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集介绍 / 2016年,财富管理行业创新百花齐放,大到全球资产配置、智能理财、以及VR的应用,小到文案、工具和产品手册。作为行业观察者,幸福感十足。 在此,顾问云FA Lab将观察到行业优秀实践的所见所得,陆续整理成案例集,供行业从业者和管理者参考。 本期案例 2016年9月11日,“大唐财富”推出“基金从业资格考试公益专场培训”,由董事长张树林、副总裁李小军,携培训部、研究部的一些同事组成讲师团,为全行业金融从业者考试提供免费的基金从业考试培训。 本期案例点评 弘扬“无证不执业”的行业举措值得推崇 “人力资源市场”的雇主品牌建设,一举多得 将培训的行业价值最大化 关键词 培训、理财顾问、人才吸引、大唐财富 实践分析 本期推荐该行业实践,主要有如下三个原因:
财富管理行业的理财顾问角色如“财富医生”,每一次投资建议都有可能决定客户财富的配置方向,“福祸在张口闭口之间”,与投资者关系重大。因此,为客户提供金融相关咨询建议的从业者,需要满足专业性基本需求。专业性基本要求通常是通过某些“执业证书”规范的。 某一个执业证书,设计的初衷,是想建立一个从业的“最小完备集”,即从事某一个行业所需掌握的最少的知识、技能以及价值观,是一种对特殊从业者的底线管控。虽然有关证书的有效性有很多讨论,但在并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出现之前,有总比没有好。 但是,在中国财富管理行业的现实实践中,持证者比例很少,导致很多从业者,并没有一个系统的金融知识结构,对给客户提供金融建议时,并不能全面客观评判建议的风险,隐藏了很多风险。 目前,财富管理公司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够提倡、弘扬和执行“无证不执业”的理念,笔者认为都值得竖大拇指。
财富管理行业是“People Business”,People,尤其是理财顾问是公司最重要的“资产”。这一部分“资产”管理能力,是财富管理公司核心竞争力之一。 培训是理财顾问这个“核心资产”管理的重要动作。通过培训,增加理财顾问专业性和凝聚力,提升客户体验以及获客效率,最终增加公司价值。通过FA Lab 观察,国内外上市的财富管理公司,可以初步通过理财顾问的数量和质量,对公司有一个比较客观的估值模型。 但现实是,大部分公司并不重视培训,认为培训是一个“成本中心”。公司主要的注意力在“消费市场”,愿意把大把的钱,去做品牌,做营销,意在获取客户。但在“人力资源市场”的品牌和营销,却并不太重视,比如并不愿意用猎头、员工关系不重视、员工零培训零支持、离职关怀走过场,最终导致公司在“人力资源市场”中的口碑很差,逐渐比较难招到好的理财顾问。“无顾问,即无客户”的循环开始。 大唐财富通过这样“公益培训”的形式,可以在泛金融行业的人力资源市场中,既为行业专业水平提升贡献力量,也能够打造很好的雇主形象,有利于储备和引入高质量人才。 另外,目前财富管理行业的雇佣关系逐渐在变化。在整个金融行业去中介化的路径中,还有一条子路径,即“去公司化”,具体表现形式:理财顾问以独立顾问的形式为客户服务,但是需要借助一个公司的系统、产品以及工具支持,获取客户以及服务客户,于是理财顾问与公司形成一种新的合作关系,联合非雇佣。 目前,诺亚财富的“财富方舟”,宜信财富的“星火金服”以及独立的“私募云”、“β理财师”等平台,均在搭建服务“社群化”存在的理财顾问。在这种情况下,“一切理财顾问都是我的雇员”,但若基础建设不到位,“一切又将不是”。所以,理财顾问这个“资产”如何管理,会是行业的一个重要话题。任何开始支持全行业的行动,都会是这样的探索以及布局,值得拭目以待。
培训,在很多公司都是“乙方部门”,弱势部门。常言道:培训培训,陪着挨训。在有成绩时,培训不是直接原因,没有嘉奖;在没有成绩时,总能埋怨,培训不足。所以,一般财富管理公司的培训比较难做。 但是,若将培训作为一个“业务支持部门”,将是另外一个视野。培训结合互联网,可以为理财顾问们提供信息服务,财富管理行业本质是一个信息服务业;培训结合工具,可以为理财顾问赋能;培训开放全行业即招聘以及雇主形象营销,做得好有可能是行业的“微软认证”;培训开放给客户,“培训即市场”,投资者学习与教育,是获客的重要方式,不一而足。 总之,培训若做成“内部培训班”,那一定是缺乏深度思考的培训。 |
|