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山区沿长江有两个石洞口,一是位于月浦北面的顾泾口畔,清朝嘉庆二十年(1815年)建的,后被人称为“老石洞”;一是位于宝山县城厢西北的采淘港口,民国2年(1913年)建的,后被人称为“新石洞”。两个石洞距离十多里。 清朝乾隆初年,宝山县知县胡仁济加固海塘以后,顾泾、采淘港两个港口都被堵塞了,水灾趋于缓和。但在嘉庆十九年(1814年),宝山县却遇上了罕见的旱灾。有人提出在顾泾口江堤上挖个洞,进潮水灌溉;有人认为这样有危险,弄得不好堤毁水淹。后来有个农民私自在堤上开了一个洞口,潮水顺口而下,缓和了旱情。此事被宝山县知县知道了,以破坏海塘的罪名将这个农民拘捕入狱。乡亲们认为挖洞是为了解除旱情,并不是搞破坏,就联名上书给巡按申诉。巡按体察民情,下令把那农民释放了。大家考虑到土洞时间一长,必然要崩溃。于是,把土洞改成木闸洞,并在闸内挖了一个水池。汛期一到,把江水蓄在池里,这样干旱时就不用愁了。然而长江潮汛每天不断,久而久之,木洞也抵挡不住。 嘉庆二十年,乡民周久彩等人上书请求修建洞,以为长久之计,经费按田亩均派。巡抚张思诚认为是个好办法,马上批准。乡亲们便派人专程去金山卫采石,垒起了石洞,“石洞口”从此而得名。石洞建成后,对抗捞防汛发挥了巨大作用。 道光十五年(1835年)一次狂风暴雨,昼夜不停,石洞两旁土方冲坍,难以在原处修复。巡抚林则徐亲临宝山县视察决定重建石洞,并把建石洞的地方移到采淘港,后被人称为“新石洞”,而原顾泾河口的石洞,后被人称为“老石洞”。 在建新石洞时,为了加固石洞的结构,防止坍方,打木桩3618根,外筑石坝三层。建成后,堤外江水随洞而下,湍急犹如瀑布。堤内大塘微波荡漾,水温适度,成为养鱼的最好场所。到了春节,渔民们“撒遍千里罗纱网,锁住银鱼万千条”。从此,石洞口又以盛产银鱼而闻名。 1960年,在老石洞口内滩地,顾泾河的湾道上,建成孔距15米的5孔水闸1座,称“老石洞水闸”。 1986年江堤加固后,老石洞水闸改建为10米宽的单孔水闸。 1958年,拆除新石洞,建成5孔节制闸。称“新石洞水闸”。1978年新石洞水闸改建为孔径20米的新水闸。 1988年,在老石洞口附近,建成石洞口码头,专门运营到崇明县南门港(城桥)、新河、堡镇的车客渡轮和高速轮,是进出崇明县的车辆主要过江通道。现在由于上海长江隧桥的建成,绝大多数进出崇明县的车辆都改走了大桥、隧道,因此,石洞口码头也逐渐冷清了下来,目前只开行城桥、新河的车客渡轮,班次也比以前少多了。 交通: 宝山区:宝山14路到石洞口码头; 崇明县:新江线到新河码头。 看点: 老石洞遗址。 周边看点: 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堡镇古镇; 新河老街:银杏(250年)、天主教堂(保禄堂)、解放崇明岛登陆地及纪念碑、新河烈士纪念塔及纪念碑、沈铸九住宅(均为2012年新公布的上海市不可移动文物); 城桥镇:崇明学宫(市级文保)、唐一岑墓(市级文保)、金鳌山公园、寿安寺、黄家花园(优秀历史建筑)及古树群、曹炳麟住宅(2012年新公布的上海市不可移动文物); 浜镇老街:龚秋霞宅、龚锡福宅(均为2012年新公布的上海市不可移动文物)。 东平森林公园、根宝足球基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