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行当里的“工匠精神”

 冯子 2016-09-07

       在不远的过去,有许多老行当,补碗、锔盆、磨剪刀、弹棉花、捏面人……它们有的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有的虽然存在,却很难见到。

       在我们儿时的记忆里,老行当是一幕幕活生生的影像。那些的老工匠们是生活的艺术大师,手中的活计是我们儿时眼中的魔术。他们专注的神情、精湛的手艺,诠释着彼时的“工匠精神”……

补碗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这句话,最初就是从补碗行当传出的。这种细致活非常考量工匠的手艺,手艺高的的工匠补完的碗,不渗不漏,比原本没坏的碗还经用。


锔大缸


        解放前,青岛人为省饭,冬天只吃两顿饭。喝的方面,那时自来水不普及,只好靠天吃水。为了解决人们赖以生存的水问题,储水的大水缸是必备的,而以修补大缸为业的工匠,也大受人们欢迎。


白铁匠


       人们用的簸箕、烟囱、水桶、壶底、锅底……每一样都凝结了白铁匠的心血。白铁匠使用的工具很简单,一把尺,一段铁轨,一把剪刀,一把木槌,就能按用户的要求打造出所需的东西,就像变戏法一般。


泥瓦匠


       当年,每家都有一口大锅,盘锅台可是一项技术活。那时砖很少,盘锅台多用碎石和土坯,全靠泥瓦匠用泥巧妙垒成,有“齐不齐一把泥”之说。


打纸缸


       建国初期,青岛市民生活还不富裕,为了盛东西,用了不少替代工具,纸缸就是其中之一。各造纸厂的周围都有很多纸浆流在水沟周围。把纸浆挖回家,泡成糊糊状,然后糊在水缸等模具上,等稍干后把模具取出,我们就看到了纸缸的雏形。因为在模具里糊纸浆时要用力拍打,所以这个活叫“打纸缸”。纸缸盛的一般是粮食,粮食放在里面不受潮,盖上盖子,耗子也咬不破。


弹棉花


        声声弦响,片片花飞,曾经的弹棉花已成绝响,而那些走街串巷的弹棉花工匠们也都不见了踪影。如今的我们,只有在使用比喻句的时候才会用到“弹棉花”,至于实际场景,却已模糊。


磨剪刀


      “磨剪刀嘞戗菜刀”。这种故意将尾音拉得很长,还夹带一点韵味的吆喝声,对于很多青岛人来说,仿佛依然在耳边。


秤匠


       做秤的过程虽然看似比较简单,但却是一件“斤斤计较”的事。制作杆秤的工具——锯子、刨子、铁斧、铁锉子、凿子、钻子、墨斗,一个都不能少。随着电子秤的普及,造秤的艺人们也随着老秤慢慢远去。


捏面人


       捏面人艺人用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制成柔软的各色面团。用手指和小刀、小篦子、竹针塑造出各种小型动物、植物、人物等形象的工艺品。现在,在天后宫庙会等民俗活动中,仍然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


吹糖人


       吹糖人是汉族民间手工艺品之一,已经有600多年历史,糖稀是麦芽糖溶化所得,每当一只“公鸡”或一个“猪八戒”在老人的手里像变戏法一样呈现时,孩子群里都会传出一阵阵喜悦的笑声。儿时的我们曾小心翼翼地拿着糖人,不时地伸舌头舔一口,那滋味一直甜到心里。


爆米花


        那时的我们就端着盆围在炉子边,就等“砰”的那一声。出锅前,随着师傅“响嘞”的吆喝声,我们就捂起耳朵。现在,偶尔还能在街头看到他们的身影。旁边经过的小孩子,总会好奇地向身边的大人打听,这是什么东西。大人们则会兴致勃勃地作介绍,话音里带着甜蜜的回忆。


修钢笔


        以前,在上衣兜里插枝钢笔是文化人的象征。如今,随着电脑的普及,无纸化办公风行,钢笔在人们生活里逐渐淡出,修钢笔也成了渐行渐远的“老手艺”。


纳鞋底


      棉线在钢针的引导下,穿梭在鞋面与鞋底间。针涩了,就用针磨一下额头,用额头的油脂润滑。鞋身木托支撑定型,在千锤轻敲之后,一双鞋子才算是完成了。现在的修鞋师傅也不少,只是,再也不用纳鞋底了。


剃头匠


       剃头匠是中国民间的古老职业,手艺精湛,历史悠久。现在,虽然遍地都是发廊,但这门手艺没有失传,只是更方便了,对技术也没那么考究了。


补锅


       补锅匠走街串巷,听见“补锅嘞”嘹亮的声音,女人们就忙着找来破锅,排着队伍等候,十分热闹。一口锅补完后还要装一盆水,看看漏不漏。


打铁匠


      当年的打铁铺可不少,百姓家用的火筷子、菜刀等小工具,都要到铁匠铺打造或修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