘀血或痰瘀体征,葛根和石菖蒲也多会派上用场。原理与冠心病用它们一致,不做赘述。但需要提及的是,石菖蒲在治疗此病的时候剂量不能过大,以防止其耗散太过。 辩证分型 1,气滞血瘀:心悸胸闷,心痛时作,善太息,情志不遂则发或加重,舌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弦涩或结代。用药可选川芎,丹参,路路通等。 2,痰浊内阻:心悸胸闷,脘腹痞满,眩晕痰多,食少口腻,舌苔白腻或滑,脉弦滑。用药可选瓜蒌,薤白,半夏等。 3,心胆气虚:心悸,善惊易恐,坐卧不宁,多梦易醒,突遇声响可加重,舌苔薄白,脉动数或虚弦。用药可选黄芪,琥珀,龙骨,酸枣仁等。 4,心脾两虚:心悸怔忡,乏力倦怠,头晕失眠,腹胀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用药可选黄芪,白术,茯苓,酸枣仁等。 5,气阴两虚:心悸不宁,乏力气短,心烦少寐,头晕目眩,手足心热,舌红苔薄,脉细数。用药可选白芍,五味子,黄芪等。 6,心阳不振:面色淡白,心中空虚,惕惕而动,气短懒言,形寒肢冷,舌淡白,苔白滑,脉虚弱或沉细。用药可选桂枝,肉桂,附子等。 保养 1、经常参加户外活动,适当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 2、生活起居有规律,避免熬夜,忌饮茶喝酒。应少吸烟。 3、避免过度紧张,避免情绪忧郁,避免学习劳累。尽量保持良好的心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